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中国近代化 知识点题库

“中国梦”是中国人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之梦。近代以来,辈辈仁人志士,为追求“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几多教训,几多启示。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中体西用)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立宪之梦)

材料二: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为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共和之路)

材料三: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外人断不能瓜分我中国,只怕中国人自己瓜分起来,那就不可救了!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

  1. (1) 材料一反映了李鸿章的什么主张?
  2. (2) 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认为国弱的主要因素以及强国的具体主张。
  3. (3) 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政治革命”的目的,并概括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特点。
  4. (4) 图中杂志的创办标志着什么运动的兴起?五四运动后,该运动主要宣传的思想是什么?

  5. (5) 纵观中国近代化历程,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记:洋布“幅宽质细价,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而不用,其夺我之利,实为最巨”。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洋布完全占领了中国的棉布市场 B . 洋布的输入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 C . 洋布以其压优已完全淘汰了土布 D . 中人崇洋婚外
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是(    )
A . 思想——制度——器物 B . 制度——器物——思想 C . 器物——制度——思想 D . 思想——器物——制度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相继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下列对于“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的评述,正确的是都(   )
A . 反映了学习西方的特点 B . 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C . 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参与 D . 取得了近代探索的成功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华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史。
  1. (1) 请列举四例近代史上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侵略战争。
  2. (2) 面对侵略与灾难,中华民族不怕牺牲,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请仔细辨认图中人物,将图片下方的序号填入表格中。

    图片_x0020_100001

    历史事件

    人物序号

    虎门销烟

    黄海大战

    百团大战

  3. (3) 1919年以前,近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在不同领域为推动近代化采取了不同的措施,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知识体系,并概括这些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的共同影响。

    图片_x0020_100003

  4. (4) 请依据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阶段

名称

内容

时间

第一阶段

器物阶段

器物设想

1840年—1850年

器物实践

1850年—1895年

第二阶段

_______

君主立宪设想

19世纪70年代—1898年

君主立宪实践

1898年

民主共和设想

1894年—1911年

民主共和实践

1912年—1927年

第三阶段

思想阶段

欧美资本主义思想

1915年—1926年

苏俄社会主义思想

1918年—1926年

——摘编自邓俊民、孙立舟《历史时间的分类、特征及其教学意义》

  1. (1) 表格中的“器物实践”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在中国历史上有何地位?
  2. (2) 写出“第二阶段”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民主共和实践”的具体事例。
  3. (3) 根据所学知识,概述1920年前后推动“苏俄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因素。
  4. (4) 根据表格和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
有人说,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西学东渐——“雾里看花”、中体西用——“移花接木”、从制度到思想——“学习仿效”。这个过程体现了(    )
A . 近代中国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 .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C . 中国近代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D . 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
有学者称,20世纪初期,中国的青年学生、工商业者、工人等阶层将“一战”“巴黎和会”“山东问题”赋予了非同寻常的“历史记忆”。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是(    )
A . 维护政局稳定 B . 进行革命动员  C . 建立统一战线 D . 培育国家认同
习.平总书记指出:“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某学校社团以“京津冀一体化”为主题展开系列探究活动。

活动一:图文溯源——同学们以“古代燕赵、多元一体”为主题,参观首都博物馆。以下是同学们的参观记录。

截至2020年,北京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过1200亿元。

2020年,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为44微克/立方米,比2014年下降51%。

2014年以来京津冀三省市完成植树造林超过3200万亩

2021年初,京津冀地区在60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

2019年,京津冀区域奇数市场成交额占全国技术市场成交额的近1/3。

截至2021年初,43项临床实验结果在京津冀485家医疗机构实现互认。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京津冀地区北有燕国、南有邢国、赵国,中部有中山国;在燕国的东边有商初建国的孤竹(在今河北卢龙、迁安一带),战国时被灭,燕国北边有东胡。在不断的争霸中,京津冀地域形成燕赵对峙的格局。燕国占领河北北部,包括今天的天津、北京;河北中南部为赵国的疆域;齐国占领河北东南部一小块。

——首都博物馆《京津冀历史文化展》

     

活动二:遗址掠影——同学们以“近代燕赵、风气先开”为主题,走进历史遗址。以下是同学们的考察笔记。

活动三:资讯简报——同学们以“现代燕赵、协同发展”为主题,搜集资讯数据。以下是同学们的资讯摘要。

  1. (1) 依据以上参观记录,在地图上找到燕国和赵国的位置①和②,并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
  2. (2) 依据以上考察笔记并结合,写出以上三个遗址代表的历史事件出现的共同历史背景及其作用。
  3. (3) 将活动三中的资讯数据按照协同发展领域进行主题归类(参考示例),并结合实际对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示例: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执政72年,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如此巨大成功绝非偶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满族无力应对时代的挑战,自强运动那种表面的近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进行一场激进的改革或革命,才能拯救中国。当一部分进步人士倡导效法彼得大帝与明治天皇,进行体制重组时,另一部分人则宣传革命,主张以中华民国代替清王朝。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材料三:大会(中国共.产.党“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纲》规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在192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二大”上,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

——岳麓版《历史》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

材料四: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

——习.平

  1. (1) 请列举甲午中日战争后,主张改革和革命的进步人士各一人。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巨大成就。
  3. (3)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回答,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中国是何社会性质?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是什么?
  4. (4) 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回答,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由此形成了哪些理论成果?(至少写2例)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对下列图示解读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1733968824

A .   图示反映的主题是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B . 在A时间,洋务派提出“求富”口号 C . C时间反映事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D . B和D爆发的运动都彻底批判儒家思想
下列图片反映出的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发展线索是(   )

江南制造总局制炮厂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青年杂志》

A . 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 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 C . 逐步由表及里学习西方近代化 D . 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中国人的“中国梦”,历经艰辛与坎坷,却从未停止。这些梦想将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连成一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期)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1933年的新年,上海《东方杂志》推出了一个“新年的梦想”特刊,国内各界人士同做一场“中国梦”。在各色的梦里,20多位教授、作家梦想未来的中国是一个没有阶级压迫的平等社会;有人梦想整个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国共两党共商抗日救国大计;94岁高龄的马相伯梦想:“未来的中国,乃民治的国家,法治国家。”……

——《一个时代的“新年梦想”》

材料三:目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有两个前途。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要使中国回到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统一、不富强的老状态里。这是个黑暗的前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个光明的前途。我们要努力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1. (1) 材料一中,你认为“他们”指的是谁呢?作者认为“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这一观点是否正确?简要说明理由。
  2. (2) 材料二中,人们提出了哪些“新年梦想”呢?当时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新年梦想呢?
  3. (3) 材料三中“这是个光明的前途”是一个什么样的新状态呢?
  4. (4) 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阶级、一个政党的梦想总能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息息相关,你从上述材料中获得的感悟与反思有哪些呢?
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中国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有史学家认为洋务运动开动了近代化的列车。这种说法的依据在于 (   )
A . 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 B . 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C . 开启了近代思想解放的闸门 D . 创办了一大批近代工业企业
铁路在中国己有一百多年历史,见证近代以来中国发展历程。中国铁路尤其是中国高铁飞速发展,成为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阅读下列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第三条铁路是1881年由中国人在开平煤矿修建的,起自唐山,止于胥各庄(今河北省丰南区),长9.7公里,现为北京至沈阳铁路的一段。这是一条最早由中国自己经营的铁路,对解决运煤问题起了很大作用。然而,却遭到了清政府中顽固派的强烈反对,他们大吵大嚷,说火车惊扰得“山川之神不安”;并攻击铁路的机车声震动了清皇室的东陵等。因此,一度出现由骡马拉火车的“马车铁路”,最后几经周折,方重新使用机车牵引。——摘编自郝赢《中国铁路建设》

材料二:孙中山非常重视铁路建设。他指出:“今日者,强邻环视,我国若不急急将铁道修成,则俄人必欲夺我蒙古铁道路线……英人必欲夺我西藏铁道路线……铁道为人所夺,国即为人瓜分,乃涉及国家安全矣。”在《建国方略》(写于1917-1919年)中,孙中山设计了中国铁路建设的总体方案,其中对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区,规划了包括16条线路的“高原铁路系统”。他认为,此区域农产最富、牧场最美、矿产丰富,于此兴筑铁路,即使工程浩大,亦当有良好回报。

——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二、六卷

材料三:从40年前的追赶者到今天的领跑者,中国铁路有信心和能力继续领跑时代前列,未来的中国铁路也必将会引领着世界铁路走向一个更高水平。我国铁路运营里程由1978年的5.2万公里增长到2017年底的12.7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5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铁路网,路网规模和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摘自郑长毅《改革开放40年,中国铁路从“跟跑”到“领跑”》

  1. (1) 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胥铁路是中国近代哪一运动的产物?并说出近代史上唐胥铁路的作用。该铁路的修建遭到清政府顽固派的反对,表现在哪些方面?
  2. (2) 材料二中孙中山“非常重视铁路建设”的出发点是什么?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主张修筑“高原铁路系统”的原因是什么?修筑“高原铁路系统”体现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中哪一思想?
  3. (3) 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的铁路建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
  4. (4) 中国铁路变迁给我们什么启示?
下列对 20 世纪初中国局势的描述,正确的有(   )

①列强通过多种方式在经济上加紧对中国的掠夺

②伴随民族工业的成长,民族资产阶级得到发展

③知识分子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力量逐渐成长起来

④清政府也曾经试图改革,实行“新政”和共和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不同的时代赋予“中国梦”不同的含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

——毛.泽东

材料三:数据中的“中国梦”

范畴

首先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

目标

1921+100=202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1949+100=2049: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

……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梦的特点。这一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消极影响?
  2. (2) 阅读材料二,与传统的天朝梦想比,近代“中国梦”的总体要求是什么?为什么这一时期的“中国梦”理想总是不能实现?
  3. (3) 根据材料三,这些数据透视出中国梦的哪些时代特征?(两点即可)
口号往往反映一场运动的目的和诉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下列口号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其先后顺序是(    )

①自强求富    ②三民主义    ③变法图强    ④民主与科学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①③④ C . ③①②④ D . ①③②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的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的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被打垮……

材料二:在旧式的农民战争走到尽头,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屡屡碰壁,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纷纷破产的情况下,……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习.平《在纪念马克思主义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习.平《在纪念马克思主义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 (1)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帝国”“注定最后……被打垮”的理由。
  2. (2) 材料二中的“农民战争”“自强运动”“改良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它们最终未能成功的共同原因。
  3. (3) 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结合起来”取得的成果有哪些?
  4. (4) 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出什么结论?
广东,作为近代中国开风气之先之地,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不约而同地与“广东”联系在一起。毫不夸张地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半部是广东史”。阅读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地点

广州番禺

江门新会

中山翠亨

名人故居

邓世昌故居

梁启超故居

孙中山故居

材料三:广东为泰西入中国之孔道,濠镜(澳门)一区,自明代已为互市之地,自香港来属于英,白人之足迹益繁,故广东言西学最早,其民习与西人游,故不恶之,亦不畏之,故其国民之性质,有独立不羁气象者,惟广东人之最。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 (1) 依据材料一,任选两处历史文物,阐述与之有关的历史事件。
  2. (2) 依据材料二,任选一位历史名人并为其撰写简介。列举三种认识历史名人的方法。

    (示例:詹天佑,广东南海人。京张铁路的设计者和建造者,中国近代铁路之父。)

  3. (3) 依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分析论证“广东可以成为近代中国风气之先”这一结论的理由。
  4. (4)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保护历史遗迹和历史名人故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