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 知识点题库

磨制石器和打制石器相比,最明显的作用是大大提高了(      )


A . 工具精美程度  B . 聚落人口数量 C . 生产安全性 D . 劳动生产率
使用纸草和芦苇作为书写材料的文字是(       )


A . 图画文字 B . 楔形文字   C . 象形文字 D . 甲骨文
时间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线索。请制作一个年代尺,将下列历史事件进行排序。

A.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自称始皇帝

B.约前3500年,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建立城市国家。

C.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

D.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E.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水稻——可分为早稻和中晚稻,水稻所结稻粒去壳后称大米或米。水稻除食用外,还可以酿酒、制糖,做工业原料等,稻壳也有很多用处。

    粟——又叫小米。在中国北方称谷子,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粟的品种很多,适合在干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区生长。中国最早的酒就是用小米酿造的。

    这两种谷物很早以前就已经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1. (1) 两种谷物在远古时期分别在哪里大量种植?

  2. (2) 造成两种谷物种植区域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请具体说明。

  3. (3) 你还知道哪些农作物?试着说出一至两种。

最早以年号纪年的中国皇帝是(    )
A . 汉武帝 B . 汉文帝 C . 汉光武帝 D . 唐太宗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之人民皆食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1. (1) 神农氏为什么“教民农作”?
  2. (2)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周口店一带在北京人生活的时代,分布着茂密的森林、草原和湖泊,温暖而湿润,成群的动物也在这里生活,当然也有各种猛兽出没。他们用粗糙的石器、木棒作为工具同大自然斗争。”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当时(       ) 

①生态环境较好   

②矿产资源丰富   

③生产工具落后   

④生存境况艰苦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1985年,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开始,苏联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以失败告终,美国开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负债国,下列对1985年所处时代,表述正确的是(    )
A . 19世纪80年代中期 B . 19世纪90年代中期 C . 20世纪80年代中期 D . 20世纪90年代中期
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测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这一年即(    )
A . 21世纪70年代 B . 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 C . 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 D . 20世纪70年代
“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去二,四去六进一……”这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珠算口诀。相传我国发明算盘是在哪个时代(    )
A . 尧帝 B . 舜帝 C . D . 黄帝
居住在如图房子中的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

A . 水稻 B . 大豆 C . 玉米 D .
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    )
A . 大豆和小麦 B . 花生和高粱 C . 甘薯和玉米 D . 水稻和粟
半坡和河姆渡的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 火的使用 B . 农业生产的发展 C . 能建造房屋 D . 使用陶器
说说手工业兴起的原因及表现?
下面是中国某地出土的古人类遗址复原图。在该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磨制石器、骨器和陶器,还有粟的遗存和人工取火的痕迹。该遗址是(   )

 

A . 北京人遗址 B . 山顶洞人遗址 C . 河姆渡遗址 D . 半坡遗址
某老师在介绍我国一处早期文化遗址时,提到了“水稻、黑陶、干栏式房屋”等关键词,此处遗址最有可能是(    )
A . 北京人遗址 B . 山顶洞人遗址 C . 河姆渡遗址 D . 半坡遗址
传说五六千年以前,陕西渭河流域有位杰出的部落首领。他教人们开垦耕种,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他”是( )         
A . 炎帝 B . 黄帝 C . 蚩尤 D . 大禹
某教师在训:授“我们的远古祖先”时介绍: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一带,能直立行走,还保留猿类的某些特征。请判断此原始人类是 (     )
A . 元谋人 B . 北京人 C . 河姆渡人 D . 半坡人
小明同学在暑期游学时,参观一处原始聚落遗址博物馆,看到了下边文物和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他参观的是(   )

A . 元谋人博物馆 B .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 C . 西安半坡博物馆 D .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诗句“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表明了“中华开国”的人物是____(   ) 
A . 黄帝 B . 炎帝 C .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