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知识点题库

“事情的真相是:三四年后,欧洲对外来粮食和其他大部分来自美国主要产品的需要较诸它目前所能偿付的能力要大得多,因而它必须获得实质上的额外援助,否则,便得面对具有非常严重性的经济、社会与政治危机。”为避免危机,美国

A . 出台杜鲁门主义 B . 实施马歇尔计划 C . 成立北约 D . 发动朝鲜战争
苏联解体表明
①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遭到失败

②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③社会主义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④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A . 发展水平相近 B . 社会制度相同 C . 屡遭战争重创 D . 历史上关系紧密
《全球通史》谈到:“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就在欧洲诸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时,欧洲大陆正在恢复经济上的繁荣和政治上的独立。……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这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是基于(    )

A . 社会制度对立和意识形态分歧 B . 两极格局下美苏冷战对峙 C . 北约和华约军事政治集团对峙 D . 西方文明优于东方文明
二战后,日本政府进行经济改革,下令解散工商业中享有特权的家族型私人垄断企业。此项举措(    )

A . 进一步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 . 具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 C . 清除了法西斯势力的经济基础 D . 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
美国某总统在其回忆录中写到:“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的这个政策通常被称为(   )

A . 罗斯福新政 B . 马歇尔计划 C . 杜鲁门主义 D . 尼克松宣言

阅读图片材料,完成问题。

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发展进程

                          ——摘编自杜岗《论中国和平发展中的军事力量需求》

请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图中内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图中一组或多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图中内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看法,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

A .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 .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C . 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D . 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有(    )

①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②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③有利于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力量机制  ④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英国学者霍布斯鲍姆说道:“我们只要看看今日德国,虽然两度沦为战败国,又没有独立的军事力量,今天在欧洲的地位,却远比1945年前军事强权的德国稳固多了。”下列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 联邦德国是欧洲联合的主要推动者 B . 联邦德国成为北约的成员国 C . 联邦德国取得了世界政治大国地位 D . 东西德国合并实现国家统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指的是(    )

A . 苏联解体导致全世界独立国家数量增多 B . 两极对峙变成了美、欧、中、日、俄势均力敌的格局 C . 美国日益受到欧、中、俄等力量的制约 D . 区域集团化使世界分裂成几个相互隔绝的地区
从20世纪80年代,日本开始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2004年1月19日,日本陆上自卫队进入伊拉克,这是二战以来日本陆上自卫队首次踏上处于战争状态的外国领土;2006年12月15日,日本参议院投票通过“防卫厅”升格为“防卫省”的法案。其最主要原因是(  )

A . 美苏两极格局即将瓦解 B . 日本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 C . 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 D . 日本逐渐成为经济大国
学者在剖析二战后美国相关政策时,说“欧洲所需要的是一个综合的复兴计划。这一观念要求欧洲经济融为一体,打破战前支离破碎的单个市场,缩小国家间的差别,创建一种欧洲经济的新结构。……只要美国援助是被一项项分给各个国家,只要欧洲仍然是被分为各自独立的国内市场,那么美国经济援助努力就将失败,并且将继续失败。”此观点强调美国应该
A . 为遏制苏联平等对待欧洲盟友 B . 为实施冷战推行马歇尔计划 C . 为复兴经济推行知识经济模式 D . 为控制欧洲设计复兴新途径
1969年,西德推出“新东方政策”。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加强与西方合作的同时,加强与东方的谅解;二是承认两个德国并存局面,加强东西之间的联系,以实现德国问题的最后解决。据此,西德推行该政策有助于(    )
A . 推动多极格局的形成 B . 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关系 C . 德国摆脱冷战的影响 D . 调整美苏之间的关系
图8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

A . 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 . 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 . 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 . 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这一国际组织是(   )
A . 欧洲联盟 B . 不结盟运动 C . 北约 D . 华约
下列是美国《华盛顿邮报》使用“自由世界”“西方”一词的统计情况。据此可知(   )

机构

词汇

1988年

1993年

百分变化

华盛顿邮报

“自由世界”

112

67

-40%

“西方”

36

87

+142%

A . 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深 B . 美国主流媒体与政府意识出现不同步现象 C . 互联网快速发展影响舆论 D . 东西方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对抗呈现缓和
《冷战风云》一书中写道:“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能说明在亚洲“充满了火药味”的事件是(   )
A . 柏林危机 B . 朝鲜战争 C . 古巴导弹危机 D . 9·11事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在传统的权力斗争中新增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端, 权力关系再调整的进行也就变得更复杂、更危险。随着“冷战”的全面展开,一个又一个危机接踵而来。行动和反行动最终以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而达到顶峰,欧洲也就和德国一样被“冷战”一分为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美国历史学家小阿瑟• 施莱辛格曾说:“尼克松和基辛格这对奇特的搭档毕竟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 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

——方连庆等《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第一,美国人必须不再把当今世界看作单极世界,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美国至少需要得到某些大国的合作。美国单方面的制裁或干预只会招致灾难。第二,美国虽不可能建立一个单极世界,但可利用其超级大国地位,以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方式处理国际问题,并寻求他国的合作。

——亨廷顿《孤独的超级大国》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国际“权力关系再调整”的主要原因,并指出美苏“行动和反行动”的主要特点。
  2. (2) 结合 20 世纪 70 年代的史实,概括材料二中“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包含哪些主要内容。这一时期尼克松政府“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3. (3)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中亨廷顿的观点,并结合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对其作简要评判。
大国交战函数:P=(1﹣F)(1﹣G),意为两极实力的悬殊程度(1﹣F)、多边与两极的实力悬殊程度(1﹣G)均与两极直接交战的可能性(P)成正相关关系。据此,下列历史推断或结论合理的是(    )
A . 两极格局中争霸大国正面交战的可能性较低 B . 大国间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一定导致热战 C . 国家力量对比均衡就可以彻底避免战争发生 D . 多极化趋势加强使得美俄对决的可能性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