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知识点题库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乔园在泰州城内八字桥直街,它自出xīn cái ,构思精巧,以山响堂为中心,因地zhì yí ,堂前凿池叠山,水池横中,假山对峙,洞曲藏岩,石梁卧波,有“淮左第一园”之美誉。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是(   )

步  ②唐   ③酒   ④阔

A . ①dù    ②tuí   ③zhàn   ④chuò B . ①duó   ②tuí   ③zhàn   ④chuò C . ①duó   ②túi  ③zhàn   ④chuò D . ①duó   ②tuí   ③zhàn   ④chù
下面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 B . 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 C . 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地说道,“不能写罢?……” D . 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息的样子。
《孔乙己》作者 , 原名 ,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 ,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孔乙己》一文是鲁迅继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

下列划线的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chéng)满    (líng)俐 B . (mò)收       魁(wǔ) C . (hè)        (mú)样 D . (nǐng)起     (pǐ)开
根据句子意思选出划线词语解释准确的一项(    )
A . 我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颜色:脸上的表情。 B . 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得好好教训他们一下!是时候了。教训:教育,教导。 C . “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收拾:整顿,整理。 D . 它是那么小;你呢,却长得这么魁梧!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魁梧:(身体)强壮高大。
根据句意依次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______了一层灰色。

②他(孔乙己)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______九文大钱。

③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______来的。

④“他哥哥来啦?是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吗?”奥楚蔑洛夫问,整个脸上______着含笑的温情。

A . 笼上    拿出    冒出    洋溢 B . 现出    摸出    冒出    充满 C . 笼上    排出    钻出    洋溢 D . 现出    拿出    钻出    充满
给下面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袄    A jiā    B jiá             

叨    A láo    B lào            

③附    A hé     B hè         C huó  

笑    A hōng   B hǒng   C hòng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后

——续《孔乙己》

    孔乙己低着头,坐在地上喝完最后一口酒,拖着断腿,用“手”慢慢向外“走”去。

    “这下打折了腿,还会再偷?”

    “再偷,怕连手也打折!”

    孔乙己害怕听到这笑声,咬着牙,拖着腿,使劲向前移去,口里不停地喃喃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这点灾难,何足道哉?”

    人们的笑声听不见了,他在咸亨酒店后面的山坡上坐下来。小腿疼得厉害,他看了看,又红又肿,碗口那么粗,有的地方已溃烂化脓。他哭了,泪流满面。他恨丁举人:“你这个龟……”他本想说句脏话,又觉得与读书人身份不相称,改口道:“君子不记小人之过也……”

    他想到孙膑断腿胜庞涓,想到文王厄而演《周易》。他似乎又看到了希望:“吾《四书》《五经》皆通,此难一过,天岂不降大任于吾乎?……”他痴痴地想,昏昏地睡去:他中了举,身上有很多的钱;他穿着长衫在酒店里要酒要菜,丁举人坐在侧边,还不住地低头赔罪……

    一阵秋风夹着一阵冷雨,雨水湿透了孔乙己那身破夹袄,惊醒了孔乙己的酣梦,他看了看天,雨密密地斜织着;他看了看山,一片灰暗。他伸了伸腰,自我陶醉道:“此梦吉兆……”便又鼓足劲,拖着断腿向前“走”去。

    风大了,雨大了。孔乙己在一条深谷边停了下来。身子筛糠似的抖,手僵得弯不过来,“行乎哉?疾行也。行乎哉?疾行也。”他一边催促自己,又一边向前爬去,爬啊爬啊,又冷又饿的孔乙己爬不动了,冻僵的手再也无力支撑那满是泥浆的身子,他倒了下去,滑入深谷……

  1. (1) 本文中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与鲁迅先生的《孔乙己》相对照是否合乎情理?请予以简要的说明。
  2. (2) 本文对孔乙己心理活动的描写是否符合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的性格?请予以说明。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寂静除夕夜

    ①每当________的鞭炮声四起,绚丽夺目的焰火映亮夜空……我就会——地想起20年前的那个除夕夜。

    ②那是“文革”时期,父亲一夜之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

    ③消息传来,母亲当即昏厥,待醒来已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这________的打击让母亲不知所措,她疯了。

    ④和美之家一下子抽去了两根顶梁柱,剩下的,除了一个年过半百的姥姥,就是我们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了。

    ⑤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品学兼优的姐姐含泪放弃了学业,很快在小学当上了民办教师,一天可挣得5分工。尽管如此,家里依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更痛苦的是,精神失常的母亲还时不时对这个破败之家来个毁灭性的摧残。她有个怪癖,平日安安静静不言不语,但只要一看见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原来她误会成枪声),便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摔碗,直至声嘶力竭动弹不得。

    ⑥因此,姥姥常常嘱咐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在母亲面前流泪。

    ⑦春节临近了,按乡村规矩腊月二十三为小年,早放鞭炮敬拜祖先,而除夕夜吃年夜饭放鞭炮则是永年好运的预兆。早已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姥姥心力交瘁,万般无奈中将我们姐弟叫到跟前,吩咐道:你们出去给家家户户磕磕头、说说好话看能不能过小年不放鞭炮,三十再放,省得你母亲接二连三的发作,我实在是怕了。

    ⑧于是,姐姐带着我们出发了。

    ⑨我们居住的院子前后约有九排七八十户人家。我们从头一排开始,每到一户姐弟四人便一字儿排开,齐齐下跪,告诉她们母亲的病情,乞求他们少放一次鞭炮。就这样我们不过走了十多户人家,人们便一传十,十传百,再后来家家户户都陆续出来人了。围拢来的乡亲说什么也不让我们下跪,一位年长的大妈抱起我,含泪道:

    ⑩“苦命的孩子,我们都晓得,不用磕头了,我们不放鞭炮,一个也不放。”

    ⑪我牢记着姥姥的叮嘱,拼命忍住泪水,然而,我却分明看见,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

    ⑫小年就这样平静地过去了。

    ⑬三十那天,吃过晚饭后,姥姥便领着我们着手准备即将面临的灾难。先是将乡亲们偷偷援助的家什一一转移到母亲够不着的地方,然后让年幼的我上床休息,他们四人则和衣而坐,围着小火炉静静地等候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的灾难。

    ⑭那一夜好长好长,躺在被里的我怎么也睡不着。只听姥姥轻声吩咐8岁的二姐守前门,11岁的哥哥守后门,她和大姐则设法招架母亲,二姐和哥哥的任务是坚决别让母亲跑出屋。

    ⑮时间一分一秒地慢慢过去,我终于熬不住睡着了。

    ⑯也不知过了多久,公鸡的啼鸣声将我唤醒。那一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始终未曾响起,整个村庄鸦雀无声。好心的人们为了不让我们这个风雨飘摇之家雪上加霜,摒弃了几千年来流传的习俗,竟然连除夕也没放鞭炮。

    ⑰以后的日子好过得多,被判刑15年的父亲只关了一年便得以________。父亲出狱前母亲奇迹般康复了。再后来政府又补发了父亲的工资,并将我们全家迁居城镇,就此我们告别了那一方乡土,告别了那些善良的人们。

    ⑱20年过去了,岁月的流水冲淡了许多记忆,但是,那个寂静的除夕夜却令我永生难忘,乡亲们善良的义举时时感染着我。熟识的人都说我特富同情心,因为我被乡亲们关爱过。我深深懂得,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也会给别人带来终生的慰藉,一如我,一如我们全家。

    ⑲我再次遥望远方,默默祈祷:

    ⑳愿你们永远平安。

  1. (1) 依次加到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 清脆响亮  情不自禁  意想不到  平反昭雪 B . 震耳欲聋不由自主  突如其来  报仇伸冤 C . 清脆响亮  不由自主  意想不到  报仇伸冤 D . 震耳欲聋情不自禁突如其来平反昭雪
  2. (2) 下面对文意的分析概括不确切的一项是(    )
    A . 第⑦段中姥姥吩咐我们的话,意思是求求乡亲们小年之夜别放鞭炮,以免触发了母亲的伤痛。 B . 第⑪段中“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这句话表现乡亲们对我们一家的遭遇深表同情。 C . 第⑬段写我们一家人“静静地等候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的灾难”,这个灾难是指母亲疯病发作,给自己、给家庭以毁灭性的摧残。 D . 第⑯段写“好心的人们……摒弃了几千年来流传的习俗,竟然连除夕也没放鞭炮”,这一义举表现了乡亲们善良、无私的美德。
  3. (3) 结合文章内容填空。

    ①“寂静除夕夜”那件往事对“我”的影响是

    ②文章最后两段的祝愿,表达了“我”对乡亲们

  4. (4) 造成母亲精神失常的原因是什么?导致母亲对破败之家进行毁灭性摧残的原因又是什么?
  5. (5) 作者用较多笔墨记叙了腊月二十三小年那天的事情,这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
  6. (6) 第⑱段结尾写“我深深懂得了……”“我”懂得了什么道理?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善良的内心产生的行动,能给受创伤者以慰藉。 B . 在最艰难时得到帮助,最值得珍爱。 C . 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也会给别人带来终生的慰藉。 D . 善良的义举都是出自对精神病人的关爱。
孔乙己的性格矛盾不矛盾?从哪些具体描写中可以看出来?是什么原因造成他的这种性格的悲剧?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完成习题太阳语
方英文
    我的书房处在一个大深坑里的二层楼的底层。这排房子东西走向,阴暗潮湿,尤其是四周的楼房冲天而起之后,这排房子几乎再也见不到阳光了。不过这样也有好处,门庭冷落,安静自在,倒是个读书写作的绝佳境地,只是大白天浪费电而已。
    每天早餐过后,我会走进书房,读一读,写一写,累了困了,就泡杯清茶,在氤氲的茶香中点上一支烟,抬头看看窗外的世界。那逼仄的一线天空偶尔也会飞过几只不知名的小鸟,把我的思绪带向远方……那时,我自以为没有比这更快活的事情了。
    一天早晨,我正写到妙处,窗纱外忽然穿进一束阳光,如探照灯般绕来绕去,把整个宁静的斗室照得一片明亮。我刚站起来,那束阳光就钉在我的脸上,一动也不动,使我无法睁开眼睛。我有点气恼,猛地举起拳头,那束阳光一下子不见了。我睁开眼睛,却是一团黑洞。过了一阵才隐约发现,那是个孩子,晃着小圆镜,在玩太阳呢。我也不去计较,坐下来继续写作。可是刚写一句,那束阳光又跑进来了,在我的额头上锯过来,锯过去的。
    我有点愤怒了,就起身出了门,快步上完几十级台阶。我想教训那个顽童。然而,一见我来了,那孩子却一脸愉快的表情。我也不好发作,因为他坐在轮椅上……我从此知道了这个孩子名叫瓦片,今年8岁了,父母都是工人,工作很忙。他们早晨上班时,就把轮椅推到外面,让孩子晒太阳,自己玩。
    我冲他笑了笑,依然回到书房写作,以免灵感走失。
    可是,一连几天的早晨,只要我一坐到书桌前,那束阳光便跳跃进来,如小猫捕鼠,东闪西蹦的。它虽然悄无声息,却扰人心绪。我想我应该跟那个孩子谈谈,告诉他有意打扰别人的工作是不礼貌的,是缺乏教养的表现。
    “瓦片,”我叫他,“你干吗老往我的房间里照太阳呢?”
    “我跟你说话呀,叔叔。”
    我惊讶不已。
    “我天天看你,好长好长时间了。人家都是一伙一伙儿地上班去了,只有你一个人在黑房子里。我天天看你的头,头低着——你在里面哭吧?可怜的,又没有人和你说话。我让妈妈给我买个小镜子,可她说:‘男孩子照镜子,多丢人!’爷爷从乡下来了,才给我买了一个……叔叔,你干吗哭呢?你别哭了,只要出太阳,我天天早上都和你说话,你不会寂寞的。”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知道了阳光还有一种语言功能,而告诉我这一知识的,竟是一个这样的孩子!
    以后,我每天清晨都在小男孩那束时断时续的阳光的陪伴下写作,它激发了我的灵感,我终于写出了一部成功的作品。
    又是一个天朗风清的早晨,电视台来了两个人采访我,问我是怎么写出了这样一部成功的作品的。“走,到我的书房后,你们就明白了。”我领着客人下到我那个黑乎乎的房间,然后我坐到书桌前,请他们欣赏那束定时出现的阳光。可是,十几分钟过去了,却没有一点动静。我忍不住,就跑出去找那个可爱的孩子。只见他手里拿着小圆镜,所不同的是,小圆镜被一块小手帕包得严严实实的。
    “瓦片,你今天干吗不跟我‘说话’呢?”
    “哦,我今天不了,”孩子露出灿烂的微笑,“今天有他们跟你说话,我就用不着照太阳啦。”
    后来,电视台播放了对我的专题访谈,题目就叫做“太阳语”……
(选文有改动)
  1. (1) 谈谈小说标题“太阳语”的含义。
  2. (2) 通读全文,你觉得文中的“瓦片”是个怎样的孩子?
  3. (3) 请简要梳理“我”的情感变化过程。
  4. (4) 小说刻画小男孩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5. (5) 请就这篇小说的内容主旨或写作特点进行探究、质疑,并在你探究、质疑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为下面的多音字注音。

①天下着雨,天气愈发热,蒙的心情更加郁闷了。

②九十多岁的王老巍巍地走上讲台,明显地看见他打了一个寒,开始用抖的声音讲课了。

鲁迅是中国文坛的巨匠。他逝世时,人们献了很多挽联。请揣摩语境,将鲁迅的作品《呐喊》《彷徨》《莽原》《奔流》《噩梦》《野草》《而已》填在下面的横线上,使之成为一副工整的对联。

,刈,《热风》,一生

痛《毁灭》,叹,《十月》,万众

根据括号里的提示,品读下面的句子。

①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从修辞、语体色彩、语言特色三方面加以分析)

②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从句式、节奏等方面加以分析)

《溜索》这篇小说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写了马帮一行人遭遇了一处奇险的环境,从而上演了一次艰难溜索的经历。你有过奇险或难忘的经历吗?请用二三百字写出来,让大家一起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赵三贴

刘剑飞

    ①清末民初,谯城南门里有一赵家正骨堂,主堂大夫姓赵,擅接骨,尤擅配制膏药,人称“赵三贴”。

    ②这赵三贴长得白白胖胖,又终日爱笑,活脱就是庙里的弥勒。可甭看其身胖体拙,手上功夫却是了得。碰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笑眯眯看着对方,伸出胖手这么一摸,里面怎么回事,立马心知肚明。而后,谈笑间,趁人不备,忽而双手如电,分抓断骨两端,一推一送一按一揉,但闻咔咔几响,不待那人喊疼,断骨就已接上。随即,再往伤处敷一贴膏药,上两块夹板,就算完事。临走时,照例给伤者另拿两贴膏药,嘱咐好七天一换。回去了,不出二十一天,伤处自愈,准能行动如常。人们无不啧啧称奇,于是送他绰号“赵三贴”。

    ③有一年,镖局的杨镖头外出护镖,路遇悍匪,被打得四肢齐断、奄奄一息。看了几个大夫,均是摇头叹息。后来找到赵三贴,接上断骨,贴了膏药,到了一个月头上,就能打拳练棒了。杨镖头很是感激,花重金为赵家正骨堂做了一牌匾,并请书法名家题写了“赵三贴”三个大字。自此,赵三贴名声更盛。

    ④自古道:同行是冤家。在城北也有一家治骨伤的老字号,主家姓孙,人称“孙接骨”。自从赵三贴名声大盛后,这孙家的生意就日渐冷清。孙接骨就恨上了赵三贴,逢人便讲赵三贴是江湖野医,根本不懂接骨续骨之正法。赵三贴听到传言也不生气,依然乐呵呵地配药接骨。

    ⑤一日上午,赵家正骨堂突然闹嚷嚷抬进一个伤者。这人正是街面上的一个混混儿,名叫马三。但见他左脚低垂,小腿红肿,显然是左小腿骨断了。

    ⑥正位,接骨,贴膏药。正当赵三贴准备上夹板时,马三吸溜着嘴,阴阳怪气地道:都说你赵三贴擅接骨、膏药神,马爷我这腿,你确保能接好吗?

    ⑦赵三贴淡然一笑,不紧不慢地道:一贴正骨、二贴生肌、三贴闭合,不出三七二十一天,定能让你走路。

    ⑧呵,好大的口气!马三一撇嘴,到时我这腿要是不好,可要砸你的招牌!

    ⑨赵三贴就知道是遇上找碴的了,轻笑一声,不再多言。

    ⑩二十一天后的下晌,十多个无赖抬着马三,骂骂咧咧地闯进赵家正骨堂。

    ⑪一进门,马三就指着赵三贴大骂,什么赵三贴?说什么二十一天准能行走,现在你给我睁眼瞧瞧,老子的腿接好了吗?

    ⑫赵三贴一愣,走上前细看马三的伤处,但见左腿依然红肿,一只脚无力地垂着,竟是没接上!待伸手去摸断骨的部位,不禁心中一惊,豆大的汗珠顺额头流下。

    ⑬弟兄们,给我砸!马三一声喊,众无赖早已跑出堂外,摘掉写有“赵三贴”的那面牌匾,稀里哗啦,一通猛砸。

    ⑭赵三贴也不讲话,脸上依然带着笑,抄起一把大扫帚,慢悠悠地清扫地上的碎匾。

    ⑮再说孙接骨,听说赵家招牌被砸,高兴得又是放鞭炮又是换匾,发誓要研制一种骨伤新药,盖过赵三贴。

    ⑯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孙接骨带着徒弟,去城西六十里的龙山采药。孙接骨从崖上摔下,竟硬生生把脊椎骨给摔折了。其徒弟再三施救,也没能将他的断骨续上。正当孙家人哭天抢地、一筹莫展时,赵三贴竟背着药箱,上门治伤来了。

    ⑰经此一事,孙接骨是又惭愧又感激。伤愈后,在芍香楼订一桌酒席,答谢赵三贴。席间,孙接骨说起当年马三找碴闹事、砸赵家的招牌,皆是他花钱收买、幕后指使的。

    ⑱赵三贴一笑,这事你不说我也知晓。当初马三的断骨本是齐碴,伤在膝下四寸;第二次再来找我,断的却是斜碴,伤在膝下五寸,显然是外力挫伤所致。而细观挫断其腿骨的手法,正是你孙家的分筋挫骨手。只是,当时有些震惊,这生生将人闭合之骨再次挫断,也未免太有违医道了!

    ⑲喝了一口酒,赵三贴又道:其实,孙兄不知,我们行医之人,招牌不在店门,全在病人的心里。故此,你虽让人砸了我的招牌,却无法砸去病人对我的信任。

    ⑳一旁的孙接骨,早已听得又羞又愧……

(有删改)

  1. (1) 本文主要写了与赵三贴有关的四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他三件事。
  2. (2) 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 (3) 阅读全文,简要概括赵三贴的性格特点。
  4. (4) 说说第⑲段画线句的含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鳝孔

曾庆升

    ①久旱不雨,村子像个火炉。

    ②田二闷闷地吃罢晚饭,静静地吸完一袋旱烟,又往肚里灌过半壶水,并严严地给两个儿子一番嘱咐,自己才扛上锄头去田边转悠。

    ③夜幕拉下,田二的两个儿子奉命拿了棍棒,在自家院子矮墙边潜下身来。

    ④这园子是田二和谢芳家的菜地。早先没有矮栅,两家菜地间是一条窄窄的土沟。苗儿不分界地长,常有田家整地不小心损了谢家的苗,谢家占了田家的沟。于是几次脸红争执,两家积下怨来。再后来,便垒起这矮墙。现在田家园里种着冬瓜,谢家园里种着南瓜,瓜藤仍不分界地长。南瓜爬到冬瓜园,冬瓜爬向南瓜园。开始,两家都细心捡摆自家的瓜藤,不让爬过矮墙,可后来园田里工夫紧,便失去了那份细心。瓜藤长势旺,便越过墙来,在田家园里结了两个脚盆大的鲜红的南瓜。田二昨天上自家园子摘冬瓜时,有了这意外发现,便特地扒开杂草,让南瓜露着,他料定谢家发现后,会爬过来摘瓜,好趁机给谢家一个难堪。今晨,田二发现谢芳上园子时瞅见了这瓜 , 估计谢家晚上会有“行动”,特派两个儿子看守,好痛痛快快地抓次“偷瓜贼”。

    ⑤再说田二出了家门,便在村中樟树下的石板上呆坐着。旱烟抽了一锅又一锅,他手里的旱烟“喇叭”,连着田里卷筒的禾叶,以及揪得疼痛的心都在一同冒烟。

    ⑥田二与谢芳家的稻田也紧挨着,只是田家的稻田挨着南面的山,谢家的稻田靠着北面的河。昔日两家稻田都用山塘水灌溉,可今年大旱,山塘干涸,渠道枯竭,得各自找水。谢家稻田靠河,得天独厚,可从河里抽水;田家稻田挨山,只能靠老天。田二抬头望望夜空,没一丝下雨的迹象。谢芳田边抽水机“突突突”地响,白花花的河水提上岸来,滋润着谢家的禾苗,田二心里难受极了。要救活田家禾苗,必须通过谢家稻田引河水灌溉,否则将白费一年辛劳,颗粒无收!田二去找谢芳说情吧,说不定谢芳也会给他难堪。田二性子耿,宁愿饿一年肚皮也不受那个屈。他坐在樟树下的石头上抽闷烟,心里抱怨说:老天爷可是要存心惩处我呀!……直到后半夜,空气爽润了许多,田二才站起身,向着自家干裂的稻田走去。

    ⑦田二勾着头,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田埂上,当他来到与谢家相邻的那丘稻田时,却惊奇地发现了水!汩汩的水,穿过田埂孔道,从谢芳的田里流向他的田里。水将砖头般干硬的泥土变得软软的,禾苗开始舒叶。田二庆幸谢芳粗心,没把田埂上的鳝孔堵上。他在心里高兴地喊着:流吧,流吧,给我灌上满满一丘!田二心里说着,很快又回到了樟树下的石板上——他怕撞见谢芳,说他干不光明正大的事。约莫过了个把钟头,田二再次起身偷偷地向自家的稻田走去。这次,田二更有新的发现:第一丘稻田流满水后,又是几道鳝孔穿过田埂,把水引向第二丘稻田。哪来这么多鳝孔?田二是捕鳝的好手,他用手触摸孔道,发觉不像……莫非这鳝孔……田二陷入了沉思……

    ⑧深夜,凉风拂过,火炉般的村子,变得凉爽起来。朦胧雾气中,园里的藤蔓也潮润鲜活起来。潜伏在园子中的田家兄弟忽然发现:一个黑影在园里晃动,正猫着腰,轻手轻脚地抱起那似脚盆的南瓜向谢家园子移动。

    ⑨“抓贼啊!”隐蔽着的田家兄弟忽地跃上去,举着棍棒大声叫喊着。

    ⑩“混蛋,连老子都不认识了?”

    ⑪田家兄弟顿时傻了眼——他们听得很真切,答话者竟是自家老爸田二。

  1. (1) 梳理文章第⑥⑦段田二的心理活动,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每空限填两个字。

    无法引河水灌溉,心里——不愿求人,心里抱怨——发现鳝孔漏水,内心——有新的发现,陷入沉思,内心惭愧。

  2. (2) 结合语境,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分析第④段画线文字“今晨,田二发现谢芳上园子时瞅见了这瓜”这一细节在情节上的作用。

    ②请分析第⑧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 (3) 请结合小说,简要概括并分析田二这一人物的可贵品质。
  4. (4) 关于这篇小说,有人说,田二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有人说,谢芳才是小说的主人公。你的看法呢?请说明理由。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老连长看到这些新兵还没上战场就已经吓得战战兢兢的样子,想起了当年的自己。 B . 他一拿到作文试题,就立刻奋笔疾书,文不加点,片刻间就纷纷扬扬地写了一大篇。 C . 作为有为青年学生,只有把自己这股涓涓细流汇入实现中国梦的浩瀚大海,才会有永恒的生机。 D . 孙悟空只觉浑身一颤,心想不好,这是什么法术,只觉有千钧之力 , 此刻却一点也用不上。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A】 , 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B】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不是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②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了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③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1. (1) 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第①段的主要内容。
  2. (2) 选文第①段中画横线句【A】是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3. (3) 选文第①段中画线句【B】运用的描写方法是,表现了孔乙己的生活状况。
  4. (4) 选段中写了三次笑声,表现了掌柜和众人的
  5. (5) 将“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中的“走”改为“爬”可不可以?为什么?
  6. (6) 孔乙己到了如此地步,掌柜仍然对他提那十九个钱:这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