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老王 知识点题库

下列加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愧怍(惭愧) 翳(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B . 伛着(老年妇女) 塌败(破败) C . 绛(深红色) 惶恐(恐惧) D . 取缔(结合,订立) 聊以自慰(姑且)
选词填空。

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  )的小胡同。

A . 偏僻 B . 荒僻
给加线的字注音。

            取

骷髅     笨       愧

解释词语的意思。

取缔: 扶病:

滞笨:  欣然:

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败(tā)     肿(zhànɡ)      笑(qiánɡ)   病(è) B . 着(bēnɡ)   愧(zuò)        格(jiànɡ)   取(tì) C . 笨(zhì)    嵌(xiānɡ)      合(còu)     眼(yì) D . 着(qū)     着(zuàn)       髅(kū)      荒(pì)
指出下列语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后面的括号内。

(1)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慌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    )

(2)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带我们放入冰箱。              (    )

(3)我女儿说他是夜盲证,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  (    )

结合语境,解释句中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 (1) (我们)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

    塌败:

  2. (2) 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

    凑合:

  3. (3) 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滞笨: 

  4. (4)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愧怍: 

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①在表达上的好处。

  1. (1) ①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②他送的冰比前一个只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2. (2) ①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②我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3. (3) ①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②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门口。

整体感知

读课文《老王》后,完成下面的填空。

    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体),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以为线索,兼用顺序和顺序来组织材料。课文写老王,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一曰“”,二曰“”。

在《老王》这篇课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闲话    肿涨    不幸    失群落伍 B . 荒辟    欺负    田螺    破破落落 C . 塌败    嗓子    边缘    面色死灰 D . 镶嵌    骷髅    奏合    维持生活
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外貌描写) B . 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语言描写) C .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动作描写) D .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动作描写)
下列句子使用表达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
A .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B .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 C . 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D . 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下列语句中成语运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小强的动人事迹,经过老师的大肆渲染 , 成了校园里的热门话题。 B . 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和煦的春风扑面吹来,他感到心旷神怡 C . 贝多芬以他的严谨、雍容、博大,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D . 我们必须正确看待自己。既不能妄自菲薄 , 也不能妄自尊大。
解释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 (1) 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2. (2)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
  3. (3) 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代他传话了。
  4. (4) 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
阅读

亲情呼唤

    田庄村十字街口是个热闹场所。村里人好在那里议论家事、国事、天下事,还好在那里张贴各种启事,广而告之。

    信息时代,乡下人也懂得传递信息的重要性了!

    这天早晨,红艳艳的太阳升起来时,一张红艳艳的启事也在那里贴了出来。村里人好事儿,不管下地的还是回村的还是担水洗衣服碾米磨面买油盐酱醋的,都一齐立在那里,争相观看那张启事。

    其实那是一则寻物启事,具体一点讲是一则寻狗启事,有人把狗丢了,请乡亲们协助查找,把狗送还给主人。

    那启事写道:

各位乡亲,各位亲朋好友:

    因我们小夫妻两个一时疏忽大意,走失了家里养着的小狗“亲亲”。“亲亲”是一只京巴狗,憨态可掬,玲珑可爱,浑身皮毛如雪,惟脑门处染有一片红色’,我们戏称为万绿丛中一点红。“亲亲”悟性极高,很有感情,很有礼貌,能给我们叩头作揖敬礼,还能对我们喊爸喊妈,十分乖巧伶俐。“亲亲”嘴馋,非鸡鸭鱼肉不吃,非鲜奶果汁不喝……自“亲亲”五天前丢失后,我们夫妻两个吃饭不香,睡觉不甜,整日惶惶然怅怅然,焦头烂额中已是重病在身,眼见灯干油尽奄奄一息。务请各位乡亲伸出友谊之手,搭救我们于水深火热之中!

    有提供确切线索者,酬谢人民币3000元!有将“亲亲”送还者,酬谢人民币8000元!

    A.各位乡亲您找的是一只狗,救的是两个人!

    谨此启事!

寻狗人:仁杰、艾荷花

x年x月x日

    村里人看罢启事,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的夸这只狗福大命大,摊上这么一对“爸爸妈妈”,是前生的造化;有的说现在的事情真是说不清了,怎么一只小小的哈巴狗比一个大活人还值钱……慷慨激昂或扼腕叹息地议论完了,却又该下地的下地,该回家的回家,该干啥干啥。就在谁也没有注意的时候,又一张红艳艳的启事紧挨着那张启事红艳艳地贴了出来,字迹比那张启事的字迹还大!

    这是一张寻人启事。

    寻人启事写道:

各位乡邻,各位亲朋好友:

    非常不幸,我们老夫妻两个的儿子于五年前丢失﹣﹣他结婚以后一直没有到过我们的家。我们的儿子28岁,西装革履,背头长发,因担任包工队的头头儿,活得十分潇洒。他最大的爱好是喜欢养狗,有狗就会有他!

    现在,我们老两口均已年过古稀,体弱多病,生活窘迫,衣食无着,急需有人照料。我们不求鸡鸭鱼肉,不求鲜奶果汁,只要粗茶淡饭,只要温饱而已!

    B.儿子,回家来吧,你是娘生的爹养的呀!

    儿子,回家来吧,领上你的媳妇,抱上你的孩子!

        烦请各位乡邻帮我们一把,协助我们把儿子找一找﹣﹣告诉您一条线索,到狗群里找他!

    谨此启事!

寻儿人:仁老栓夫妻

x年X月X日

    村里人看罢这则启事,照样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的说这则启事写得及时贴得及时,占的位置也好;有的说这启事写得有毛病吧?既然是寻人,为什么不把被寻的人的名字写出来?

    C.你只写寻儿子,这样的儿子太多了!

  1. (1) 小说标题“亲情呼唤”在文中有哪两层含义?
  2. (2) 根据两则启事提供的信息,你觉得仁杰是个怎样的人?
  3. (3) 联系上下文,揣摩文中画线句,想想这些语言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感情?(分别用一个短语回答)

    A.仁杰、艾荷花:各位乡亲,您找的是一只狗,救的是两个人!

    B.仁老栓夫妻:儿子,回家来吧,你是娘生的爹养的呀!儿子,回家来吧,领上你的媳妇,抱上你的孩子!

    C.村里人:你只寻儿子,这样的儿子太多啦!

  4. (4) 寻人启事中,老人介绍自己的儿子“活得十分潇洒”。读完小说后,你认为仁杰、艾荷花活得“潇洒”吗?为什么?
  5. (5) 小说用两则启事展开故事情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 (6) 寻狗?寻人?!老人能寻回自己的儿子吗?请展开想像给小说续一个合理的结局。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杨绛,在《老王》一文中记述了自己同一个蹬三轮的底层小人物的交往,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B . 解放战争时期,光未然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响彻中华大地,激发了人民的战斗热情。 C .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成语“扑朔迷离”就出自这首诗。 D . 《卖油翁》的作者是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政治家、文学家。
选词填空。
  1. (1) 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谈话  闲聊  讨论)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2. (2) 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辱 侮辱 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使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我十分钦佩杨绛先生关于读书的观点: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    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像杨绛那样去看待读书,把读书当作是去拜访高人名流,那读书就纯粹是一件风雅乐事了。

①把读书看成了拜师访友,是那种没有任何功利的读书,优雅而闲适。

②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

③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

④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与他对质。

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

A . ①③②⑤④ B . ①②③⑤④ C . ③①②⑤④ D . ③②⑤④①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驼背李的春天

侯海霞

①要远远看见他,刚才还在嬉笑玩闹的孩子们,总是吓得迅速逃窜开,呼啦啦作鸟兽散。

②说来,他的样子确实有些瘆人。瘦小黧黑,背弓如钩,手拄木棍,常年罩着黑色的旧衫子。只要戴上一顶尖帽,他就像极了童话里的男版老巫婆。

③孩子们都怕他,村子里的大人们也不喜欢他,直呼他驼背李,谈论起他时,都流露出一副可怜和鄙夷的神情。谁家的孩子调皮或是半夜哭闹,只要说一声,驼背李来了啊,孩子便立马噤声,变得听话起来。

④驼背李一人独住在村子东北角。家门口有棵歪脖子树,一年四季常青着。当村民们的口袋日渐饱满,一家赛一家地盖起窗明几净的小洋楼时,驼背李的家仍是七十年代低矮的红砖房。远远望去,就如歪脖子树下立着的一顶黑蘑菇。

⑤除了李奶奶,几乎没人去驼背李家。李奶奶是驼背李的姐姐,她常送去一些蔬菜瓜果。只要李奶奶去了,驼背李就一改往日的落寞寡言,姐姐长姐姐短地叫,满是皱褶的脸盛开如菊的花。

⑥李奶奶和我家是邻居,一次她和母亲聊天,说到驼背李,突然落下泪来。也是那时,十岁的我,听了驼背李的故事,才开始渐渐懂得人世的艰辛。

⑦驼背李有过一个完整的家,妻子贤惠,儿子乖巧,日子虽然贫穷却也温馨。而这幸福生活,在儿子两岁那年结束了。冬日里,一场极致的严寒,让儿子半夜感冒发起了高烧。两口子踏着没膝深的雪,赶到村子卫生所。赤脚医生忙中出错,未做皮试就给孩子注射了青霉素……

⑧孩子夭折了,妻子如抽去主心骨般悲痛欲绝,不久也生病去世了。接连的打击,让只有三十来岁的他迅速苍老下来。空荡荡的屋子里,常听到他一个人在自言自语地念叨着什么。

⑨驼背李沉寂了很久,当他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时,发染白霜,背驼得更厉害了。有好心人介绍他去城里一家工地做保安。半年后,工地完工,他回到了村里。回来的他变得精神抖擞起来,脸上也有了久违的笑容。

⑩从那以后,无论刮风下雪,驼背李每个月都雷打不动地去趟城里。去时满脸期待,回时满目欢喜。于是,有好事者嬉笑着调侃,说驼背李去城里找相好的了。他听了,亦不恼,一个人微笑着径直走回他的蘑菇房里去。

当再次偶遇驼背李时,我几乎没认出他来。他更消瘦了,发白如雪,面颊深陷下去。他让我想到了深冬里枯槁的树木,似乎在一寸寸地腐朽下去。不久,就听到了驼背李重病卧床的消息。

初春的一天,有个年轻男孩一路寻了来,挨家挨户地问李二勇的家在哪儿。村民们呆愣半晌,一个满口无牙的大爷恍惚记了起来,说:“他问的好像是驼背李吧?”大家才醒过神来。

村民们跟着年轻人去了蘑菇屋。进到黑暗的屋子里,见到病床上的驼背李,男孩扑通跪下了:“爹,儿来看你了……”他的一声“爹”让大家惊呆了,也让昏迷中的驼背李醒了过来。他睁开迷蒙的眼,定定地看着男孩,脸上有了明媚的笑容,竟奇迹般地精神焕发起来。

原来,那年驼背李去城里打工,无意中从电视上得知偏远山区的孩子们需要捐款助学时,他默默地记下了校址,捐了身上所有的钱,资助了一名品学兼优、早年丧父的孩子。前些年,他每个月定时去县城,就是去邮局给孩子汇款。钱不够了,他便去公园和街头拾荒,所得的钱全都给孩子汇去,一直供到那孩子中专毕业。

他资助的孩子就是眼前的男孩。如今,男孩已事业有成,便一路寻来报恩。在场的村民得知事情的经过,一边唏嘘感叹,一边落下泪来,看向驼背李的眼神多了赞许和敬佩。

自那天起,驼背李的头发被梳理得格外齐整,衣服也是分外地整洁。在暖暖的冬阳下,我常看到男孩着驼背李出来晒太阳。男孩将毛毯细致地在驼背李的腿上,将热茶到他的手上,然后坐在一旁和他聊天。画面温馨感人。

村民们都羡慕地说,驼背李的春天来了。

  1. (1) 通读全文,依次找出村民对驼背李态度变化的词语。

      可怜和鄙夷→→羡慕

  2. (2) 文章开头部分写孩子们怕驼背李、大人们也不喜欢他,从全文来看,这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3. (3) 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在暖暖的冬阳下,我常看到男孩着驼背李出来晒太阳。男孩将毛毯细致地在驼背李的腿上,将热茶到他的手上,然后坐在一旁和他聊天。

  4. (4) 本文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读完本文,联系杨绛的《老王》,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请写出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