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知识点题库

2012年1月1日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3周年。它的发表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被看成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下列与它的内容不相符的是

A . 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B . 建议海峡两岸首先实现三通 C . 决定停止对金门岛等岛屿的炮击 D . 主张两党实行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
“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在20世纪90年代末,这恐怕是炎黄子孙最为熟悉的歌曲。Macao能够顺利回归,其因素包括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 ③中英坚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④回归是人心所向,符合历史潮流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

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改革开放初期,贫穷让中国人燃起对富裕不可遏制的渴望,广东经济的迅速发展冲击了内地,也在北方某城陈姓三兄妹家庭中引起轩然大波,向南下海——一场惊心动魄的向命运的抗争在这个普通的家庭里展开,成功和失败如影随形,在他们每个人身上轮番呈现,跌倒再爬起来,他们付出了身家性命,最终完成了情感、精神、灵魂的蜕变。这就是中国人从未经历不得不经历的、辉煌又残酷的走向富裕的历程,这就是中国人的下海。

——电视连续剧《下海》剧情介绍

材料二  什么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呢,老祖宗是怎么说的呢?马克思和恩格斯着重在经济方面讲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从经济上分析和判断社会性质是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基本的思想和要求是:首先要消灭资产阶级的私有制,由社会占有生产资料。恩格斯强调:社会主义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693页)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公有制”与“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两个概念在同一意义上使用,但这两个概念的包容性是很大的,其具体实现形式决不限于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材料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材料二、三均摘自习.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侯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2013年1月5日)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下海”一词的含义。此时“广东经济迅速发展”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 (2) 据材料二,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对这一问题又是怎么认识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习.平这一讲话的目的。
  3. (3) 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指出改革开放前后的最主要成绩分别是什么?
  4. (4) 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同学们每个星期一都参加唱国歌、升国旗仪式。五星红旗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在(   )

A .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 . 第一届全国人大 D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1) 《汉书》“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这表明把新创的政治制度推向全国,简述秦朝政治制度中具有创新意义的内容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2. (2) 同盟会宣言:“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卫者,天下攻击之!”这表明资产阶级要用近代政治制度改造中国社会。指出民国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治制度方面改造中国的举措,并简要分析其历史作用。

  3. (3) 至1949年9月21~30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北平群众聚集在中南海新华门前,热烈庆祝会议的召开。毛.泽东指出:“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实行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有何发展?

  4. (4) 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根据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在新时期政治文明建设方面作出的正确探索。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1958年直到文革时期,我国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对从农村迁往城市,集镇的严加限制,对从集镇迁往城市的也严加限制。文革结束后几年,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农转非(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政策。比如,允许城市职工在农村的年迈父母、病残或家庭有困难的下乡只是青年等“农转非”。1984年,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向集镇务工、经商,他们迫切要求解决集镇落户问题。1984年10月,国务院出台政策规定: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和家属,公安部门应准予在集镇落户。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逐步退出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国家城市化进程建设,1997年全国各类流动人口达1.1亿。1998年7月,国务院对户口管理作了“四项改革”:对要求随父母在城市落户的未成年人、已在投靠的配偶所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公民、需到城市投靠子女的的公民、在城市投资及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其直系亲属符合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的,均可准予在城市落户。

——摘编自李平《新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迁》等

  1. (1) 根据材料概况“文革”前后我国户籍管理政策的变化趋势,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其变化的体制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新时期我国户籍管理制度调整的积极意义。

2017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纪念。20年来,香港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说明(    )

①“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②香港的调动了“港人治港”的积极性

③香港回归一定程度上有赖于“92共识”的达成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香港发挥了巨大优越性

A . ①②③④ B . C . ①②③ D . ①②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持续迅速发展,对其发展原因归纳最准确的是(    )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对外开放

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④国内稳定的政治局势

A . ①②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据统计,1949年至1957年,全国城市人口由5765万增加到9949万,增加了72.58%;农村人口则由48402万增加到54704万,仅增加了13.02%。这一时期人口增长不平衡,主要是因为(  )
A . 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 B . 受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影响 C .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D .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制约
下列四张纪念邮票都以党的重要会议为主题,其中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 主要矛盾——国企改革——计划经济一科学发展观 B . 三大改造——经济特区——初级阶段——一国两制 C . 经济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三个代表 D . 探索开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和法治,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互相促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法律是君主个人意志的体现,皇帝集国家立法、行政、司法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材料二: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摘自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 (1) 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据材料一概括该制度的核心。这一制度存在哪两对矛盾?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历史意义。
  3. (3)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哪一次会议制定的?它确定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这只能制造人为的紧张。我们认为,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这段文字出自(  )
A . 《告台湾同胞书》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C . 《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D . 《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刘少奇在一次会议上说“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次会议应该是(    )
A . 中共十四大 B .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 . 中共八大 D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    )
A . 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和法制 B . 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C . 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 D . 体现了启蒙思想的自由平等
1949年9月28日《人民日报》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议案等报道,下列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 . 初步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 .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完成 C . 确立《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D . 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邓.小平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制度,……我们认为(我们)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这个制度”是指(    )
A .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B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 政治协商制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上图中的国旗变迁进行历史解读,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010年12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文章指出:“要把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作为当前的紧迫任务”。这体现了(    )
A . 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B . 民族平等原则 C . 少数民族优先发展的政策 D . 共同繁荣原则
学者俞可平曾指出:建国以来的政治文明建设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搭建了基本的框架,属于“民主存量”,而后期的发展则属于“民主增量”。据此推断这一“增量”包括(   )
A . 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 B . 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 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青色的城之意)、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优美牧场之意)。这说明新中国(   )
A . 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 . 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 . 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