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知识点题库

  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变身为市民后,这就必须要打破二元化户籍结构,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意见》要求适应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统筹户籍制度改革和相关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合理引导农业人口有序向城镇化转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进行户籍改革的哲学依据。

西方一位哲人说过:历史是上帝的作坊。事实上,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们的上帝是人民。“历史是上帝的作坊”和“我们的上帝是人民”这两种观点的根本区别是(  )

A . 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 . 是否承认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 C .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D . 是否承认英雄人物对社会历史的推动作用
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儒家文化,以其“仁者,爱人”“以礼立人”的核心思想立足。即使在今天,儒家文化依旧富有活力与独特魅力。这说明(  )

A .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 . 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015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为我国进一步深化价格机制改革做出了顶层设计,明确了价格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推进价格机制改革是基于(  )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②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促进生产力发展

③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 

④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A . ①④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②③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习”话彰显总书记的家国情怀。总书记深厚的家国情怀是基于(    )

①“家是小小国,国是千万家”,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

②“衣食足而知荣辱”,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④“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想问题办事情要抓关键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③④ D . ②④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失去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就会失去根基。全党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当好人民公仆。这是因为(    )

①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根本观点

②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③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源泉

④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主体的作用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2017年高考已经结束,但高考作文的“刷屏”之效仍在持续。作文,是最能考查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道考题,更是社会进步、时代变迁的一面镜子。细数恢复高考40年的作文题,1977年高考题《难忘的一天》《心中有话向党说》、80年代的考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毅力与恒心》、90年代的“近墨者黑”或者“近墨者未必黑”之辩、新世纪的作文题《诚信》《心灵的选择》《他们》等,从提倡集体主义到张扬个人主义,从抒发政治理想到解决现实问题,高考作文的变革忠实记录了伟大时代的一个个足印,也助推了中国教育改革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1) 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分析“高考作文的变革切合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的正确性。
  2. (2) 高考作文是记录时代印记的一面镜子,也是引领教育改革的一个风向标。请说明其中蕴含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游子对故乡记忆的眷恋和思念,源于异乡的孤独、思乡的愁苦和归乡的尴尬。“乡愁”其实是“城愁”,是从乡间走到城市里的那个群体在“愁乡”,他们不光“愁乡”,且因找不到融入感也“愁城”。“乡愁”因“城愁”而生,“愁城”因“愁乡”而起。这告诉我们(  )
A .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B .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C . 特点鲜明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非实践的 D . 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
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在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富裕的同时,传统乡村治理机制弊端逐渐暴露,由此引发诸多矛盾。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深化自治,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强化法治,按照公开、公正、便民的原则审理涉农纠纷;实化德治,通过开展先进评选表彰,宣传身边好人好事等活动,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广大农民明礼知耻、崇德向善。通过健全“三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实现乡村“善治”,从而护航乡村振兴。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1)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阐述乡村治理中实化德治的举措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2. (2) 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相关知识,分析健全“三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性质和意义。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需求,某省政府坚持在发展中满足群众需求和实现民生幸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这说明(    )

①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

②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坚持树立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④调整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2019年7月18日,全国首个网约车运营服务管理地方标准《厦门市网约车运营服务管理标准》正式实施。这对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经营管理活动、提高行业安全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维护乘客合法权益等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   )
A .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B . 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C .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 D . 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变化
地处海拔近3千米的大山深处的某村因土地贫瘠、饮水困难,被列入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搬迁前,当地政府充分征求农民群众意见,让他们参与新村规划,自主选择房型;搬迁中选出村民代表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搬迁后组织大家参加技术培训,一户一策扶持发展种养业,实现了全村脱贫。这些做法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②人民群众的意见是检验工作质量好坏的尺度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推动社会进步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自1936年《辞海》初版在上海问世,至2020年8月《辞海》第七版面世,每一版《辞海》都与时俱进,不断焕发着新的生命力,成为公认的经典工具书。《辞海》坚持及时反映当代社会变化,严谨小心把握分寸,对修订态度极其庄重,这使《辞海》能够始终具有生命力、为每一时代读者提供新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辞典修订与时俱进,说明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是同步发展变化的

②与时俱进才能实现新事物与旧事物的相互转化,为读者提供新知

③反映当代社会变化,说明如何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④及时反映当代社会变化,说明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磨难时刻,造就伟大精神;危机关头,凸显精神力量。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齐心协力、以克时艰。面对疫情,在党和国家统一协调指挥下,全社会广泛参与,一省包一市的制度创新,科学攻关、研制疫苗的科技创新,社区网格化、群防群控的管理创新,凝聚着强大的中国力量。“逆行者”的坚定无畏、志愿者的大爱无私、医护者   的奋勇向前,共.产.党员的冲锋陷阵,普通民众的大力支持,中国人民汇聚成一股同心抗疫的社会合力,是战胜疫情的“法宝”。在这场全国战“疫”过程中,中国精神熠熠生辉,并凝练为伟大抗疫精   神,是夺取防控斗争胜利的精神密码。概括的说,伟大抗疫精神的核心要义是: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使命精神,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团结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奋斗精神,尊重规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命运与共、共克时艰的天下精神。这一精神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和抗击非典精神一脉相承,构成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是中国人民永恒的精神丰碑,必将跨越时空、永放光芒。

  1. (1) 有人说“中国精神是夺取防控斗争胜利的唯一法宝。”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2. (2) 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阐述伟大抗疫精神的形成过程和时代价值。
  3. (3) 中国抗疫故事,有利于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请你就学校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提三条活动建议。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发展篇章,用自己的辛勤劳动、顽强奋斗、辉煌功绩充分展现了创造智慧和磅礴伟力。“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形势越是复杂严峻,越要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越要凝聚起亿万人民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这意味着(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创造的源泉

②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并把它作为我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③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主要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④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要以人民为中心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法,国之重器。《民法典》是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如果说宪法重在限制公又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护私权利。民法典分編的编纂并不是制定一部全新的法律,只是把現行勺民事法律的规范进行一个科学的整理,它要不断的适应现在的情况对现行的法律进行修改和完善,也要回应一些社会关切的问题。科学的立法只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好的法律要发挥作用,还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广泛的参与。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中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知识,分析《民法典》出台的依据。
  2. (2) 法律制订并不等于它成功的发挥作用,请你为《民法典》效力最大发挥提两点建议。
2021年2月20日,习.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一百年来,我们党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这表明(   )

①认识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成为判断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③认识与实践相互依赖,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0年9月22日,习.平在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加快建立完善制度体系,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实现健康和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2021年2月20日,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在北京召开。习.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求: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习.平总书记强调要求开展党史教育,强化理想信念以更好服务社会发展,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   )

①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④正确的价值观可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有生育意愿的家庭远低于预期。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从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到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表明(   )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的发展取决于国家政策的调整 

 ③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趋势 

 ④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