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知识点题库

毛.泽东说:“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一看法说明(   )

A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上述论断主要说明(  )

A .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 . 认识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C . 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D . 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过程。新中国成立初,受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强调征服自然;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建设遇到严峻的挑战,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保形势,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知识,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过程的原因。

2016年2月11日,美国科学家宣布,他们通过引力波探测器(使用的是激光和反射器)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第一次“听”到宇宙的“声音”,从而验证了爱因斯坦的预言。材料佐证了(    )

①人类的认识受社会实践水平的制约    ②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才能成为真理

③认识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类认识发展    ④认识来源于实践并能指导实践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

人为什么比动物聪明,世界上主要有两派观点,认为人的脑容量大,然而总能发现比人脑更大的物种。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脑重”与体重之比,人是最大的,可是发现的一种野外鼠类,比例比人还高,可见“现有的观点,总能找得到反例”。这佐证了(    )

①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②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不可能穷尽对事物的认识

③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④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恩格斯指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对这种认识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②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

③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

④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画饼充饥”的做法违背了真理的(    )
A . 具体性 B . 无限性 C . 条件性 D . 客观性
为什么人晚上会犯困?为什么熬夜容易伤身?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颁给了3名美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研究生物钟运行机制方面的成就。评审委员会在声明中说:“(他们的)发现解释了植物、动物和人类如何通过调节生物节律,与地球旋转实现同步。”他们的研究主要表明(  )
A . 不同类别的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生物节律 B . 生物节律是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 C . 规律经过科学家研究才能对生物起作用 D . 人类实践可以揭开未知世界的神秘面纱
“租购同权”政策的实施之所以会引发社会各界广泛讨论,从哲学角度看是因为(  )

①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人们对不同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

③我国房价问题过于复杂,因而对其真理性认识并不唯一

④该政策尚未经实践检验,是否为真理性认识尚存争议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海水稻种植技术,克服了水分、土壤等不利条件,在迪拜近郊沙漠种植成功。这告诉我们(    )

①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突破客观条件的制约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属性建立新的联系

③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④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改造客观世界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感受,“放学时,铃声是悦耳的;考试时,铃声是紧张的”。这种感受(  )

①是唯物主义观点,因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②说明真理是具体的,因条件的变化而发展

③说明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受主观因素影响的

④是唯心主义观点,因为它认为客观事物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①③ D . ②③
标志我国载人航天全面迈入“空间站时代”的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圆满完成飞行任务。后续将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组合体飞行,以及独立飞行、绕飞、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等系列拓展试验,巩固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成果,为我国在不久的将来进行空间站的组装建造做好准备。这说明(   )

①科学实验活动是获得航天技术的唯一途径

②航天技术的发展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③航天技术的发展取决于人们的创造性思维

④科学实验活动不断推动航天技术的发展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小康之家”的概念,从此“小康”被用来诠释中国现代化坐标上一个重要阶段。从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到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过程体现了(    )
A . 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真理 B . 认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C . 真理通过不断战胜谬误得到发展 D . 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
李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并称为“李杜”。李白生前名声大噪,而在宋代却常遭受贬抑之论,这是因为宋代人看重道德义理从而抑李扬杜;相较于宋代人,明代人则多剥离了道德负荷而侧重对李诗进行艺术审美上的发掘与阐扬。由此可见(  )

①主观因素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②意识本质上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④古人对李白诗作的评价并无客观标准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壤安全着陆,标志着嫦娥五号探月任务圆满完成。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再到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我国对月球的探索将永不停步。材料说明了(   )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建立联系能够提高实践活动水平

③科学发现来源于认识的不断深化

④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一个过程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嫦娥五号是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整体规划的收官之作。2020年12月,嫦娥五号顺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后,成功将携带的月壤样品带回地球。材料反映出(   )

①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条件制约

③思维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    ④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完成下列表格,写出下列诗词、名言中蕴含的哲学道理。

诗词、名言

哲学道理

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例: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2020年1月,中国疾控中心成功分离首株新型冠状病毒毒种。3月,新冠疫苗启动临床试验。4月,疫苗进入II期临床试验。8月,疫苗的III期临床试验在秘鲁启动。9月,两款国产新冠灭活疫苗实物亮相中国国际服贸会。之所以多期临床试验,是因为(    )

①事物发展是个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识过程

②科学实验是获取真理性认识最主要的社会实践形式

③新冠病毒是复杂的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④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2022 年2月27日,以某高校学生为主研制的遥感卫星“启明星”发射升空,学生可以根据需要给卫星发指令获得地球观测数据,用来验证自己的创意是否合理可行。通过研制卫星,学生巩固了专业知识,极大地提升了专业能力。由此获得的启示是(    )

①认识的目的全在于从实践中获得真理

②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知识

③间接经验同直接经验相结合能够深化认识

④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认识的客观真理性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