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知识点题库

新中国成立初期,钱学森、赵忠尧、彭恒武等一批科学家,毅然放弃了在国外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人们当家作主的祖国。当彭恒武被问到为什么要回来时,他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这些海外学子体现的精神是(   )
A . 团结统一的精神 B . 勤劳勇敢的精神 C . 爱国主义这一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D . 自强不息的精神
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学,全国2.2亿中小学生将继续通过收看视频节目的方式,共上《开学第一课》,并以主题班会的辅助形式,思考“我们应该怎样爱国”。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爱国主义(   )。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核心

②是我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③新时期的主题是民主和团结

④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④
2016年春节前夕,中宣部、国新办启动,春节文化“走出去”工作,大力推进春节文化品牌建设,致力于打造春节文化精品,努力发展春节文化贸易。这些做法有利于(   )。

①增强各国人民对春节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②展示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③提高春节文化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④发挥春节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上述文字(  )

A . 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B . 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 C . 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 D . 彰显了中华文化五千年自强不息的品格
作为中毕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最有说服力的是(    )

①文学艺术      ②汉字          ③史学典籍      ④科学技术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④ D . ②③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二十四节气”(    )

①表明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特性,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

②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识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

③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④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有志者,事竟成。应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将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理由是(    )

①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积极主动、深远持久的

③文化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④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中央电视台近年来推出的多个大型文化类电视节目,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国家宝藏》等,均得到了高收视率和良好的社会反响。中央电视台出品的文化类节目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出众的节目气质都是其他娱乐性真人秀节目所无法比拟的。这表明( )

①健康向上的文化总是会被人们主动接受   ②传统文化有稳定性但具体内涵能因时而变
​③中华文化既保持了民族性又体现了时代性④不同文化之间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A . ②③ B . ①④ C . ①③ D . ②④
在政府和专家的长期帮扶下,D村在几年前退出了贫困村行列。由于过渡依赖“输血”扶贫,部分贫困户在“摘帽”后不久又返贫。基于此,D村转变思路,利用脱贫补助资金因地制宜培育菌菇产业,采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实现利益共享。同时,开展产业技能培训,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通过新民风建设引导贫困户摒弃“等靠要”思想,提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意识。通过努力,D村构建了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增强了“造血”功能,实现了脱贫不返贫。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 (1) 从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的角度,说明D村重视乡村文化建设的道理。
  2. (2) 运用“联系的多样性”的知识,阐述 D 村脱贫之路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启示。
2019年的深圳文博会上,很多让人耳目一新、紧贴潮流的工艺品。它们的内容和特点,既顺应了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或要求,又让观众们欣赏到了不同区域的文化风情。这说明(   )

①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②文博会决定着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

③优秀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④文化是对一定时代的经济的反映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④
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发展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的精神活动、理性思维、文化创造,反映了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重要滋养。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思想(   )

①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 ②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来源于中华民族的社会实践活动 ④是民族文化发展的精神根基和精神纽带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②③ D . ①④
2019年2月3日开始,央视连续八天播出快闪系列活动——唱响“我和我的祖国”。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主题系列活动,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以快闪方式唱响《我和我的祖国》成为传遍全国的亮丽风景。该快闪演唱活动(    )

①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②以寓教于乐形式弘扬民族精神

③旨在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④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期间,各地防疫条幅纷纷亮相街头,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勤快洗手、消毒杀菌、赶走病毒”“拒绝野味、不猎奇、不贪嘴、病从口入、教训牢记”这些暖心标语,不知不觉中提醒着广大人民提高防范意识,也提振了广大人民打赢疫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和决心。这表明(    )

①文化提升了人民的生活素养

②人在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④ D . ①③
阅读下列材料,据此完成相应要求。

深圳站在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在吸引力、影响力、凝聚力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

改革创新是深圳发展的基因,从“一个圈”到一座城,从小渔村到国际化创新型大都市,伴随经济腾飞,深圳书写了从“经济深圳”到“文化深圳”,从“文化沙漠”到“文化枢纽”的靓丽答卷。

建市之初,针对本地文化资源贫弱的条件,深训确立“文化立市”的战略。推动深圳成为文化创新的主场。作为开放和移民城市,深圳汇聚了内地与港澳、中国和海外的文化资源,培育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深圳推动文化和其他业态融合发展,走出“文化+”“创意+”“设计+”等新兴的资源交叉融合文化发展道路。“文化+科技”,一批文化科技企业以创新科技赋予传统文化新形式、新内容的模式迅速崛起,在“科技+文化”双引擎驱动下,“听看唱玩”的立体娱乐生态以不断满足人们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也为文化数字化传承注入活力。“文化+创意”擦亮“深圳设计”品牌,“文化+旅游”点亮群众美好文化生活……“文化+”助推深训文化产业发展,目前深圳已成为新兴文化业态的发达区、国际文化交流先行区,被誉为“设计之都”“创客之城”,创造了文化发展弯道超车奇迹。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深圳是如何实现从“文化沙漠”到“文化枢纽”的跨越的。

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服饰,从周代到明代,不同时期的汉服有不一样的特征。如今,汉服成为众多青年追捧的新时尚。当代汉服到底是遵从古制,还是根据现代材质和生活习惯进行改良,汉服圈有各种不同声音,由此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下列看法正确的是(   )

①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全面传承中得以绽放

②在实践基础上创新发展才能传承好传统文化

③优秀传统文化的存续可以不受时空限制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繁荣我国当代文化的重要滋养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什么是“学”?让我们从古老的汉字说起(见下图)。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学”了。到了金文和小篆,基本已具备“学”的字形结构。“学”的上面有两只手,手里拿的是“爻”,“爻”是算筹,是一种算数的教学工具。再下面是“子”,谁来学习?当然是小朋友!在“子”的上面,还有一个类似房屋的形状,一般认为它代表古代教室。由此可见(        )

①“学”字的演变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②“学”字在融汇多种文化的过程中实现形体简化

③“学”的字形结构是对学习这一实践活动的能动反映

④“学”的构字内涵表明学习要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论语》有言:“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诚信不仅是每个人应有的道德修为,也是民事活动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我国民法典第七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第五百条规定:“有其他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造成对方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      
②我国民法典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③传统文化在我国民法典中得到了完整的保留
④传统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起着积极的用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民生产、生活、信仰和娱乐方式的活态遗存,是一方百姓的精神寄托,对于构建良好的乡村治理秩序具有积极意义。这表明(   )

①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③文化的本质是一种物质力量   
④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在一个文化厚实深沉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由此可见(    )

①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人创造了文化,优秀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③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对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

④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决定因素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我们要传承好、弘扬好塞罕坝精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某中学拟开展弘扬塞罕坝精神,建设美丽中国的主题活动,请你拟一份该主题动员大会发言提纲。

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楚;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字数在1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