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知识点题库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不包括( )

A . 德意志古典哲学 B .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 . 中国儒家思想 D . 空想社会主义
“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这是民国七年,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中的几句话,它的创作背景是

A . 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B .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宣告成立 C . 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D . 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 发展资本主义 B . 救亡图存 C . 反对专制统治 D . 反抗外来侵略

从专制到民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对以下三部法律文件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图3的内容中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B . 三部文件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密切相关 C . 图1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颁布 D . 图2在新中国初期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某同学在自学“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小卡片,下图是其中一张,请指出有几个错误(    )

A . 1个 B . 2个 C . 3个 D . 4个
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①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 ②7世纪初期 ③20世纪初期

A . ①②③ B . ②③ C . ①② D . ①③
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 辛亥革命的影响    B . 工农运动发展的推动 C .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D . 中国共.产.党纲领的作用
在近代有人曾说:“社会主义理想境界甚高,学派亦甚复杂。唯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但后来却又说:“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进行。”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B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C . 五四运动的爆发    D .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以下是1917—1921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观察图例,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 B . 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 C . 为《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撰稿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 D . 《每周评论》和《新青年》主要关注西方习俗礼仪
五四运动后,《共.产.党宣言》在 中国广泛传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有着某些契合点。近年来,关于《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但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 会全体成员的财产……这时所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它将失掉它的阶级性质。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素,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团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孔子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孙中山全集》第6卷

材料三:李大钊在1919年7月《每周评论》上发表的《阶级竞争与互助》一文提出:“一切形式的社会主义的根萌,都纯粹是伦理的。协合与友谊,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就可以发现出来社会主义者共同一致规定的基础……这基础就是协合、友谊、互助博爱的精神,就是把家族的精神推及于四海,推及于人类全体的生活的精神……”同年,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写到:“我们主张以人道主义改造人的精神,同时以社会主义改造经济组织。不改造经济组织,单求改造人类精神,必致没有效果。不改造人类精神,单求改造经济组织,也怕不能成功。我们主张物心两面的改造,灵肉一致的改造。”

材料四:当代学者罗燕明系统论述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三次结合。他指出第一次结合发生在建党前后,表现为《宣言》的价值观与救亡图存运动的结合。第二次结合发生在建党以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宣言》的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第 三次结合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表现为生产力观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这次结合完成了历史主题的转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李军林《<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十年研究述评》

  1. (1) 材料一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理论诞生的时代背景?

  2. (2) 依据材料二,指出孔子大同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概括指出孙中山对大同思想的新思考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政策由此发生了怎样变化?

  3.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 所学知识,说明李大钊对大同思想有何新发展?为此李大钊所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怎样的实践活动?

  4. (4) 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中“第二次结合”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成果各是什么?文中的“第二次飞跃”带来了哪些成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共.产.党人不屑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2: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历史做的要更多,它不仅消除了我们当时的迷误,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较细致地加以研究。

材料3:但是由于这样有成效地使用普选权,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就开始被采用,并且迅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结果,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

——材料2、3均据《法兰西内战•序》

  1. (1) 材料1对无产阶级的夺权方式是怎样认识的?简要分析其主要原因。
  2. (2) 材料2、3对无产阶级的夺权方式又有怎样的认识?依据材料分析其理由。
  3. (3) 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说明,恩格斯对原先结论的修正说明了哪些问题?
下表摘编自1923年《蒋介石日记》

9月22日

下午,看《马克思学说概要》。

10月4日

上午,复看《马克思学说概要》,习俄语;下午,看《概要》。

l0月13日

晚,看《共.产.党宣言》。

10月18日

看《马克思传》。下午,看《马克思学说》乐而不能悬卷。

由此可见蒋介石(   )

A . 怀疑三民主义 B . 关注社会主义思潮 C . 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D . 寻找国共合作理论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在乡村建设运动出现之初,王鸿一等人于1929年在河南设立了村治学院,形成所谓村治派,提出了实行乡村自治的理念。他们明确表示,成立村治学院的目的在于:“研究乡村自治及一切乡村问题,并培养乡村自治及其他服务人才,以期指导本省乡村自治之完成。”……在思想认识上,乡村建设派认为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好途径。梁漱溟说:“所谓经济进步,无非是生产技术与经营技术的进步,此种进步,均从小规模进于大规模,从零碎生产进于大批生产。这种情形,都是竞争的结果。……农业进步亦需要大规模的经营,与工业同。……农业既不能走竞争吞并的路,其经营复须相当的大规模,则舍农民同意的自觉的‘合作’,殆无他途。”……乡村建设运动的各个实验区都建立了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的农村教育机构。对农村教育最为投入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其农民教育部的报告中指出:“我们想产生的教育建设方案不是偏于心理,或物质,或社会,或国家的任何一方面的建设,而是集中在一切建设的基础上作工夫;简言之,就是人的建设,或新民的建设。此种建设成功,则其他一切建设都易着手进行。”

——虞和平《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农村改造模式》

  1. (1) 根据材料,概括乡村建设运动中对农村的改造主要措施。

  2. (2)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乡村建设运动的认识。

下表据陈大伙《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复兴”的思想理路》相关内容编制。对表中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时期

阶段

思想理路

思想内容

清末民初

萌芽

屈辱中觉醒

①在屈辱中寻求民族自信:“师夷”、“仿行”、“爱国”,“中华民族”观念正在形成之中

抗战时期

成长

救亡中勃发

②“民族复兴”意识勃发,中共提出“民族复兴”的终极指向和道路选择

新中国时期

升华

奋进中超越

③民族独立,社会变革,解放思想,中国特色,科学发展,全面小康,“民族复兴”空前自信

A . ①②③思想主题完全一致 B . ①②③都解决了中国问题 C . ①②③目标任务完全相同 D . ②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指出: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李大钊通过这些文章(  )
A . 全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B . 宣传民主思想与科学精神 C . 肯定了苏联的建设成就 D . 提倡学习俄国,改造中国
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中写道:“将来的社会,要使它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它变个工人的世界。”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
A . 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 B . 中国工人阶级认清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C . 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 D .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江Z民说:“毛.泽东同志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接着,他又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江Z民文选》

材料二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文选》

回答问题

  1. (1) 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分别是什么?有何共同点?
  2. (2)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找到的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是什么?发表的论著有哪些?
  3.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包含什么原则?在我党历史上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陈望道(1891—1977年)在青年时代就立下报国之志,17岁在家乡兴办学校,希望通过“教育救国”的方式拯救社会。后来,陈望道认为,要想国家富强,就应该兴办实业,要兴办实业就要出国留学,于1915年留学日本。在日本,陈望道逐渐打消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幻想,奠定了救国必须进行社会革命的思想,为表明自己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他改名为“望道”。1919年5月,陈望道从日本回国,开始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翻译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他首译了《共.产.党宣言》,并在1920年参与筹建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毛.泽东在接受斯诺采访时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一本就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摘编自郭群英《陈望道对马克思主义的领悟、传播和践行》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陈望道救国主张发展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陈望道的历史功绩。
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么?”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这些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   )
A . 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 B . 主张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 C . 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 D . 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梁启超在1921年出版的《清代学术概论》中对“时代思潮”这样阐释:“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价值,而又适合其时代之要求者也。”由此可知,1921年方兴未艾的时代思潮是(   )
A . 实业救国思潮 B . 民主科学思潮 C . 三民主义思潮 D . 科学社会主义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