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 知识点题库

“他今年已满50岁,不算年轻了,但在部级领导干部中他是最年轻的”这段话(    )。
A . 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B . 违反了不矛盾律的要求 C . 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D . 不违反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
下列逻辑错误中,违反同一律要求的是( )。
A . 模棱两可 B . 转移论题 C . 自相矛盾 D . 推不出
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捡起死兔子,回家做了香喷喷的野兔肉。从此,他每天都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这个农民用到了类比推理,但结论却是错的。因此,要提高类比推理结论的可靠性,必须(   )

①在前提中多找两个对象的相同属性   

②尽可能地增加类比的对象

③在两个对象间多运用比喻   

④在前提中要抓住两个对象的本质属性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当前,城市里有许多家长利用假期带着孩子到艰苦地区体验生活,还有一些家长带着孩子到乡村寻根。他们认为现在的小孩吃苦太少,应该走出“暧房”经受磨练。以下假言判断为真时,符合题意的是(   ) 

 ①如果人口过多,城市青少年就得到农村去 

 ②一个人只有具备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才能在磨炼中成长 

 ③当且仅当农村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才会是城市人体验生活的好去处 

 ④城市青少年只有到艰苦地区去,才能更好地培养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下列语句都属于不正确的划分,其中违背相同的划分规则的是(   )

①句子的语气可以分为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

②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③概念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反对关系、矛盾关系

④实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状态词、区别词、副词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④ D . 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正确运用判断,要深刻理解不同判断的具体结构及其逻辑特征,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 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根据所学逻辑知识,完成下表。

判断内容

说明判断种类并根据判断内容,补充出符合该

判断种类有效式的正确推理

只有 5 号不下雨,我和丙才能去春游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5 号下雨了,我和丙没去春游;

我和丙去春游了,5 号没下雨。

只要 5 号不下雨,我和乙就去春游

要么我带植树工具,要么甲带植树工具

某市法院在审理一件盗窃案时,犯罪嫌疑人拒不认罪,审判人员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在搜出的大量赃物中,以审问一架照相机的来历为突破点,揭露被告人的狡辩,使其认罪。在庭审笔录中有下面一段对话:

审判长问:“被告, 这架照相机是谁的?,

被告:“是我的, 五年前从旧货店买来的。”

审判长:“你使用过他拍照吗?”

被告:“当然拍过, 五年来一直用它拍照。”

审判长:“被告, 你把这家照相机打开。”

被告:“审判长, 假如我把它打开,那就证明这相机是我的,是吗?”

审判长:。“不对,打开了并不证明它一定是你的:而打不开,那就证明一定不是你的。”

被告颠来倒去拨弄了半天也未打开,神色慌乱,手足无措。(原机主人安装了按钮)。

审判长:“你刚才说五年来一直用它,现在却又不能打开,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被告低下了头,无言以对。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中“逻辑思维规则”的知识,分析审判长能有力揭穿被告人的狡辩的原因。

某天晚上,王某家中突然漆黑一片。王某打开配电箱检查,发现电闸跳闸了,而且无法合闸。于是,王某把家中所有电器插头全部拔掉,合上电闸,没有跳闸。然后,王某断开电闸,把电扇的插头插上,合上电闸也没有跳闸。王某用这个方法逐个检查家中电器,终于发现可能是电视的问题。王某又把所有电器插头拔下来,单独插上电视插头,电闸跳闸。王某又把除了电视以外的其他电器插头都插好,合上电闸,发现没有跳闸。最终,王某确认了是电视的问题。在案例中,王某使用_________发现了问题的所在。(   )
A . 求异法 B . 求同法 C . 共变法 D . 求同求异并用法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如何理解和贯彻这个总要求呢?

材料一 在落实中央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过程中,有的地方把能挣快钱的"大项目、好项目"作为本地振兴的主要措施,甚至不考虑当地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有的村干部把改变农村"脏乱差"、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等作为多村振兴的主要标志,一味追求表面上的靓丽、外观上的整齐;有的地方把撤村并电当盛农村盛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标志,搞大拆大建,违背农民意愿,造成新的矛盾冲突。

材料二 梅州努力当好乡村振兴"赶考人",固她制宣找准发力,点精准施策,根据本市地形、土壤、水源等基础条件,合理规划布局,发展不同种植业,推动"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形成了梅州袖、嘉应茶、客都来、平远橙、兴宁鸽等特色产业,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如大埔创建了蜜袖和茶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21年全县蜜柚、茶叶产业分别实现产值15、6亿元、10.5亿元,带动7万多户群众致富增收……梅州乡村振兴真正让经济火起来,让百姓富起来。

  1. (1) 结合材料一,运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知识,谈谈这些地方发展思路存在的逻辑错

    误。

  2. (2) 结合材料二,运用科学思维的特征的知识,说明梅州市发展思路的正确性。
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从逻辑结构上看,上述判断属于(   )

①充要条件选言判断                        ②联言判断

③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④关系判断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甲与乙是同学,乙和丙是同学,所以,甲与丙是同学”,这一关系判断是(   )
A . 对称关系 B . 非传递关系 C . 反对称关系 D . 非对称关系
概念正确是进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假设A、B为两个概念的外延,其相容关系可以用图示表示如下。下列选项描述符合图示信息的是(   )

①A“抗疫志愿者”和B“最美逆行者”

②A“中国”和B“广东省”

③A“我校的教师队伍”和B“我校全体教职员工”

④A“模范党员”和B“优秀干部”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请分析下列推理中所犯的错误。

序号

推理

所犯错误

分析错因

我国的大学分布于全国各地,

北京大学是我国的大学,

所以,北京大学分布于全国各地。

优秀干部都是廉洁的,

小丽是廉洁的,

所以,小丽是优秀干部。

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

语言是社会现象,

所以,凡社会现象是没有阶级性的。

班干部都要有集体荣誉感,

我不是班干部,

所以,我用不着有集体荣誉感。

判断是我们对事物进行断定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揭示了某一思维对象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据此分析,下面语句是判断的是(   )

①难道钟南山院士不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②钟南山院士是不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③南山院士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④钟南山院士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吗?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假言判断分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   )

①前件真,后件就真    ②前件假,后件就假  

③后件真,前件真    ④后件假,前件假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①④
研究发现,体育竞赛中过度紧张会影响成绩,考试中焦虑情绪会影响水平的发挥,上台演讲时紧张情绪会使人丢三落四,所以,紧张心理对临场发挥有很大的不良影响。这个推论运用的方法是(   )
A . 求异法 B . 共变法 C . 剩余法 D . 求同法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党的伟大精神永远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这一判断的类型是(   )
A . 相容型的选言判断 B .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C .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D . 充要条件假言判断
“或者是物质决定意识,或者是意识决定物质,二者必居其一。”与这一判断特征相一致的是(   )
A .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B . 汽车没有按时回来,或者是路断了,或者是车坏了 C . 这场足球赛,要么泰山队胜,要么海港队胜,要么踢平 D . 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党和人民奋斗,是共青团的初心和使命
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以两个已知的性质判断为前提,借助一个共同的项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对下面三段论推理结构分析正确的是(    )

①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是群众,所以我是真正的英雄——“四概念”的错误

②共.产.党员都要起模范带头作用,我不是共.产.党员,所以我不用起模范带头作用——“中项不周延”错误

③黄铜不是金子,黄铜是闪光的,所以,有些闪光的不是金子——“小项不当扩大”错误

④哺乳动物不是无脊椎动物,青蛙不是哺乳动物,所以,青蛙是无脊椎动物——两个否定前提不能推出必然结论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④
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下面对这一划分理解正确的有(    )

①“判断”是对该概念划分的子项

②“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是划分的标准

③“简单判断”“复合判断”是划分的子项

④划分法是明确判断内涵的方法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