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 知识点题库

某同学把自家厨房中一种白色粉末拿到学校实验室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与现象如下:

对此粉末的成分判断正确的是

A . 该粉末一定是碳酸钠 B . 该粉末一定是碳酸氢钠 C . 该粉末一定是氯化钠 D . 该粉末可能是碳酸钠或碳酸氢钠
某学习小组在完成教材“实验探究9﹣3比较不同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时发现,铝片与稀盐酸反应比与稀硫酸反应明显剧烈得多.

  1. (1) 铝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 (2) 【提出问题】是否因为酸的组成不同或反应条件不同,从而导致反应剧烈程度明显不同呢?

    【查阅资料】

    ①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性质越活泼,反应越剧烈.

    ②温度越高,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物间接触面积越大,反应越剧烈.

    ③稀盐酸由H+、Cl和H2O组成,稀硫酸由H+、SO42和H2O组成.

    【实验探究】在常温下,取两片质量、形状相同的铝片(均去掉氧化膜),分别加入到盛有体积相同、pH相同的稀硫酸和稀盐酸的两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铝片在稀盐酸中反应比在稀硫酸中反应明显剧烈.

    【猜想与假设】出现上述现象的可能原因是:

    假设①SO42对铝与酸的反应有抑制作用.

    假设② .

    【实验验证】设计实验对上述假设进行验证:

    ①向上述稀盐酸中加入少量 等可溶性硫酸盐,如果反应变缓,则假设①成立.

    ②向上述稀硫酸中加入少量氯化钠等可溶性氧化物,如果反应更剧烈,则假设②成立.

    【分析与应用】

    (1)稀盐酸、稀硫酸能与铝反应的原因是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有 ;反应剧烈程度明显不同,是因为含有的阴离子不同.

    (2)如果上述假设都成立,要使上述稀硫酸与铝反应的剧烈程度加大,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①加入可溶性氯化物,② ,③ ,④将铝片改换成铝丝.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用如图装置进行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燃烧、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70%.

  1. (1) 如果镁条只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则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最多不超过其容积的 %.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其容积的70%,根据空气的组成可推出减少的气体中有氮气.
  2. (2) 【查阅资料】镁条在氮气中能燃烧,产物为氮化镁(Mg3N2)固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反应.

    实验中瓶底放置一层细沙的原因是:还可以达到同样效果.

  3. (3) 由本实验我们可以看出,燃烧是否一定需要氧气?(填“是”或“否”).
不少同学都被蚊虫叮咬过,感觉又痛又痒.同学们从化学课上知道:蚊虫叮咬时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 CH2O2刺激皮肤.课外兴趣小组同学决定对蚁酸进行探究.

  1. (1) 【实验探究一】探究蚁酸的酸性.

    向盛有蚁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溶液颜色变成色,说明蚁酸溶液显酸性;

  2. (2) 将锌粒放入盛有蚁酸溶液的试管中,有气泡产生,该气体是
  3. (3) 【实验探究二】探究蚁酸分解的两种产物.

    小芳同学根据蚁酸中含有元素,推测出生成物中含有水;

  4. (4) 另一种生成物是气体,小敏提出两种猜想:

    猜想①:该气体是CO2

    猜想②:该气体是

  5. (5) 他们将蚁酸分解产生的气体通过如下装置(铁架台已略去),观察现象.

    Ⅰ、实验时装置A中无明显变化,则猜想①

    (填“成立”或“不成立”);

    Ⅱ、若猜想②成立,则装置B中的现象是

    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 (6) 【拓展延伸】

    ①当你被蚊虫叮咬后,在叮咬处涂抹一些物质可减轻痛痒.下列物质中,你不会选择的物质是.A.氨水       B.食醋       C.肥皂水       D.苏打水

    ②向某含钾离子的溶液中加入蚁酸有气泡产生,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可能是

对比实验是化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研究CO2通入NaOH溶液是否发生了反应,设计了下列二组实验。请和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起探究并回答问题:

【设计与实验】

实验

序号

实验步骤一

实验步骤二

实验

序号

实验步骤一

实验步骤二

实验I

实验II

【探究与结论】

  1. (1) 实验I中步骤一看不到明显现象,步骤二产生的现象是
  2. (2) 实验Ⅱ中步骤二看到有白色沉淀析出,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 (3) 在实验Ⅱ的步骤一中CO2和NaOH溶液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但却看不到明显的现象,原因是
  4. (4) 【拓展延伸】现有下列信息:

    资料卡片一

    20℃NaOH、Na2CO3在水中的溶解度

    物质      溶解度(S)/g

    NaOH           109

    Na2CO3                21.8

    资料卡片二

    20℃NaOH、Na2CO3在乙醇中的溶解度

    物质      溶解度(S)/g

    NaOH           17.3

    Na2CO3              <0.01

    请你和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起利用以上料信息再设计实验Ⅲ,证明CO2确实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Ⅲ的操作为:

    看到的现象是

康康在整理实验室时,发现一瓶未密封的KOH固体。(碳酸钾溶液呈碱性)
  1. (1) 康康认为KOH与NaOH的化学性质相似,为什么?
  2. (2) 经测定这瓶未密封的KOH固体已部分变质,请写出确定该固体成分的实验方案。
以焦炭和碳酸钙为原料生产碳化钙(CaC2),并制备重要工业原料乙炔(C2H2)气体,其工艺流程如下图:

  1. (1) 写出碳酸钙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2. (2) 将氧化钙和焦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CaO+C®CaC2+CO ;生成的CO不能排放到空气中,是因为
  3. (3) 猜想:固体 A 的成分可能是氢氧化钙或碳酸钙。

    设计实验证明猜想。

    实验

    现象

    结论

    固体A的成分不是碳酸钙

常温下,氯气(Cl2)能溶于水,氯气的水溶液叫做“氯水”。溶解的氯气部分能够与水起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HClO)。次氯酸能够杀死水里的病菌,所以自来水厂常用氯气杀菌消毒。次氯酸还能使某些染料和有机色素褪色,可用作棉、麻和纸张等的漂白剂。请回答:
  1. (1) 氯气与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次氯酸(H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2. (2) 用自来水(密度视为1g/cm3)配制1%的下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受影响的是______(填序号);
    A . 稀盐酸; B . 纯碱溶液; C . 烧碱溶液; D . 硝酸钾溶液。
  3. (3) 蓝色石蕊试纸(含有机色素)遇到新制氯水后首先变红,但很快又褪色,这是因为
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一系列探究活动,请你一同参与.
  1. (1) (探究一):铁丝燃烧是否需要纯氧

    (实验内容):取0.38mm的铁丝,分别在体积分数为90%、70%、60%、55%的O2中实验.

    (实验现象)

    O2%

    90%

    70%

    60%

    55%

    实验现象

    燃烧剧烈、燃烧时间长,效果好

    燃烧比90%弱,燃烧时间短,实验成功

    燃烧比70%弱,燃烧时间更短,实验成功

    难以燃烧,只是发红

    (结论):就0.38mm铁丝而言,燃烧所需氧气的最低体积分数为,且氧气浓度越大,燃烧现象越.(填“剧烈”或“不剧烈”);

  2. (2) (探究二):铁丝燃烧产生火星四射的原因

    图1

    图2

    如图中螺旋状铁丝的末端系一根火柴的作用是

  3. (3) 小明按如图实验时,集气瓶炸裂了,其可能的原因是
  4. (4) 小明对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会火星四射进行探究.下表是他将纯铁丝和不同含碳量的铁丝(铁丝直径为0.4mm)放入氧气中燃烧时的实验现象的记录.请你分析完成下表:

    物质

    纯铁丝

    含碳0.05%的铁丝

    含碳0.2%的铁丝

    含碳0.6%的铁丝

    燃烧时的现象

    无火星四射现象,熔断

    剧烈燃烧

    极少火星

    剧烈燃烧

    少量火星

    通过以上实验,说明铁丝燃烧产生火星四射现象和(填元素符号)有关.

  5. (5) (探究三):调查我市某河段水资源质量状况

    为了保护河里的水质,下列做法合理的是(填序号)

    A 抑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的生长        B 不任意排放工业废水

    C 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                D 生活污水随意排放

  6. (6) 列举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的一种方法:
  7. (7) 水的硬度是一项重要的化学指标.日常生活中如何区分硬水与软水?
  8. (8) 化肥施用不当是引起水源污染的原因之一,我们必须学会科学施肥的方法.某生产碳酸氢铵(NH4HCO3)化肥的企业,作了一个如图所示的大型户外广告.

    根据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你通过计算(写出计算过程)判断该广告是否属于虚假广告:

    ②经过质量监督部门检测发现该化肥的含氮量为17.5%,则其中NH4HCO3的质量分数为

在小英家的仓库里,堆放着一袋袋化肥——碳酸氢铵(NH4HCO3)。过了一个夏天,小英发现这种化肥所持有的刺激性气味变得更浓烈了,有些化肥袋里碳酸氢铵变少了,检查发现变少的化肥包装袋没有密封,化肥没有撒落在地上,也没有人进过仓库打开使用。为了探究这些化肥减少的原因,小英在实验室取了一些碳酸氢铵粉末,放在蒸发皿中加热,过一会儿观察到粉末完全消失,同时也闻到了这种刺激性气味。粉末为什么会消失呢?

(提出问题)碳酸氢铵粉末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①碳酸氢铵粉末在不加热或加热条件下由固态变成它的气态。

②碳酸氢铵在不加热或加热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可能产生的物质有氨气和一些氧化物。

(查阅资料)①碳酸氢铵属于氮肥,不具有升华的性质,说明上述猜想(填序号)不成立;②氨气(化学式NH3)具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但干燥的氨气不能使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③NO2为红棕色气体。NO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易发生反应:2NO+O2=2NO2

(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适量碳酸氢铵于试管中加热,如图一所示,将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导管口

产生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试管壁上有无色液滴且试纸变蓝,但未见红棕色气体

分解产物中有,没有

②按如图二所示装置继续实验,直到反应完全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分解产物有

(拓展应用)

①请写出碳酸氢铵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写出图二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

③判断:碳酸氢铵是否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氨气?说明理由

④如果你家里有碳酸氢铵化肥,你应该如何保存?

小芳发现,氯酸钾与氧化铜混合加热,也能较快产生氧气,于是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除二氧化锰、氧化铜外,氧化铁也可以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完成实验)按下表进行实验:测定分解温度(分解温度越低,催化效果越好)。

实验编号

实验药品

分解温度

氯酸钾

580℃

氯酸钾、二氧化锰(质量比 1:1)

350℃

氯酸钾、氧化铜(质量比 l:1)

370℃

氯酸钾、氧化铁(质量比 1:1)

390℃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 (1) 由实验对比,证明猜想合理;
  2. (2) 实验所用的三种金属氧化物,催化效果最好的是
  3. (3) 若氧化铁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请写出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 (4) 如表是二氧化锰用量与一定质量氯酸钾制取氧气反应速率关系的实验数据。

    二氧化锰与氯酸钾的质量比

    1/40

    1/20

    1/10

    1/5

    1/3

    1/2

    2/3

    1/1

    2/1

    生成1L氧气所需时间(s0

    124

    79

    50

    54

    75

    93

    106

    153

    240

    ①据如表可知二氧化锰与氯酸钾的质量比为时,反应速率最快;

    ②通过分析可知,在化学反应中催化剂的用量越多越好。(填“是”或“不是”)

    ③二氧化锰用量过多冲淡了氯酸钾粉末,相当于减少反应物的,所以反应速率受到影响。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将用剩的过氧化氢溶液倒入放有生锈铁钉的废液缸中,发现产生了大量的气泡,经检验此气体为氧气。根据学过的知识初步判断,是生锈铁钉中的某种物质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分解,那么究竟是哪种物质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请你参与他们的研究,分享和体验探究实验的快乐。

(猜想与假设)

甲同学:铁钉表面的铁锈(氧化铁)加快了过氧化氢的溶液分解。

乙同学:铁钉里的加快了过氧化氢的溶液分解。

(设计方案和实验)完成下列表格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结论

方案一:向盛有10mL5%过氧化氢溶液

的试管中加入2g氧化铁粉末,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

甲同学结论成立。

方案二:向盛有10mL5%过氧化氢溶液

的试管中加入粉末,将一根带

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

无现象

乙同学结论

(填“成立”或“不成立”)

(讨论交流)丙同学认为“方案一”只能说明氧化铁加快了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并不能说氧化铁就一定是催化剂。你是否支持丙同学的观点?,如果要证明氧化铁是催化剂,就要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这个实验的设计原理是

实验室常用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小芳发现氯酸钾与氧化铜混合加热,也能较快产生氧气,于是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除二氧化锰、氧化铜外,氧化铁也可以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完成实验)按下表进行实验:并测定分解温度(分解温度越低,催化效果越好)。

实验编号

实验药品

分解温度(℃)

氯酸钾

580

氯酸钾、二氧化锰(质量比1:1)

350

氯酸钾、氧化铜(质量比l:1)

370

氯酸钾、氧化铁(质量比1:1)

390

  1. (1)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由实验与实验④对比,证明猜想合理;

  2. (2) 实验所用的三种物质物,催化效果最好的是
  3. (3) (反思)

    若要证明 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要验证它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不变;

  4. (4) 同种催化剂,颗粒大小可能影响催化效果,请设计一个合理实验方案
  5. (5) 同种催化剂,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催化效果,请你再探究(写一种因素即可)
资料表明,许多金属的盐溶液对H2O2分解具有催化作用。小刘同学欲对此进行研究。

【查阅资料】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的物质叫催化剂。

【实验一】小刘将CuCl2溶液滴入双氧水中,立即产生大量气泡,且该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小刘认为上述过程中CuCl2溶液作了H2O2分解的催化剂。

  1. (1) 【实验二】小刘想起盐由两部分组成,为了进一步探究溶液中哪种组成起催化作用,他做了下图所示的对比实验。若要证明CuCl2溶液中的Cu对H2O2分解起催化作用,除观察到试管c中无明显现象外,还需观察到的现象为

  2. (2) 小王同学则认为由此得出“CuCl2溶液作H2O2分解的催化剂”的结论不严谨,还需要补充实验来进一步探究,他们又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三】

    X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

  3. (3) 【得出结论】要证明CuCl2溶液作H2O2分解的催化剂,须满足以下两个方面的条件:

    ④从定性角度需观察到(填写字母)的现象。

    A.实验一          B.实验二          C.实验三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实验室常用药品(或溶液)对 “NaOH 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进行探究。

(知识卡片):氯化钠溶液显中性。氯化铜易溶于水。

(实验探究):

  1. (1) 方案I:某同学先向试管中加入约 2mL NaOH 溶液,再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然后慢慢滴入稀盐酸,边滴边振荡,直至溶液恰好变为无色。

    ①实验结论

    ②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

  2. (2) 方案Ⅱ: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取2mL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振荡后加入镁条

    稀盐酸过量

    若没有明显现象

    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3. (3) (实验反思):

    另有同学提出方案Ⅱ不能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其原因是

  4. (4) 除以上方案外,下列哪些物质单独使用,也能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_____(填序号)。
    A . 铜片    B . pH试纸    C . 氧化铜    D . 紫色石蕊试液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学习金属知识后,对金属钙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非常感兴趣,并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对金属钙的化学性质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金属钙能否与水反应?

(实验探究)取一粒金属钙投入盛有50mL水的烧杯中,钙粒与水剧烈反应,四处游动,产生气泡,溶液出现浑浊,用手触摸烧杯外壁,感觉发热。反应结束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变澄清,往烧杯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

  1. (1) (实验结论)金属钙能与水反应。经进一步检验,产生的气体能燃烧。请写出钙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2) (交流与反思)反应结束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变澄清的原因是
  3. (3) 对久置于空气中的“生石灰”干燥剂的组成成分及含量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Ca(OH)2加热到一定温度时会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两种氧化物。

    (实验探究)该小组称取10.0g干燥剂样品于控温电加热器中,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装置A、B、C中药品足量,实验操作正确)

    图片_x0020_100016

    (实验数据记录)充分反应后,产物被完全吸收,A装置增重0.9g,B装置增重2.2g

    (分析与结论)该包干燥剂的成分有(填化学式),其中Ca(OH)2的质量为g。

  4. (4) (反思与拓展)

    ①停止加热后,需要通入N2一段时间的目的是

    ②若没有C装置,会导致含量测定结果偏小的成分是

为加深对酸的主要性质的认识,通过实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在学完酸的化学性质后,老师组织同学们完成了以下实验活动。

(实验内容与分析)

实验一:按图所示完成实验。

实验二:往生锈的铁钉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实验三:往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

实验四:往5.3gNa2CO3粉末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1. (1) 实验一中,观察到石蕊溶液变色。
  2. (2) 实验二中,观察到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一段时间后有气泡产生,请解释出现这两个现象的原因
  3. (3) 实验三中,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由此现象分析,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成分的可能组合有(不考虑酚酞)(用化学式表示)。
  4. (4) 请计算,实验四中理论上可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g。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Cl-35.5)

  5. (5) (应用与拓展)

    结合以上实验内容,请设计实验方案除去铜粉中混有的氧化铜,得到纯净的铜

  6. (6) 小明在征得老师的同意后,继续进行了如下图所示实验。

    由上述实验可以得出氢氧化钙的哪些性质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验证硫酸的性质时,进行了以下实验。

  1. (1) (实验一)浓硫酸稀释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图一实验中,观察到用石蜡固定在铜片下的乒乓球脱落,此现象说明浓硫酸溶于水

  2. (2) (实验二)溶液浓度对硫酸化学性质的影响。

    图二实验中,观察到很快变黑的是滤纸(填“A”或“B”),由此可知,硫酸溶液的浓度不同,腐蚀性不同。

  3. (3) (实验三)稀硫酸的化学性质。

    小组同学按图三进行实验。

    ①试管1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试管2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③向试管3中滴加了足量的稀硫酸仍无明显现象,要证明二者已经发生反应,可选用(填字母序号)继续进行实验,以达到实验目的。

    A 酚酞溶液           B 氯化钡溶液           C 硫酸铜溶液

  4. (4) 小组同学将4、5两支试管反应后的物质倒入同一洁净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无色滤液和白色沉淀。同学们对白色沉淀的成分产生了兴趣,继续进行实验。

    (提出问题)白色沉淀的成分是发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    猜想二:BaSO4、BaCO3

  5. (5) (实验与结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白色沉淀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猜想二成立。

    实验结束后,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对废液缸中的固体物质进行了回收。在检验废液时发现硫酸过量,为防止其污染环境,从实验成本的角度考虑,向该废液中加入适量的(填一种具体物质),处理后再排放。

同学们通过一年化学的学习,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产生兴趣,在老师指导下开展了系列探究实验活动:
  1. (1) 活动一:红砖粉末能做催化剂吗?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和解释

    小明

    A试管装有5mL的5%过氧化氢溶液

    B试管装有5mL的5%过氧化氢溶液,再加入a克的红砖粉末。

    A中无明显现象,B中产生大量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

    产生的气体是

    红砖粉末能改变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小红

    待反应停止时,向B试管中重新加入5%的过氧化氢溶液

    又产生大量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

    红砖粉末的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

  2. (2) 【实验反思】小明和小红通过上述实验,一致认为红砖粉末可以做分解过氧化氢溶液的催化剂,但小强认为小明和小红说法不严谨,理由是
  3. (3) 活动二:水壶内部的白色固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水在加热或长久放置时,溶于水中的可溶性钙和镁的化合物会生成沉淀(水垢)

    【假设与猜想】猜想Ⅰ:CaCO3猜想Ⅱ:Mg(OH)2猜想Ⅲ:(填化学式)

  4. (4) 【实验与探究】取少量白色固体样品(不考虑杂质和微溶物对实验的影响)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现象:白色固体溶解,有气泡产生,根据以上现象,小华认为:猜想I正确。小雪却认为小华的结论不严谨,经过两人反复讨论,进一步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上述实验中的上层清液于试管

    中,滴加足量NaOH溶液

    猜想Ⅰ成立

    有白色沉淀产生

    猜想Ⅲ成立

  5. (5) 验证猜想Ⅲ成立时产生白色沉淀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某化学探究小组的同学在学习《溶液》这一单元时,进行了一系列探究活动并进行相关归纳,请你作为其中一员,参与他们的探究。

(活动一)小红对“物质溶于水是否都能形成溶液?”进行探究。选取如下生活用品。

物品有:①粗盐;②植物油;③蒸馏水;④冰块;⑤蔗糖;⑥浓硫酸;⑦二氧化锰;⑧KMnO4仪器任选。

  1. (1) 该探究活动,小红得出结论:有的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如上述物质中放入水中就能形成溶液(填“序号”)。
  2. (2) 为了安全起见,小红同学进行浓硫酸和蒸馏水混合的操作是
  3. (3) (活动二)小明以“物质溶于水后液体的温度是否改变?”为课题进行探究,其用品和操作示意图如下表:

    实验目的

    探究下列物质溶解前后液体温度变化情况

    实验用品

    药匙、烧杯、玻璃棒、温度计、水、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

    操作过程

    图示③中的操作存在一处不正确,应改正为

  4. (4) 经老师指出原因后,小明同学又重新做了三次实验,三次实验得出相同的结果,该结论为:①

  5. (5) (活动三)小聪同学为了探究某一实验目的,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粗盐溶解→粗盐水过滤→滤液蒸发→计算→称量(氯化钠:2.5 g,水:47.5 g)→溶解

     “滤液蒸发”操作中用到的仪器有

  6. (6) 小聪同学的探究目的是
  7. (7) (活动四)小伟对“物质的溶解性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一课题进行探究。

    小伟从日常的事实:①食盐易溶于水,难溶于植物油;②硝酸钾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分析得出:物质溶解性有决定。

  8. (8) 还有哪些因素对物质溶解性有影响?小伟对此假设是:温度越高,物质溶解性越强。小伟决定用对比实验法来验证,该方案中应控制的条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