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探索运动的时代主题 知识点

一、洋务运动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领导阶级:地主阶级 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口号: 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内容: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建立海军; 创办新式学堂, 培养人才。    
性质: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二、戊戌变法    
早期的维新活动: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    
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基本形成。    
背  景:《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加深    
时  间:1898年6月—9月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 。  
主张:变法图强。    
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    
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影响: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思想,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三、辛亥革命    
革命党的创建    
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    
中国同盟会:成立时间:1905年    成立地点:日本东京    创建者:孙中山    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刊物:《民报》
三民主义内容:“民族”、“民权”、“民生”   地位: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背景: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时间:1911年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    
高潮: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    
结果:失败,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教训: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走不通。    

四、新文化运动    
背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进步知识分子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口号 :民主和科学    主要阵地 :《新青年》

四次探索运动的时代主题 知识点题库

请仔细观察下面的四幅图片,判断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 侵略与反抗 B . 近代化探索 C . 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D . 人民解放战争
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主要进程是(  )

A . 先进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 B . 政治制度──先进技术──思想文化 C . 先进技术──思想文化──政治制度 D . 思想文化──先进技术──政治制度
学习“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之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上面的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哪一个概括了这段历史的全过程?(  )
A . 帝国的彷徨 B . 近代化的起步 C . 侵略与抗争 D . 王朝的振兴
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下列有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表述正确的是(    )
A . 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 B . 学制度;学思想;学技术 C . 学思想;学制度;学技术 D . 学技术;学思想;学制度
下表是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在不同年代的增幅对比,表中1895年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民族工业的增幅前后差异较大,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是(   )

A . 清政府对民间设工厂的态度不同 B . 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思潮不同 C . 北洋政府对外来侵略的态度不同 D . 国民革命前后的政治环境不同
对中国人民而吉,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在100多年的反侵略求民主斗争中,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表人物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通过一系列的口号、主张或者标语来宣传和扩大本阶级、阶层的影响。例如:自强,君主立宪,民主,打倒列强、除军阀,民主共和,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求富,打土豪、分田地,科学,反对华北自治,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废除二十一条等等,它们都极具时代气息,深刻体现了时代的变化与发展。

请在上述口号、主张或标语中,任选两个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主题谈谈选定的口号、主张或标语的进步意义。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以下事件和历史人物搭配错误的是(    )
A . 鸦片战争——关天培 B . 武昌起义——梁启超 C .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 D . 新文化运动——鲁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江南制造总局制炮厂                图二 轮船招商局

材料二:“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梁启超

材料三:“他们主张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 (1) 上面两图分别反映了洋务运动创办了哪两种类型的工业?它们是在什么口号下创立的?
  2. (2) 把材料二中的主张变为实践的政治运动是什么?当时,与梁启超齐名的另一位主张变法的核心代表是谁?
  3. (3) 材料三是哪个政治派别的主张?他们在当时掀起了什么革命?
  4. (4) 结合上述材料所反映的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和抗争,你有何感悟?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一部探索史。结合所学知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构建知识体系。

_x0000_i1025

观察下列图示,请以《近代化的探索》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图片_x0020_100012

要求:

①写出图示中关键词所指向的事件名称、相关人物,并论述该事件的影响。同时谈谈这些事件带给你怎样的启示。②史实准确,按时间顺序表述成文,字数不少于260字。

在20世纪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梦想,经历了90多年的不懈探索,依次实现了哪些梦想?  (      )
A . 独立梦、强国梦、飞天梦、回归梦 B . 振兴梦、独立梦、崛起梦、统一梦 C . 觉醒梦、独立梦、崛起梦、飞天梦 D . 觉醒梦、振兴梦、独立梦、统一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材料二: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均战败,显示了洋枪洋炮的厉害和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清朝统治者认识到:(西方侵略者)“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摘自岳麓版新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1978年12月18日的北京,白雪皑皑,空气新鲜。在“文革”结束之后,中国面临向何处的重大历史关头,在这里召开了一次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极为重要的会议……中国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 (1) 材料一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中“决裂阡陌”指的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指的是什么?为此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维新派先后采取过什么行动?
  3. (3) 材料三指的是哪次会议?这次会议做出了怎样的伟大决策?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史。在列强的侵略下,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曾说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这种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

材料二  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材料三  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1. (1)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具体指什么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了什么条约?
  2. (2) 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战争后签订的条约?条款中对中国民族经济危害最大是?除了该战争外,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还制造了哪一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3. (3) 材料三出自什么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什么影响?
  4. (4) 面对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有人将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国救民的行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些“救治行动”分别指什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以天下为公。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 《文化交流与传播》

材料二: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历史3》

材料三: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习.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1. (1) 概括材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哪些思想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2. (2) 中国近代思想界为什么提出向西方学习?其根本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的代表性事件?
  3. (3) 同学们谈谈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对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有哪些积极意义?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如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据对所学近代史的感悟,提三点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暨道光二十年,林文忠公始译洋报,为讲求外国情形之始。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也称“林文忠公”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 冯忠辉《近代前期主要政治派别与中国文化的走向》

材料二:中日和约十一款,全权大臣既画押,电至京师,举国哗然,内之郎曹,外之疆吏,咸有争论,……。初则广东举人梁启超联名百余,湖南举人任锡纯、文俊铎、谭绍裳各联名数十,首诣察院,呈请代奏。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林文忠公”是谁?他的功绩还有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历史事件是什么?它发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材料中的那些人提出了哪些要求?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历史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先进的中国人为解决“器物”“制度”“文化”的不足分别进行了哪些探索?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表中的推论与史实相符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洋务运动

提倡“自强”“求富”,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B

百日维新

宣传“变法图强”,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C

辛亥革命

践行“三民主义”,推翻中国 2000 多年的封建统治

D

新文化运动

启发人们追求自由和平等,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A . A B . B C . C D . D
有学者指出: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一个始而言技(学技术),继而言政(学制度),进而言教(学思想)的过程。这一系列学习活动的共同目的是(    )
A . 挽救民族危亡 B . 巩固清朝统治 C . 发展近代工业 D . 创办新式学堂 
1863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开始着手翻译美国人惠顿的《万国公法》,该书受到恭亲王等人的赏识,由总理衙门拨专款付印出版。1864年,丁韪良将其翻译的《万国法原理》手稿呈供到总理衙门,国际法开始系统、正式地传入中国。尽管意识到“强则可享国际法上的利益,弱则国际法并不可恃”,清政府依然有意识地将国际法规范运用到中外关系的处理中。材料反映当时中国(    )
A .   外交处境得到根本性改变 B . 盲目自大的心态完全消失 C . 经济近代化成就非常突出 D . 近代外交观念逐渐影响中国
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下列排序与之相符的是(    )
A .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 B . 新文化运动——戊戌变法——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C .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 .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