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机处的设立 知识点题库

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汉武帝实行“郡国并行制和内外朝制”;孝文帝“采用汉制,习儒家经典”;武则天“设武举、开殿试”;清雍正“以军机处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历代帝王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 为了政治改革的顺利进行 B . 为了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C . 为了预防官员的贪污腐败 D . 为了彰显皇帝的特权地位
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    )

A . 王位世袭制 B . 分封制 C . 行省制 D . 中央集权制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并加以改正。
  1. (1)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当了皇帝。
  2. (2)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北方政局相对稳定。
  3. (3) 元朝时,山东、陕西、河北被称作“腹里”,直属中书省。
  4. (4) 清朝时,皇帝专权的主要工具是六部。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科技文化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清以后,种种原因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朝设立军机处,成为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使君主旨意畅达无阻。

——摘自北师大版《历史》(七下)

材料二:法案对国王在经济、政治、宗教等事务中的权力进行了严格的限制,确立了国会拥有最高权力的基本原则,并对公民应有的权利作了明确规定。

——摘自北师大版《历史》(九上)

材料三:考试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部分进行,不得违背。

——摘自北师大版《历史》(七下)

材料四:(清朝)中国人依然极度自信和独立。他们将西方商人限制在极少数海港和边境贸易站;处理国际事务时,仅有些例外地承认纳贡关系。有史以来,从未有过一个这样的民族对未来竟如此自信,却又对即将到来的风暴如此缺乏了解。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七版下)

请回答:

  1. (1) 军机处是谁在位时设立的?它的设立意味着什么?
  2. (2) 材料二中的法案颁布的目的是什么?这一文件的制定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
  3. (3) 材料三的考试方式被称为什么?有什么消极影响?这一考试方式在中国兴起时欧洲在思想领域兴起了什么运动?
  4. (4) 综合上述四则材料和问题,请分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至少说两点)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皇帝之下,有由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自此形成的三公九卿制度,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中央机构的设置,有着重要的影响).三公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材料二:

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诏。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詹曝杂记》

  1. (1) 材料一中的“皇帝”是谁? “三公”除丞相外还有哪两“公”?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理论提出者是谁?
  2. (2) 材料二中的插图反映了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采取的什么措施?为了加强思想上的统一,他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3. (3) 材料三描述的是清朝设置的哪一机构?这一机构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什么政治特点?
  4. (4) 简要归纳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古今中外,制度的创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代史学家赵翼说: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军机大臣只能将皇上的意思照抄誊写后向下传达,而不能够对皇帝的旨意做任何的山头或者大的改动)

材料二:“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者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材料三: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 (1) 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什么?
  2. (2) 材料二出自哪部政治文献?这部文献的制定有何重要意义?
  3. (3) 据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什么精神?
  4. (4) 以上材料反映出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从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下面两幅图片呈现的是18世纪时中英两国政府的重要国家机构。关于二者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图一机构标志着君主专制进步强化     ②图二场景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体现

③两个机构中君主都具有最高决策权     ④两个机构都维护了国家的统治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然执政之府也。”这里的“执政之府”是(    )
A . 市舶司 B . 中书省 C . 锦衣卫 D . 军机处
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佐证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的史实是(   )
A .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 . 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 C . 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 D . 清王朝设置了军机处
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写诗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画葫芦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说明了(   )
A . 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办事效率 B . 军机大臣掌握了处理军国大事的实权 C . 军机大臣在皇上心目中没有地位 D . 军机大臣揣摩皇帝的意思来拟发谕旨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惟用亲信,不问出身”。这说明军机处的设置(    )
A . 体现皇帝意志 B . 加强中央集权 C . 加剧皇室动荡 D . 导致皇权衰落
军机处不设官署,除了奉命办事之外,自己不能作出任何决定,也无权对外发出任何指示,即“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这主要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A . 废除了丞相制度 B . 提高了办事效率 C . 加强了文化专制 D . 强化了君主专制
“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实质上反映了(    )
A . 君权的强化 B . 皇帝的勤政 C . 地方的无权 D . 制度的完善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军机处设置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定的共同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雍正十年,用兵西...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

《清史稿》

雍正七年六月始设军机房,十年三月改称办理军事处。

《军机大臣年表》

A . 因战事而设 B . 设于雍正十年 C . 强化了君权 D . 设于雍正年间
由丞相制度的设立到废除丞相,再到军机处的设置反映的趋势是(    )
A . 君权的旁落 B . 地方势力的壮大 C . 君权的强化 D . 统治机构的精简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   )
A . 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B . 西汉实行刺史制 C . 西晋实行屯田制 D . 清朝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
“它”是君主专制不断发展的结果,它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它”指(   )
A . 御史大夫 B . 军机处 C . 中书省 D . 尚书省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秦始皇下令废徐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货币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

材料二:汉武帝接受“罢融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材料三:隋朝时,创立进士科,确立了新的选官制度,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材料四:清朝时,雍正帝设立了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这一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这一重要的中枢机构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1. (1) 材料一中,秦朝“标准货币”的名称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者是谁?“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谁?
  3. (3) 材料三中,“新的选官制度”是指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正式确立是在哪位皇帝时期?
  4. (4) 材料四中,“中枢机构”的名称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 (1) 材料一体现的“政治建制”是由谁首创的?写出材料一中“?”处的官职名称。这一官职在哪一朝代被废除?
  2. (2) 根据材料一可知,秦朝开创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元朝时,统治者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二可知,哪一机构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封建专制统治已经发展到项峰”?
  4. (4) 结合以上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