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 知识点题库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雨说》的作者郑愁予,台湾诗人。诗集《郑愁予诗集I》被列为“影响大陆三十年的三十本书”之一。诗人在80年代曾多次选为大陆各文类“最受欢迎作家”名列榜首。 B . 《谈读书》选自《随笔》,作者培根,英国哲学家、作家。培根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随笔》是他哲学方面的主要著作。 C . 《智取生辰纲》选自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的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水浒传》是一部长篇英雄传奇,是中国第一步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D . 《公输》选自选自《墨子·公输》。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的言行的辑录。
议论文阅读《谈读书》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需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力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1. (1) 请选出对文段分析有错的一项(   )

    A .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这句话指出了“粗读、泛读、精读”三种不同读书方法。 B . 文段采用了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方法,使说理更透彻、更充分、更令人信服。 C . 作者运用排比说理,使所说的道理十分显豁,读起来富于气势,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D . 作者举了一系列的例子,从正面指出,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
  2. (2) 以上选段中有很多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一个论据。

下面加下划线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他三年如一日刻苦钻研,孜孜不倦 , 学习成绩当然要比别人好得多了。 B . 面对美味大餐,我们却常有味同嚼蜡的感觉,是物质生活过于丰富让我们无法选择,还是我们的味觉麻木了呢? C . 读一些只要你“不求甚解”的书,你用了“熟读精思”的方法,那是浪费。  D . 在伊朗到底是否在发展核武器的问题上,西方国家高谈阔论 , 但最终也没证实伊朗的非理性行为。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___________;其傅彩也,___________;其长才也,___________。

①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

②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③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

A . ③①②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① D . ②①③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持之以桓  行之有效  根深帝固  孜孜不倦 B . 轻而易举  只步不前  大而无当  吹毛求呲 C . 寻章摘句  袖手旁观  豁然贯通  前仆后继 D . 不言而谕  不知所错  ※而不舍  自欺欺人
下列各句依次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

①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②假使墨守旧说,不能发问,那怎么能研究,文明又怎么能进步呢?

③正像鲁迅指出的:“这毫不动弹,却也就是一个大错。”

④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

A . 比喻    反问    引用    比喻 B . 比喻    反问    比喻    排比 C . 比喻    反问    引用    排比 D . 对偶    反问    引用    排比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同学们逐渐端正了学习态度和目的。 B . 谁也不能否认提高学习成绩不是勤奋学习的结果。 C . 他出差很少乘车的目的是为集体节俭开支。 D . 听了张海迪的报告,许多同学感动得热泪盈眶。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 仔细揣磨 B . 修剪移栽 C . 羡慕学问 D . 启迪智慧
下列划线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证(shàn)    蒸(liú)    理(lùn) B . 难(jié)    视(bǐ)    作(jiǎo) C . (jié)    情(yí)    吹毛求(cī) D . 饰(zǎo)    碍(zhì)    嚼(qiě)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 (shū)纽粗(kuǎng)茅(sè)顿开 B . (xiá)(wǎng)然泰然(chǔ)之 C . (wèn)色冰(jiào)停(zhì)不前 D . (hè)造(yì)华陀再(jiàn)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________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________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________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 , 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②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1. (1) 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入文中横线处。(如果  假如;不论  无论;因为  因此)

    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2. (2) 第①段的中心句是
  3. (3) 由“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这一句想到的成语是
  4. (4) 第①段中“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这句话中“这一点”指的是哪一点?
  5. (5)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不求甚解”的理解。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受人青睐的绿色食品

    ①当你去超级市场采购时,你是否注意到,有些奶粉、茶叶、咖啡、果脯、饮料等的包装袋(盒)上都印有同样的图案——太阳底下的两片绿叶托着一枚绿芽,这就是“绿色食品”的标志图案,这些食品就是大名鼎鼎的“绿色食品”。

    ②你也许会感到奇怪,绿色食品不就是那些绿色的蔬莱、水果吗?怎么连奶粉、饮料之类也成了绿色食品?其实,绿色食品是指安全、营养、无污染类食品。那绿色食品的标志图案告诉我们,绿色食品出自纯净、无污染的环境,能给我们带来勃勃的生命力。

    ③绿色食品为什么受人青睐呢?这要从环境污染说起。

    ④环境污染问题是困扰全人类的重大问题,它使人类生存受到了威胁。因为人的食物结构中,大多数食物来自田野里的农作物和禽肉鱼蛋等,如果动植物的生长环境受到污染,它们的体内就会积累起有害物质,这样,人吃了这些作物或用禽畜加工成的食品,就会中毒,影响人的健康。

    ⑤工业污水是重要的污染源。例如制造染料、农药、灯泡、电池、开关的工厂,它们排出的废水中通常含有汞,这些废水流入江河使生长在河里的鱼儿体内含有了许多的汞。人吃了这种鱼,汞便在人体内慢慢积累起来,这就是汞中毒。久而久之,汞中毒的病人会出现口齿不清、手脚麻木、耳聋眼瞎、精神失常等症状,甚至会死亡。

    ⑥农药也是重要的污染源之一。据统计,现在常用的400多种农药中,就有140多种农药含有毒性很大的有机氯。这种农药喷洒在叶片和果实的表面;一部分被叶片吸收到植物体内,还有一部分则粘在叶片或果皮上。人稍有疏忽,吃了用这些作物做成的食品,轻者会出现头昏、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重者还会丧命。如果人长期慢性中毒,就会得白血病、胃癌等不治之症……现在,因食物被污染而引起的中毒现象屡屡发生,人类的食源已亮起了红灯。

    ⑦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时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入口”的东西既要味美,又要有营养、卫生、无任何污染。因此,不含有害物质残留的绿色食品便成为人们渴望的食品,绿色食品的开发和生产也因此成为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的必然趋势。绿色食品犹如绿色的春潮,正快速涌进我们的生活。

    ⑧绿色食品的涵盖面十分广泛。它包括地里种的、水中游的等多种多样的食品,如餐桌上的粮食、蔬菜、鱼肉、鸡蛋以及油、茶、酒、调味品等。绿色食品的生产要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如作物要在没有污染的地方进行栽培,以保护作物不受污染;禽畜的饲料中,不准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激素添加剂;制罐头、饮料的工厂中,使用的工艺设备必须无铅、锌等污染。

    ⑨绿色食品标志已成为我国食品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在出口创汇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绿色食品带来的“绿色事业”是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

  1. (1) “太阳底下的两片绿叶托着一枚绿芽”这一绿色食品的标志图案蕴含的意思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2. (2) 第④段“人吃了这些作物或用禽畜加工成的食品”一句中的“这些作物”在文中指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 (3) 从全文看,“绿色食品受人青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4. (4) 从行文角度看,第③段是从“绿色食品为什么受人青睐”这一角度设问的,接下来应该回答这一问题,但作者为什么要绕开这一问题而从环境污染谈起?请简要说明理由。
  5. (5) “绿色食品”于国于民,意义重大。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动植物的生长环境还在受到工业污水和农药等的污染,影响着人们的健康。请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和体会,针对这种污染现状,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不少于30个字。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只有内在品格确实很高的人,才可以不计较小节。犹如没有衬景的宝石,必须自身珍贵才会蒙受爱重一样。

    ②深入观察人生会看出,获得赞扬之道犹如经营致富之道,正像一句俗话所说:“薄利才能多销。”同样,小节上的一丝不苟常可赢得很高的称赞。因为小节更易为人注意,而施展大才的机会犹如节日,并非每天都有。因此,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这正如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所说,“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

    ③其实要习得优美的举止,只要做到细心就可以。因为人只要不粗忽,他就自然会乐于观察和模仿别人的优点。礼节要举止自然才显得高贵。假如表现过于做作,那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因为举止言谈优美本身就包括自然和纯真。有的人举止言谈好像在作曲,其中的每一个音节都仔细推敲过。但这种明察秋毫的人,却可能不见舆薪。也有人举止粗放不拘礼仪,这种不自重的结果使别人也放弃对他的尊重。

    ④礼仪是微妙的东西。它既是人类间交际所不可或缺的,却又是不可过于计较的。如果把礼仪形式看得高于一切,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真诚的信任。因此在语言交际中要善于找到一种分寸,使之既直爽又不失礼。这是最好又是最难的。

    ⑤要注意——在亲密的同伴之间应保持矜持以免被狎犯。在地位较低的下属面前却不妨显得亲密,这样会倍受敬重。事事都伸头的人是自轻自贱并惹人厌嫌的。好心助人时要让人感到这种帮助是出自对他的爱重,而并非你天性多情乐施。表示一种赞同的时候,不要忘记略示还有保留——以表明这种赞同并非阿谀而是经过思考。即使对很能干的人,也不可过于恭维,否则难免被你的嫉妒者看作拍马屁。在面临大事之际,就不要过于计较形式。否则将如所罗门所说的:“看风者无法播种,看云者不得收获。”只有愚者才等待机会,而智者则造就机会。总而言之,礼貌举止好比人的穿衣——既不可太宽也不可太紧。要讲究有余地,宽裕而不失大体,如此行动才能自如。

(选自培根著、何新译《人生论》,有改动)

  1. (1) 给本文加上恰当的标题:《论》。
  2. (2)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请你把各部分所论述的问题用问句形式表达出来。
  3. (3) 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论证。请你在第⑤段中找出一个例子,并简要分析其论证作用。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抄》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1. (1) “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一句中“这样”指的是什么?
  2. (2) “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一句中“观其大略”指的是一种怎样的读书态度?
  3. (3) 选文第二段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精读与背诵

    ①就读书而言,泛读浏览是必不可少的,但读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还必须选择一部分重要的著作加以精读和背诵。

    ②这是被古今中外许多人的成功经验证明了的。

    ③宋朝欧阳修的散文继承了韩愈等散文大家的风格,语言平易清新,更富于抒情色彩。他的后人说他小时候是在背诵了古人许多优秀诗文后才开始写诗的。稍大后,靠借书来读,对有些书则是边抄边读,细细咀嚼,如此,书未抄完,已能成诵。毛.泽东曾介绍他五读《红楼梦》的经验:“先当故事读,后当历史读。”并且告诉身边的同志说:“《红楼梦》要读五遍才有发言权。”列宁曾指出:“应该有系统地学习一些东西,否则像这样泛泛地‘读书’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又说:“第一次阅读时不明白的地方,下次再读的时候,或者后来从另一方面来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明白的。”前人的这些实践和论述都深刻地阐明了精读背诵在读书中的重要地位。具体而言,精读和背诵有助于你透彻地理解著作的内容从而丰富你的学识。

    ④我自己在几十年的实践中深深感到,对于有些重要著作,必须反复阅读,甚至达到“背诵如流、烂熟于心”的程度,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其中的观点解决教学与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我曾多次有过这样的体验:想用某本书中某一观点说明某一问题时,发现那个观点在自己的记忆中并不清晰,又没有做笔记,那感受就像要开门又找不到钥匙一样。我后来下决心精读背诵了一批重要著作,这种“找不到钥匙”的现象才大大地减少了。

    ⑤精读和背诵典范著作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显著的效果。第一,可以吸取典范作品的先进思想和美学理想,充实自己写作的内容。第二,可以积累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句式,使自己下笔消去简陋,增添文采。第三,可以学习谋篇布局的技巧,加强自己作品的表现力。古人将这个规律总结为:多下苦功夫读些书,作文时就会从容不迫。

  1. (1) 本文的论题是什么?
  2. (2) 选文第③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3. (3) 选文第③段的事实论据想证明什么观点?
根据释义填写一个恰当的词语。

①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②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③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④迂腐的读书人。

⑤这里指细致到繁琐,挑剔的地步。

⑥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字形与字音练习及成语填空。

zǎo

zhì

吹毛求

摘句

味同嚼

不求

咬文

因小

然贯通

指出下列句子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①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③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使人优美

毕淑敏

    ①优美在字典上的意思是:美好。

②做一个美好的人,我相信是绝大多数人的心愿。谁不愿意美好啊?除了心灵的美好,外表也需美好。为了这份美好,人们使出了万千手段。比如刀兵相见的整容,比如涂脂抹粉的化妆。为了抚平脸上的皱纹,竟然发明了用肉毒杆菌的毒素在眉眼间注射,让面部微小神经麻痹,换来皮肤的暂时平滑……让我这个曾经当过医生的人胆战心惊!

    ③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美容之法,却被人们忽视,那就是读书啊!

    ④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因为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不由自主地谦逊和聚精会神。即使是读闲书,看到妙处,也会忍不住拍案叫绝……长久的读书可以使人养成恭敬的习惯,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以为师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会沿袭洗耳倾听的姿态。而倾听,是让人神采倍添的绝好方式。所有的人都渴望被重视,而每一个生命也都不应被忽视。你重视了他人,魅力就降临在你的双眸。

    ⑤读书的时候,常常会会心一笑。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与穿透,让我们在惊叹的同时拈页展颜。微笑是最好的敷粉和装点,微笑可以传达比所有语言更丰富的善意与温暖。有人觉得微笑很困难,以为是一个如何掌控面容的技术性问题,其实不然。不会笑的人,我总疑心是因为读书的不够广博和投入。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浓缩的欢愉因子,当你静夜抚卷的时候(当然也包括网上阅读),那些因子如同香氛蒸腾,迷住了你的双眼,你眉飞色舞,中了蛊似的笑起来,独享其乐。也许有人说,我读书的时候,时有哭泣呢!哭,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微笑,因为灵魂在这一个瞬间舒展,尽情宣泄。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大半生所有的快乐累加一处,都抵不过我在书中得到的欢愉多。而这种欣悦,是多么地简便和利于储存啊,物美价廉重复使用,且永不磨损。

    ⑥读书让我们知道了天地间很多奥秘,而且知道还有更多的奥秘,不曾被人揭露,我们就不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睥睨天下。读书其实很多时候是和死人打交道,图书馆堆积的基本上都是思索者的思想木乃伊,新华书店里出售的大部分也是亡灵的墓志铭。你在书籍里看到了无休无止的时间流淌,你就不敢奢侈,不敢口出狂言。自知是一切美好的基石。当你把他人的聪慧加上你自己的理解,恰如其分地轻轻说出的时候,你的红唇就比任何美丽色彩的涂抹,都更加光艳夺目。

    ⑦你想美好吗?那就读书吧。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金钱,但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优美就像五月的花环,某一天飘然而至,簇拥你颈间。

  1. (1) 本文所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2. (2) 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从语言鉴赏的角度谈谈它们的表达效果。
  3. (3) 文章开头列举那些能使人外表变得美好的方法的用意是什么?
  4. (4) 为什么说读书是最简单的美容之法?
  5. (5) 除了作者列举的这些,你认为读书还有哪些神奇的效果?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简单谈一谈。
《谈读书》以典型的事例、精辟的语句论述了读书的、读书的以及读书的,告诉人们要以读书,激发人们,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