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知识点题库

什么是文化?著名作家龙应台说:“它是随着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这告诉我们(    )    

①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  

②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③文化是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      

④每个人的文化素养是自发形成的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②③
一台老式缝纫机、一张斑驳的老粮票、一把沉甸甸的铜制门锁……这些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老物件,如今又重新唤起人们的关注。某地开展的“城市记忆——老物件里捡拾难忘岁月”主题活动获得市民积极响应。老物件也有大魅力,这是因为老物件是(  )。

①特定时代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②对特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

③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习.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秉承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古丝绸之路精神,不限国别范围,不搞封闭排外机制,不以控制他国经济命脉、改变他国政治制度为目的,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均可参与。通过“一带一路”,世界见识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度和胸襟。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1) 运用“文化的多样性和中华文化包容性”知识,谈谈在“一带一路”倡议构想上应该持有的合理态度。

  2. (2) 就如何实现不同文化的“包容互鉴”提两条具体建议并说明其文化生活的依据。

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这表明(     )

①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③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④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的一些经典名句至今仍家喻户晓,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智)也”。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根基

②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④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书信是有情物,每一封书信都在打开一个栩栩如生的真实场景,在手写书信传统逐渐逝去的今天,《见字如面》电视栏目,用书信打开历史,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记忆,咀嚼书信中的故事,汲取精神养料。从这一现象中可以体味到(    )

①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书信作为文化传播的途径,应该与时俱进地发展

③文化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更取决于其传播的广度

④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创新的根基,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地名承栽丰富的文化信息,接续千百年的情感传承,一个地名是一个地方的符号,是那个地方人们的情感所系。在海内外寻找乡愁的华人心中,地名是一条回家的路,即便不在那里出生,那也是祖辈的根,他们的后代依旧将心底的那份乡愁与那个遥远的地名联在一起。人们对地名的情感是个人的、家族的,更是地方的、民族的。诸多地名情感的滋生、蔓延与丰富,构成一个民族的文化自尊。

在上个世纪末,出现了为经济发展一哄而上、改名成风的现象。一位老兵到了台湾,晚年一直想回大陆,但身体原因只能让孩子回来寻根,孩子根据地名却难以找到。后经民政厅翻阅档案才找到家乡。老先生感慨说,地名改的让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是古人对古徽州的向往与期盼。徽州山川秀丽,历史悠长,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民间习俗自成一统。走近徽州,步入由白墙青瓦、高低错落的马头墙、精美雕刻和天井组成的徽州民居,仿佛走进了梦中的故园。为了发展旅游,带动经济,1987年徽州改成了黄山,令人神往的韵味幽雅的古城文脉中断,魅力不再。

近来,古地名的恢复成为了人们议论的焦点。据人民日报进行的网络调查,现在支持黄山复名为徽州的网民占70%以上。也有人认为,恢复古地名不能任性。有些新的地名促进了当地旅游和经济社会发展,没有必要恢复古地名,且恢复古地名会耗费大量物力人力等问题。

  1. (1) 从“文化作用”的视角说明为什么要恢复古地名?
  2. (2) 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一些地方恢复古地名的价值所在。
  3. (3) 运用唯物论的知识,谈谈你对“恢复古地名不能任性”的理解。
运用传统工艺做成的青花面盆,已经通过电商销往遥远的中东国家;结合现代3D打印技术,用改良瓷泥打印出种种奇思妙想的陶瓷作品……现代社会的发展使瓷都景德镇焕发了新的生机,千年窑火在新时代依然充满活力。由此可见(    )

①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

②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促进文化的进步

③大众传媒总能增强文化的影响力

④文化对现代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绍兴市有茴香豆、嵊州小笼等民间特色食品。假如应邀到友好城市日本福光町(现为南砺市)举办一个传统美食节,邀请你为此次文化交流拟一个标题,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
A . 弘扬传统,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B . 尊重差异,文化共建,文明共享 C . 博大精深,求同存异,相互尊重 D .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面向世界
60年来,几代大庆人艰苦创业、接力奋斗,在亘古荒原上建成我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孕育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这表明(   )

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心骨”
②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在社会发展历程中历久弥新
③几代大庆人的艰苦奋斗彰显了伟大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强大生命力
④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方向保证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2019年9月13日,背靠热情巍峨的火山,临近波澜壮阔的大海,意大利历史悠久的陶尔米纳小镇近期迎来了首家中餐厅。以弘扬中国传统美食与文化为宗旨的综艺节目《中餐厅》第三季正式拉开了帷幕,该小镇将成为中国游客新的旅游目的地。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出:(   )

①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②文化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优秀文化是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

④制造业产品依赖于“工匠精神”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新文学的命运和诉求便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社会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毛.泽东同志曾经形象地说,“我们有两支军队”。拿笔的、文艺文学战线上的“军队”为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获得丰硕“战果”。这一论述表明(    )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决定社会的发展    

②文化能够让一个国家或民族在精神上不再贫困

③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④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谱写了一曲曲民族精神的赞歌。如三峡移民精神、中国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中国医疗队精神等。由此可知(   )

①这些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突出表现

②中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

③这些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④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博大精深的特质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2020 年 5 月 22 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全民健身和全民阅读,使全社会充满活力、向上向善。这是基于( )

①文化是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②一个民族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③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

④人们的文化素养只能通过参与文化活动培养出来

A . ②③ B . ①③ C . ①④ D . ②④
千百年来,以黄河为代表的农业文明和以运河为代表的商业文明在L市大地上相融共生,齐鲁文化、中原文化、燕赵文化在这里碰撞相融,哺育出独特而又多样化的民间文化艺术形态和人文风情。这印证了(    )

①中华文化鲜明的民族性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的要求           ④中华文化繁荣发展得益于包容性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在紫禁城建成600周年之际,故宫举行专题展览,以600年来时间轴线中的20余个关键年份为基点,通过紫禁城的改造和保护等关键性事件,介绍600年来的城中变化。这一专题展览有利于(    )

①展示中华建筑艺术的薪火相传    ②彰显中华建筑工艺的唯我独尊

③传播中华传统建筑思想    ④借鉴外国先进建筑理念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20年11月24号,“嫦娥五号”发射成功,12月17日,“嫦娥五号”成功将约1731克的月壤带回地球,由“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与美国曾经带回的月壤作对比,却发现了不同。第一个不同的地方就是这两个样本的颜色。由“嫦娥五号”带回的样本呈现的是接近土黄的颜色,这个颜色与苏联时期苏联带回的月壤颜色相近,而由美国曾经带回的月球土壤则是呈现水泥灰色。第二个不同则是密度的差异,“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在月球上的称重是2千克,但到了地球后,这个数据却减小了,这个现象与月壤的密度有很大的关系。美国月壤与中国月壤存在的差异,引起了美国登月质疑者的重视,在早些时候,很多人怀疑美国的阿波罗号登月是一场骗局,只是为了让苏联加入到这场竞赛中,从经济上将其拖垮。不过这一直以来都是猜测,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美国造假。此次月壤的颜色,无疑又是一个加重这团迷雾的烟雾弹。

材料二  为热烈祝贺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实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特别授权发行《嫦娥五号探月宝玺》。《嫦娥五号探月宝玺》以“九天揽月”为核心创意,以龙凤“翘首捧月”为主体造型,整玉整雕,将文化艺术与探月精神圆满融合。突破传统玉玺形制,从玺钮到玺基同体设计,以玺基正面的圆月为连接,玺钮为一条盘卧的长龙颔首抚月,玺基雕刻一条翔凤翘首盼月,“龙凤环月”代表地月交会互动,完整而生动地演绎“嫦娥五号”“落月、采样、返回地球”的任务实施过程,秉承传承与创新并存,描绘巨龙与瑞凤腾飞,致敬中国人的探月梦想!

材料三  2020年9月11日,习.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第一要义,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都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为祖国和人民做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

  1. (1) 结合材料一,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分析为什么很多人怀疑美国的阿波罗号登月是一场骗局。
  2. (2) 结合材料二,运用“我们的中华文化”的知识,谈谈《嫦娥五号探月宝玺》的创作是如何彰显文化自信的。
  3. (3) 结合材料三,为赞美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宣传稿写两个题目。
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研究所历时3年编纂的“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清单”首次公开,清单列出了天象记录、小孔成像、经脉学说、针灸、潮汐表等88项中国古代发明成果。透过这些发明,我们可以看出(   )

①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

②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应用

③中华文化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先进性

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始终走在世界前列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2022年央视春晚舞台上大放异彩、一鸣惊人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通过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借展卷人的视角生动呈现了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故事,让观众徜徉在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趣之中。这说明(    )

①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 

②文化传承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③要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④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