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考专区 知识点题库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座谈会期间表示:“现在很多人,到什么地方先问‘有没有Wifi’,就是因为我们的流量费太高了!”他对有关部门负责人说,可以研究如何把流量费降下来,“薄利多销”,在网络上引发了如潮点赞。在某种程度上,李克强总理是在代表千千万万的网民发声,是在为面临网络服务质量不佳与资费过高的用户“维权”。李克强总理敦促“提网速降网费”,不仅关系到普通用户的体验与感受,更可能影响“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进程与谁能抢得有关领域的制高点。

材料二:如今,手机款式不断翻新,功能不断增多。中国城市学生几乎人手一机。农村学生使用手机也逐渐多了起来,一年前只有10%,现在已达到40%以上。手机进校园,不仅浪费了学生许多学习的宝贵时间,影响听课效率;容易滋生事端,学风涣散,还严重败坏考风,各种事故防不胜防。目前美国大部分学校不允许学生使用手机;意大利2007年起就在全国范围内禁止学生在教室使用手机,芬兰禁止无线通讯公司直接向青少年推销手机入网等移动通信服务,否则将被处以10万欧元的罚款;2009年1月,日本文部科学省要求禁止学生携带手机上学,并要求制定高中学生“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等规定;同年8月,印度教育中央委员会要求中学将手机禁用范围从教室扩展至整个校园;2009年10月9日,法国参院通过法案,在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禁止学生使用手机。在中国,中学生能否带手机进校园,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

材料三:中国中小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统计图表

项目

上网时间、年龄

调查项目

每天都上网的学生

平均每天上网2小时

10岁以前“触网”

所占比例

82.9

70.4

61

  1. (1) 根据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的主要内容是:总理敦促网络提速降费。 B . 国内外都认为,手机进校园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C . 手机的使用如此普遍,说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之快,国民经济越来越活跃。 D . 我国对中学生能否带手机进校园,还没有明确的规定。
  2. (2) 你从材料三的调查图表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3. (3) “中国城市学生几乎人手一机”一句中“几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 (4) 以上材料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任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5. (5)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看法和建议。
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维妙维肖。 B . 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C .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抵。 D . 他们有的从图拉赶来,在客厅里正经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
都下面这两首诗,回答问题(1)(2)题。

秋词

【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注】[嗾(sou):使。

行秋

【宋】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浪细生。

  1. (1) 这两首诗都是写秋天的,但是意境却不相同。刘诗的意境,徐诗的意境。(两空均不得超过6个字)
  2. (2) 这两首诗同写秋天的诗,但表现手法不同,请作赏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遇见,是一个十分神奇的词语。古往今来,无数次遇见,带来无限美好的故事。宗璞因为遇见盛开的紫藤萝花,于是重新唤起对生活的信心;海伦·凯勒因为遇见安妮·莎莉文老师,她的生命才创造了奇迹;牛汉因为遇见人生第一本书,他那没有幽默的童年才感应到了生命的快乐和梦幻。

请以“遇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不得抄袭。

810班举行读《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交流会,请你帮助完成表格的内容。
  1. (1) 【辨人物】“他是个面容清瘦,看上去很像林肯式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他”指的是(填人名)。
  2. (2) 【忆历史】红军长征路上历尽千辛万苦,作者认为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七律·长征》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就描写了两次战役,一次是“巧渡金沙江”,另一次是
  3. (3) 【讲故事】作者在书中说:“我从未见过任何中国青少年有这样一种人格尊严,我发现在这些红红脸蛋、欢乐愉快、精神饱满、忠诚不渝的‘红小鬼’身上,洋溢着一种令人惊奇的蓬勃精神,让人看到希望。”请用书中一个关于“红小鬼”的故事来印证这句话。
选出解释有错的一项(    )
A .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B . 正襟危坐: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C .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D . 颔首低眉:一会抬起头,一会儿又显得很恭顺的样子。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能否保护好水资源,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B . 南通的蓝印花布不仅享誉世界,而且闻名全国。 C . 通过中国男子足球队的表现,使我们认识到具有良好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D . 我们的报刊、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体,更有责任做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现象。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习题。

微笑

(法)哈诺·麦卡锡

    ①西班牙内战时,我参加了国际纵队,到西班牙参战。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我不幸被俘,被投进了单间监牢。

    ②对方那轻蔑的眼神和恶劣的待遇,使我感到自己像是一只将被宰杀的羔羊。我从狱卒口中得知,明天我将被处死。我的精神立刻垮了下来,恐惧占据了我全部身心。我双手不住地颤抖着伸向上衣口袋,想摸出一支香烟来。因为手抖不止,我试了几次才把它送到几乎没有知觉的嘴上。接着,我又去摸火柴,但是没有一一都被搜走了。

    ③透过牢房的铁窗,借着昏暗的光线,我看见一个士兵。他没有看见我,当然,他用不着看我,我不过是一件无足轻重的破东西,而且马上就会成为一具让人恶心的尸体。但我已顾不得他会怎么想我了,我用尽量平静的、沙哑的嗓音一字一顿地对他说:“对不起,有火柴吗?”

    ④他慢慢扭过头来,用冷冰冰的、不屑一顾的眼神扫了我一眼,接着又闭了一下眼,深吸了一口气,慢吞吞地踱了过来。他脸上毫无表情,但还是掏出火柴,划着火,送到我嘴边。

    ⑤那一刻,在黑暗的牢房中,在那微小但又明亮的火柴光下,他的目光和我的目光撞到了一起,我不由自主地咧开嘴,对他微笑了一下。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对他笑,也许是因为两个人离得太近了,一般在这样面对面的情况下,人不大可能不微笑。不管怎么说,我是对他笑了。我知道他一定不会有什么反应,他一定不会对一个敌人微笑。但是,如同在两个冰冷的心间,两个人的灵魂撞出了火花,我的微笑对他产生了影响,在愣了几秒钟后,他的嘴角开始不大自然地往上翘。点着烟后,他并不走开,他直直地看着我的眼睛,露出了微笑。

    ⑥我一直保持着微笑,此时我意识到他不是一个士兵,一个敌人,而是一个人!这时,他也好像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从另一个角度来审视我。他的眼中流露出人性的光彩,他探过头来轻声问:“你有孩子吗?”

    ⑦“有,有,在这儿呢!”我用颤抖的双手从衣袋里掏出皮夹,拿出我与妻子和孩子的合影给他看。他也赶紧掏出他和家人的照片给我看,并告诉我说:“出来当兵一年多了,想孩子想得要命,要再熬几个月,才能回一趟家。”

    ⑧我的眼泪止不住地往外涌,我对他说:“你的命可真好,愿上帝保佑你平安回家。可我再也不能见到我的家人了,再也不能亲吻我的孩子了……”我边说边用脏兮兮的衣袖擦眼泪、鼻涕。他的眼中也充满了同情的泪水。

    ⑨突然,他的眼睛亮了起来,用食指贴在嘴唇上,示意我不要出声。他机警地、轻轻地在过道巡视了一圈,又踮着脚尖小跑过来。他掏出钥匙打开了我的牢门。我的心情万分紧张,紧紧地跟着他贴着墙走,他带我走出监狱的后门,一直走出了城。之后,他一句话也没说,转身往回走了。

    ⑩我的生命就这样被一个微笑挽救了……

  1. (1) 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以“微笑”为线索,叙述了本已是死囚的“我”因微笑感染了一个士兵,最终挽救了自己生命的故事。 B . “他慢慢扭过头来,用冷冰冰的、不屑一顾的眼神扫了我一眼,接着又闭了一下眼,深吸了一口气,慢吞吞地踱了过来”一句生动地表现了牢房里的士兵对“我”冷漠、不屑一顾,又有点同情的心理。 C . “你的命可真好,愿上帝保佑你平安回家。可我再也不能见到我的家人了,再也不能亲吻我的孩子了……”这时的“我”对他产生了一种命运不公的嫉恨之情。 D . 文中士兵的眼神前后形成鲜明对比,这正源于“我”的微笑对他产生的深刻影响。
  2. (2) 请比较品味文中画线的两句话,分别写出“我”“颤抖”的原因。

    ①我双手不住地颤抖着伸向上衣口袋,想摸出一支香烟来。

    ②我用颤抖的双手从衣袋里掏出皮夹,拿出我与妻子和孩子的合影给他看。

  3. (3) “他一句话也没说,转身往回走了。”接下来他将会怎么做?请你设想一下。
  4. (4) 最后一段写道:“我的生命就这样被一个微笑挽救了……”请你结合全文和现实生活,写出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悟。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钱老师在授课中并不是单纯地照本宣科 , 而是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动作来传授知识。 B . 他通过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在工作中任劳任怨 , 用无悔青春书写人民警察的风采。 C . 元旦晚会上,老师和同学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共享天伦之乐 D . 先生讲课时,他就在一旁正襟危坐 , 静静地听着。
名著阅读。
  1. (1)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以及许多共.产.党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两位革命领袖是他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2. (2)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作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①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发生在哪一年?是谁发动的?

    ②“这场军事政变”的动机是什么?

    ③“这场军事政变”的结果如何?有何历史意义?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仪征这个小城虽然不够繁华、热闹,但是环境优美,民风淳朴。 B . 国学大师刘师培在学术上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C . 丽江古城景区被严重警告的原因是游客投诉率长期居高不下造成的。 D . 志愿者走进社区开展“打击假冒伪劣与电信诈骗”,提高居民维权意识。
根据要求默写。
  1. (1) 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2. (2) ,松柏有本性。(刘祯《赠从弟》)
  3. (3) ,狐兔翔我宇。(曹植《梁甫行》)
  4. (4) ,志在千里;,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5. (5) 夕日欲颓,。(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6. (6) 《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下之景的句子: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江村

(唐)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此前,诗人经过四年的流离生活,从同州经由绵州,来到了尚未遭到战乱骚扰的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建成;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栖身之所。①清江,指浣花溪。②长夏,夏天的天长,故云长夏。③微躯:微小的身体。

  1. (1) 杜甫的诗,用词准确、形象,请对首联中的“抱”字作赏析。
  2. (2) 简要分析此诗尾联表达的思想情感。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新学期,第一单元的几篇新闻阅读的确肯定是实用类文本阅读。 B . 这张照片展现了外国语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师生有效的课堂对话。 C . 学习《与朱元思书》这篇古文,不仅我喜欢富春江的美景,更羡慕作者有淡泊名利、忘情于天地的心境。 D . 《昆虫记》是一本讲昆虫生活的书,涉及蜣螂、蚂蚁、西绪福斯虫等100多种昆虫。
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退(kui)    裁( zhòng)     国( shāng)    锐不可(dǎng) B . 语(yì)    要(sài)    蓝(zhàn)    有成就(zhuó) C . 声(liǎn)    由( zhōng)    改( chuàn)    首而望(qiáo) D . 灭(jiān)    发(bān)    红(yīn)    息敛声(píng)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动静结合,使景色灵动,充满生机活力,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B .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句话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C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D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一一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才能欣赏的。其次,“闲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后面小题。
  1. (1) 《红星照耀中国》是国(国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一部纪实作品,真实记录了1936年6月至10月他在中国(地点)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2. (2) (人名)说:“以前我只是对社会不满,看不到有什么进行根本改革的希望。在读了《》(书名)以后,我不再悲观,开始怀着社会是可以改造的新信念而工作。”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别让果实长成诱惑

    ①她是个懂情调的人,因为爱梨花的白,她让丈夫在院子里种了一棵梨树。梨树还来不及开花的时候,丈夫就去了国外。再后来,梨树花开花落,果青果黄,已长成了小区里的风景。她却只能守着梨树守着相思过日子。每年梨树的果子还没成熟的时候,就已经引得四邻的孩子目光艳美。于是,不时有小脑袋在围墙外打探。

    ②她是个善良的人,明白小孩子的心思,明白他们心里和嘴里的那份馋。所以,她会主动给孩子们机会。有孩子趴在围墙上探头探脑的时候,她会回刻屋里去。她家的围墙不高,孩子们费不了多少力气就可以爬上来,站在围墙上,就可以够得着树上的果实。她会躲在屋里看孩学们偷摘果子而发笑,孩子们的得逞,也是她心里的一份满足和快乐。再后来,面对孩子探头探脑的举动,她甚至故意敞开了院门。可冬春时节,当她看不见孩子们身影的时候,思念的烦闷和寂寞就又会袭上地的心头。

    ③架树上的果子没有哪一个能真正等到成熟就都告慰了孩子们的馋劲。孩子们喜欢她的大度,大人们喜欢地的善良。

    ④但终于还是出了事。有个孩子贪恋树顶上的一枚果子,爬上了树,结果摔了下来,折了腿。孩子在医院里躺了好些日子才康复,一出院,孩子的父亲就提着斧子径直来到她家,要砍掉她的梨树,说留着这棵梨树终是祸害,不定谁家的孩子又会从树上掉下来。她觉得他这样做有些无理,四邻更是觉得他太过蛮横,自己的孩子贪嘴受了伤,怎么反倒怪起了别人。在人们的指责声中,他抢起的斧子落不下去,悻悻地作罢。

    ⑤这件事使她觉得很无趣,便生了去国外与丈夫团聚的念头,于是办了签证变卖房产。哪知道第一个跑来要买她房子的,竟是那个要砍掉她的梨树的男人。

    ⑥于是房子易了主,院子里的梨树便有了新的主人。新主人还是不容梨树存活,搬来的第一天就要将树砍倒,但被邻居们劝住了。他们说,这棵梨树已长成了小区里的风景,大家习惯了看。

    ⑦要不要砍倒这棵树,他犹豫了一阵,还是听了大家的劝,扔了斧子,放梨树一条生路。自此,梨树仍在院子里开花、结果,仍有四邻的孩子在围墙外打探,艳羡枝头的果实。但他却不容孩子们打这些果子的主意。他一发现有孩子在国墙外探头探脑或站在围墙上偷摘果子,就高声呵斥,他甚至去买了防护网安在围墙的上头这样:一树的果实被罩在了围墙里,谁也够不着。孩子们都说他吝啬,邻居们也认为他太小家子气,不就几个梨吗,何必这样宝贝着。

    ⑧转眼就是秋凉,一树的梨黄澄澄的。他架了梯子,一个个摘下来。摘了一萝筐,又拆去了墙上的防护网。他将那些梨分装在许多塑料袋里,然后,一家一家地送,让四邻品尝。大家都说,原来这树上的架不是酸的,原来会有这么甜。

    ⑨自此,梨树在院子里年复一年地生长,年复一年地开花结果。围墙上的防护网也是安了拆,拆了安。没有孩子再打那些果实的主意并因摘果子而摔伤。每一年的秋熟季节,小区里的人们都能品尝到那一树果实的甘甜。他说,他这样做,只是为了不让那一树果实长成诱惑。邻居们消除了对他的误解,终于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

    ⑩他原来是想砍掉那棵树的,他觉得,他孩子的受伤,是梨树的过错。但后来他想通了,梨树并没有过错,错的是梨树的主人。它过去的主人是善良的,任由孩子们采摘果子,但恰恰如此,让那一树果实,成为了一树的诱惑,诱使孩子们学会了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诱使孩子们去遭遇因这种获得而带来的危险。

    ⑪成熟的果实是甜的,但诱惑的果实却是酸涩的。

  1. (1) 为什么说梨树已长成了小区里的风景?
  2. (2) 同样面对孩子们打探和偷摘果子的举动,梨树的旧主人和新主人的做法分别是怎样的?
  3. (3) 梨树的旧主人在让孩子们得逞的同时,自己也有了收获。她的收获是什么?
  4. (4) 从第⑨段来看,他的良苦用心带来了哪些好的结果?
  5. (5) 成熟的果实是甜的,但诱惑的果实却是酸涩的,作者通过这句话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你所在的班级正在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 (1) 请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2. (2) 阅读下列这则材料,你想对那些占便宜的顾客说些什么呢?

    材料:临泉一家卤味店采用自主售卖的形式,购买者自行选购,自觉付费。营业两天,顾客的自主付款额还不足商品总价值的30%,人们没有意识到“信”的重要性,而把占便宜当成了自然的事。

  3. (3) 下面是一个同学写的一篇《诚信,从我做起》的小作文,请你帮他修改。

        (A)诚信是称,它衡量着人的言行,处事的方法、对人的态度,(B)还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在自己拥有“健康”“诚信”“美貌”“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中要挑一个出来以降低负担,他竟将“诚信”丢掉了!那就太愚蠢了。

        诚信对己,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还记得“掩耳盗铃”的故事吗?那就是自欺欺人最明显的例子,(C)一个人,哪怕连自己也不能坦诚相待,那他注定一辈子只能生活在自欺欺人的世界里,永远不敢挺直腰杆面对自己,面对生活。对自己诚实,才能昂首挺胸于天地之间!

    (A)处划线句子标点有一处错误,应将改为

    (B)处划线句子中词语搭配不当,应将改为

    (C)处划线句子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将 改为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曲池荷

(唐)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选自《全唐诗》)

  1. (1) “绕”与“覆”两词分别从“”和“”两个方面传达出夜荷的神韵。
  2. (2) 指出诗歌后两句的表现手法,分析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