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 知识点题库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化学问题。试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判断,下列①~④的做法中正确的是( )
①用苛性钠稀溶液去炉具上的油污 ②用硫酸制作汽车蓄电池
③用生石灰降低土壤碱性 ④用多喝食醋的方法缓解胃酸过多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某同学想用实验证明CuSO4溶液显蓝色不是由SO42造成的,下列实验操作中,无意义的是(  )


A . 对比不同浓度的CuSO4溶液的颜色差异 B . 观察Na2SO4溶液,溶液没有颜色 C . 向CuSO4溶液中滴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 D . 向CuSO4溶液中滴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为了解环境因素对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保存有关食物,某兴趣小组同学根据维生素C可使高锰酸钾(KMnO4溶液褪色的原理,进行了如表所示的实验.

编号

    维生素C溶液的处理方法

  使40毫升KMnO4溶液褪色的平均滴数

 1

    放置于室内暗处0.5小时

    15

 2

 强烈阳光直射5小时后,放置于室内暗处0.5小时

    22

 3

  煮沸l0分钟后,放置于室内暗处0.5小时

    21

  1. (1) 他们探究了对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2. (2) 他们的探究对我们启示是:在贮存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时,应,以防止其中的维生素C过量流失,降低食物的营养价值;
  3. (3) 为了解维生素C的化学性质,他们用pH试纸测得该维生素C溶液的pH在1至2之间,说明维生素C具有性.
在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以后,请你填写下列空格:
  1. (1) 取一枝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会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2. (2) 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

    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火焰上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处(填字母)的火柴梗最先碳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温度最高。

  3. (3) 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烧杯内壁出现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发现

    结论;蜡烛燃烧以后的生成物是

对比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请你参与下列探究活动并回答问题:

实验一:探究影响硫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

实验二: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氢氧化钠反应。

实验三: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常见的酸》以后,对蚊虫分泌的让人痛痒不止的蚁酸产生了兴趣。他们在老师指导下对蚁酸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蚁酸的主要成分是甲酸,甲酸的化学式为HCOOH;甲酸溶于水,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两种氧化物。

  1. (1) 【提出问题】甲酸溶液是否具有酸性?

    【实验与结论】向盛有甲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颜色变成红色,说明甲酸溶液显性。

  2. (2) 【提出问题】甲酸分解生成的两种氧化物是什么?

    【推断与猜想】

    ①小组同学根据甲酸中含有氢元素,推测出生成物中含有水。

    ②他们对另一种氧化物提出两种猜想:猜想①:二氧化碳;猜想②:一氧化碳。

    【实验与结论】

    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他们将甲酸分解产生的气体通过如下图所示的装置(铁架台已略去)。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下:

    Ⅰ.装置A中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

    Ⅱ.装置C中的黑色粉末变红色。

    Ⅲ. 装置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甲酸具有酸性,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生成水和

    【拓展延伸】人被蚊虫叮咬后,在其叮咬处涂抹可减轻痛痒。

硝酸(HNO3)是实验室常见的一种酸。实验小组对硝酸的某些性质进行研究。
  1. (1) Ⅰ.挥发性

    (实验1)取一瓶质量分数为68%的浓硝酸,打开瓶盖,遇潮湿的空气,瓶口可以看到,是由于挥发出来的硝酸蒸体遇到空气里的水蒸气形成硝酸小液滴的缘故。

  2. (2) Ⅱ.不稳定性

    (查阅资料1)硝酸是无色液体,见光或受热分解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

    ①硝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4HNO3 4NO₂↑+O₂↑+

    ②(实验2)取3份浓度和体积均相同的浓硝酸分别放入3支试管中,塞好塞子,放置在室外阳光充足的地方(气温为26℃)。记录溶液上方的气体颜色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③实验①、②对比是研究对浓硝酸稳定性的影响。

    ④实验①、③对比可得出的结论是

  3. (3) Ⅲ.酸性

    (查阅资料2)硝酸能够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实验3)向氧化铜粉末中加入硝酸,能够看到的现象是

  4. (4) IV .氧化性

    (查阅资料3) 浓硝酸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木炭发生反应:C+4HNO₃(浓) 4NO₂↑+CO₂↑+2H2O。

    (实验4)如图所示,将红热的木炭伸到浓硝酸上方,观察到有红棕色气体产生。请解释生成该红棕色气体的原因可能有

某化学实验小组在验证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时,做如图所示的实验

  1. (1) 实验一能够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
  2. (2) 实验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3) 将上述试验后三只试管中所有的物质倒入一个烧杯中,充分混合后过滤。得到白色固体A和无色溶液B,向滤液B中滴加少量Ba(OH)2溶液,无现象,综上所述,固体A的成分是,溶液B中除酚酞外,一定还含有的溶质是
碘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海带富含碘成为常用食物之一。某学习小组利用实验验证海带中含有碘元素。经查阅资料可知:

①碘化钠【NaI】与氯化钠化学性质相似,溶于水形成无色溶液,碘化银则是难溶于水的黄色固体。

②将氯气通入碘化钠溶液中能置换出单质碘,溶液变为棕黄色。

③水溶液中的单质碘【I2】遇到淀粉溶液呈现蓝色,而碘离子【I-】则不具备这一性质。

④灼烧海带后残留的灰烬中含有碘化钠、氯化钠等化合物。

  1. (1) 取样操作:将海带灰用水充分溶解后过滤,得滤液;

    A同学在滤液中通入氯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同学向滤液中直接加入淀粉溶液,观察到

    C学在滤液中通入氯气后加入淀粉溶液,观察到;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填字母)同学的实验无法达到实验目的。

  2. (2) 老师演示了另一种方法:取滤液后直接滴入(填化学式)溶液,观察到溶液出现黄色沉淀。
小明同学欲通过实验探究“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应该用哪一层火焰”,请帮他完成实验探究过程的设计,并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1. (1) 提出问题: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应该用哪一层火焰?

    作出预测:

  2. (2) 实验及结论:取三支试管,各加入3mL水,①将其中一支试管的底部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约3cm处加热;②将另一支试管的底部与灯芯接触加热;③将第三支试管的底部放在外焰部分加热。记录上述三种情况下将水加热至沸腾所需时间。

    加热至沸腾所需的时间

    57s

    48s

    25s

    结论

  3. (3) 问题与讨论:

    ①上述实验三支试管中,各加入3mL水,即要求所取水的量相同,若不相同行吗?为什么?

    ②若不用以上探究方法,你认为还有其他方法吗?若有,请简要叙述操作过程、现象及结论

为探究CO2与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甲、乙、丙三位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三种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片_x0020_375928650

  1. (1) CO2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 选择任意一种实验装置,简述预计出现的实验现象,并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你选择的实验装置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3. (3) 请设计实验来检验乙装置瓶内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瓶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4. (4) 碳酸钠俗称纯碱。为测定某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含量,小明同学称取该纯碱样品3.3g,充分溶解于水中,再滴加氯化钙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氯化钙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杂质不参与反应),试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图片_x0020_738807752

             
  1. (1) 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金属铝和铜的活动性强弱,进行实验①、②、③,观察到①中无明显现象,②、③中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实验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化学小组的同学对③中异常现象进行实验探究:

  2. (2) (提出问题)为什么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Cl2溶液中,铝丝表面会析出红色固体?

    (讨论交流)金属铝在常温下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实验③中的铝丝表面会析出红色固体,是因为CuCl2溶液中的粒子破坏了铝表面的氧化铝薄膜,是哪种粒子破坏了铝表面的氧化铝薄膜呢?

    (猜想与假设)猜想I:H2O;

    猜想Ⅱ:Cu2+

    猜想Ⅲ:

  3. (3) (实验探究)另取三支试管标号为④、⑤、⑥,分别向其中加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CuSO4溶液,浸入表面未打磨的铝丝,观察现象。

    序号

    实验

    现象

    推论

    向试管④中加入水

    无明显现象

    H2O不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向试管⑤中加入KCl固体

    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K+或Cl-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向试管⑥中加入K2SO4固体

    K+和SO42-都不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实验结论)猜想Ⅲ正确。

  4. (4) (反思交流)

    同学们认为实验④没有必要进行,原因是

    通过对比实验(选填“①”“②”或“③”)可得知,打磨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5. (5) (实验拓展)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稀硫酸中,整个过程中观察到现象是

    相同条件下,稀盐酸与稀硫酸分别与表面未打磨的铝丝反应,反应速率不同的原因是

氢氧化钠是常见的化工品之一,也是化学实验室里一种必备的化学试剂。

同学们在探究碱溶液与酚酞溶液作用的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如图),溶液变成了红色,但是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为此某化学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A: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酚酞溶液混合后与空气中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

猜想B:可能与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有关。

(设计并进行实验)

实验一:

试管编号

1

2

配制NaOH溶液的蒸馏水

未煮沸的蒸馏水

煮沸的蒸馏水

NaOH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2.0

2.0

NaOH溶液体积(mL)

5

5

酚酞试液(滴)

5

5

有无液封

无植物油液封

有植物油液封

溶液变红色后红色褪去时间(min)

8~9

8~9

(解释、结论一)

  1. (1) ①氢氧化钠溶液的pH7(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②配制2%的氢氧化钠溶液时,用煮沸过的蒸馏水目的是

    ③分析实验一,得出的结论是

  2. (2) 实验二:

    试管编号

    1

    2

    3

    4

    5

    6

    NaOH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8.0

    5.0

    3.0

    2.0

    1.0

    0.5

    NaOH溶液体积(mL)

    5

    5

    X

    5

    5

    5

    酚酞溶液(滴)

    5

    5

    5

    5

    5

    5

    溶液变红色后红色褪去时间(min)

    0.4

    2.0

    5~6

    8~9

    12min后慢慢褪色,到30min,后变成无色

    45min后慢慢褪色,直至2h后仍能看到淡红色

    (解释、结论二)

    ①实验二的目的是

    ② X的数值是

    ③如果你是化学老师,做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试剂的演示实验,为了保证本节课堂内实验现象相对稳定,你应该选用溶质质量分数为氢氧化钠溶液。

    (拓展)实验室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使用后忘了盖上盖子,敞口放置了一段时间。小敏取少量该试剂瓶内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发现产生气泡,她认为该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全部变质。你认为小敏的结论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同学们在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发现磷燃烧逸出大量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因此想对实验进行改进。

  1. (1) 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查阅资料:

    ①钢丝绒生锈可以缓慢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不消耗其他气体。

    ②醋酸溶液润洗钢丝绒,会加快钢丝绒生锈速率。

  2. (2) 实验目的:探究钢丝绒生锈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最佳条件。 实验装置如图:
    实验Ⅰ:探究钢丝绒质量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将 不同质量的 2 号钢丝绒浸泡在1.2%的醋酸溶液中,约 1 min后取出。挤出钢丝绒吸收的醋酸溶液,快速地将其放入 150mL 锥形瓶中,塞上橡皮塞。测量及计算数据如下: 表1 不同钢丝绒质量的实验效果
    2号钢丝绒质量/g 1.5 2.0 2.5 3.0 3.5 4.0 4.5
    耗尽氧气时间/s 2500 1800 1700 1200 1200 1200 1200
    实验Ⅱ:探究钢丝绒型号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将3种不同型号的钢丝绒各3.0g,浸泡在1.2%的醋酸溶液中,约 1 min后取出。挤出钢丝绒吸收的醋酸溶液,快速地将其放入 150mL 锥形瓶中,塞上橡皮塞。测量及计算数据如下: 表2 不同钢丝绒型号的实验效果
    钢丝绒型号 1 2 3
    耗尽氧气时间/s 1000 1200 2000
    实验Ⅲ:探究醋酸溶液的浓度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将3.0g 2 号钢丝绒浸泡不同浓度的醋酸溶液中,约 1 min后取出。挤干钢丝绒吸收的醋酸溶液,快速地将其放入 150mL 锥形瓶中,塞上橡皮塞。 表3 不同浓度醋酸溶液的实验效果
    醋酸溶液浓度/% 0.6 1.2 1.8 2.4 3
    耗尽氧气时间/s 2000 1200 1200 1200 1200
    分析与讨论:钢和生铁都是铁的合金,铁生锈的条件是
  3. (3) 实验Ⅰ的目的是
  4. (4) 实验Ⅱ可得到的结论是
  5. (5) 若要采用钢丝绒生锈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达到最快的效果,所用钢丝绒质量最小、醋酸浓度最小的数值是
  6. (6) 反思与评价:
    钢丝绒生锈法与磷燃烧实验相比较,实验所需时间较长,如果要加快反应速率,可采用的方法是(写出一点即可)
如图表示化学反应中溶液的颜色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若X是稀硫酸,则a可能是紫色石蕊试液 B . 若X是稀硫酸,则d就是CuO固体 C . 若X是稀盐酸,则c一定是单质 D . 若b是Fe2O3 , 则黄色溶液可能是氯化铁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验证稀硫酸的性质,做了以下5组实验,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1. (1) (实验演示)

    实验①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实验②的反应现象是,实验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 (2) 向试管3中滴加了足量的稀硫酸仍无明显现象,要证明二者已经发生反应,可选择加入下列试剂(填字母序号)继续进行实验,以达到实验目的。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的微观实质是

    A.酚酞溶液        B.氯化钡溶液        C.硫酸铜溶液 D.硫酸钠

    小组同学将④、⑤两支试管反应后的物质倒入同一洁净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无色滤液和白色沉淀。同学们对白色沉淀的成分产生了兴趣,继续进行实验。

  3. (3) (提出问题)白色沉淀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

    猜想一:

    猜想二:BaSO4、BaCO3

    (实验与结论)

    完成表格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白色沉淀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猜想二成立

  4. (4) 实验结束后,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对废液缸中的固体物质进行了回收。在检验废液时发现硫酸过量,为防止其污染环境,从实验成本的角度考虑,向该废液中加入适量的(填一种具体物质),处理后再排放。
  5. (5) (拓展延伸)

    演示实验中有一组不能用来验证酸的通性,该组是(填序号)。

在学习了有关金属活动性的知识后,小明在家里找到一些废弃的白铜饰品,于是在实验室他与同学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①白铜是铜镍合金,镍(Ni)在化合物中通常呈+2价;可溶性镍盐的溶液呈绿色。②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1. (1) 探究一:比较镍、锌、铜、氢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的位次

    (猜想假设)同学们对上述物质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的位次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1:Zn>Ni>H>Cu

    猜想2:Zn>H>Cu>Ni

    猜想3;Ni>Zn>H>Cu

    猜想4;Zn>H>Ni>Cu

    (实验1)同学们按图1所示方案进行实验。

    ①将打磨后的白铜饰品放入稀硫酸中,观察到试管①中缓慢地产生气泡。

    ②将打磨后的白铜饰品放入盐溶液(X)中,观察到试管②中饰品表面有红色物质出现,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绿色。

    ③将打磨后的白铜饰品放入硫酸锌溶液中,观察到试管③中无明显现象。

    (实验分析)试管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写一个即可);综上所述实验,同学们得出猜想成立。

  2. (2) (提出质疑)有同学提出,根据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种类不变,试管①产生的气体不一定是氢气,还可能是二氧化硫,为验证气体的成分,于是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2)小明将试管①中产生的气体通入如图2所示装置,观察到的现象时,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3. (3) 探究二:利用废弃的白铜饰品分离铜、镍两种金属

    (实验3)同学们为了对废弃白铜饰品回收再利用,设计了如图3所示实验方案(部分反应物已经略去,假设白铜饰品中无其他杂质)。

    ①过程①和过程②都用到同一种实验操作,该操作是

    ②溶液b中的溶质是

    ③图示流程中分离铜、镍两种金属的依据是

  4. (4) (拓展延伸)镍和铜元素的化学性质有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如图4为两者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___________。
    A . 电子层数不同 B . 质子数不同 C .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化学实验蕴含着丰富的美。某兴趣小组欲制作出最美的“铜树”(金属铜在宣纸上呈现的晶体图案),进行如下趣味实验。
  1. (1) 【实验1】制作最美“铜树”

    选择合适的药品

    现有锌粒、银片、CuCl2、AgNO3、NaCl五种固体药品。同学们一致认为要选择CuCl2来配制溶液,不选择另外两种盐的原因是,应选择的金属单质是

  2. (2) 配制CuCl2溶液

    用CuCl2固体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CuCl2溶液,需要称量g的CuCl2固体,用同样的方式再配制50g12%、50g42%CuCl2溶液。配制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3. (3) 制作“铜树”

    将宣纸裁剪成直径略小于培养皿的圆形,分别放人三个培养皿内。用胶头滴管吸取等量上述3种CuCl2溶液分别滴到宣纸的中央。把金属放到宣纸上,盖好培养皿盖,一段时间后发现在12%的CuCl2溶液中形成的图案轮廓最清晰(如图所示),请描述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有

  4. (4) 【实验2】拓展探究

    某同学认为加入的金属活动性的强弱会影响“铜树”的生长速率。他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12%CuCl2溶液中,并无“铜树”产生,而是观察到“意外”现象:发出“嘶嘶”声响且有蓝色沉淀(氢氧化铜)产生。对“发出嘶嘶声响”这一现象,他们提出猜想并设计如下实验:

    猜想一,气体的产生与所加溶液中的溶质有关,该气体是氯气。

    猜想二:气体的产生与溶剂有关,该气体可能是

    ①用等质量的12%CuSO4溶液进行上述实验,也产生气体和蓝色沉淀,说明猜想一(填“成立”或“不成立”)。根据钠和CuCl2(或CuSO4)溶液反应的现象:,说明反应中有OH-生成。

    ②为了证明猜想二,直接将金属钠放入(填物质名称)中进行实验,仍然产生气体。继续往其中滴加酚酞溶液,(填现象),则该气体是。(已知:该反应是置换反应,同一化学反应中,若有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必有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盐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小组的同学们欲探究滤液中溶质的组成。请你一同参与探究并回答有关问题:

【提出问题】反应后的滤液中含有哪些溶质?

【查阅资料】氯化钠、氯化钡溶液显中性。

  1. (1) 【猜想与假设】

    明明同学猜想:滤液中溶质是NaCl;

    亮亮同学猜想:滤液中溶质是NaCl和(填化学式)的混合物;

    红红同学猜想:滤液中溶质是NaCl和Na2CO3的混合物。

  2. (2) 【活动与探究】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无明显现象。则猜想不成立。

  3. (3) 另取少量滤液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硫酸钠溶液,若有现象证明亮亮猜想成立。
  4. (4) 【问题讨论】

    ①明明同学认为要证明亮亮猜想成立也可以改用碳酸钠溶液。你认为明明同学(填“能”或“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②红红同学认为要证明亮亮成立也可以改用硝酸银溶液。你认为红红同学(填“能”或“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原因是

    【归纳与总结】在分析溶液中溶质成分,需要考虑的是生成物,还需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下图为初中化学常见的实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 (1) 图甲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2. (2) 图乙是电解水的实验,a端为电源(填“正”或“负”)极。
  3. (3) 图丙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中观察到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该实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