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 知识点题库

下列现象中,不能反映唐朝社会生活特点的是(     )


A . 一群妇女在打马球 B . 长安街上有“胡饼”专卖店铺 C . 长安街上很多商人用纸币“交子”进行贸易 D . 汉人着胡服、戴胡帽、登胡靴
下列人物,被后人称为“画圣”的是(   )       

A . 阎立本 B . 张择端 C . 黄公望 D . 吴道子

下列图片能入选“隋唐科技文化展”的是(     )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隋唐时期,中日僧人为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过突出的贡献.其中,借鉴汉字草书,创造了日文“平假名”的高僧是(  )       

A . 空海 B . 鉴真 C . 玄奘 D . 阿倍仲麻吕
关于陶器与瓷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彩陶 B .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黑陶 C . 陶器的发明是我国先民的专门发明,其它地方不可能制作 D . 瓷器是我国独特的创造发明,唐三彩显示了高超的制瓷艺术
某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以下图片用以探究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图中工具最有可能出现的朝代为(    )

A . 隋朝 B . 唐朝 C . 北宋 D . 南宋
“唐朝时期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上述内容最能说明唐朝的(    )
A . 对外关系 B . 社会风气 C . 艺术水平 D . 民族交往
《天工开物》中记载“(成分)以消石(硝石)、硫磺为主,草木灰为辅。消性至阴,硫性至阳,阴阳两神物相遇与无隙可容之中,其出也,人物膺(承受)之,魂散而魄齑粉(粉身碎骨)”。文中提到的是(    )
A . 造纸术 B . 火药 C . 指南针 D . 印刷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隋唐发明印刷术的基础上,北宋时期,中国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木,其“一板印刷,一板已布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而且原材料消耗大为降低。元朝时,王祯又发明了木活字,并创造了排字“转盘”。明清时期,还出现了锡活字、铅活字、钢活字等印刷技术的新尝试。1440~1448年之间,德国人谷腾堡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术。

——摘编自黄悦翎、匡导球:《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及其影响》等

材料二:①1550年欧洲学者约维斯说:在广州的印刷工人采用与我们相同的方法,印刷各种书籍。②20世纪出土的敦煌回鹘文木活字,据考证,这些“字母活字”实物出现的年代大约为12世纪末到13世纪上半叶。③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向西是经过西域传到波斯、埃及直至欧洲的。

  1. (1) 材料一中,隋唐发明的“印刷术”指什么?“胶泥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
  2. (2)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活字印刷术具有什么优点?
  3. (3) 要批驳西方学者提出的“德国谷腾堡是第一个用字母活字印刷”的论点,材料二提供的3个论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哪一项?并说明你的理由。
  4. (4)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印刷术世界地位的认识。
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下列历史人物与其贡献搭配不正确的是(    )
A . 司马迁一一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B . 祖冲之——把同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 C . 玄奘——六次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 D . 关汉卿——创作了著名的元杂剧《宴娥冤》
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
A . 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 . 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C .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 .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
唐朝诗歌流传至今的有(    )
A . 近两万首 B . 近三万首 C . 近四万首 D . 近五万首
下图是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唐三彩骑驼乐舞俑。高大雄伟的骆驼,四肢强劲有力,驼首上扬,仰望长空。四个人俑中,两人为汉人乐俑,另两人为胡人乐俑,左侧前乐俑左手托琵琶,后乐俑双手作吹笛状,下侧前乐俑着圆领长衣,中间的胡人乐舞俑正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这件乐舞俑折射出唐朝( ) 

 

A . 边疆巩固 B . 国力强盛 C . 兼容并包 D . 重文轻武
唐太宗时期增订完成“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扶南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体现出唐代( )           
A . 皇帝安于享乐 B . 奢靡之风盛行 C . 文化兼容并包 D . 尚武风气流行
有一件唐三彩骑驼乐舞俑,骆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的乐舞队。一人表演胡舞,其余乐工在演奏胡乐乐器。从该文物可以获得的唐朝信息不包括( )           
A . 艺术的繁荣状况 B . 农业的发展状况 C . 开放的社会风气 D . 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唐朝时妇女喜化“啼妆”,白居易的《时世妆》描写了“啼妆”的特点:“时世妆,时世妆,出自西域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妇女喜化“啼妆”反映了唐朝(    )
A . 城市商业的繁荣 B . 诗歌创作的丰富 C . 社会风气的开放 D . 妇女地位的提高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50岁时所写的作品,计25行,共230字,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唐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史思明谋反,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颜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侄子季明的首骨携归,挥泪写下祭文,缅怀兄长满门忠烈,悲慨之情泣然纸上。通过以上文字,我们了解到颜真卿( ) 

①生活在晚唐时期

②是一位大书法家

③是一位忠义的大臣

④镇压了农民起义

A . ①②③ B . 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图5是唐戴帷帽女子骑马彩绘釉陶雕塑。从该文物中可获取的唐朝有(   )

A . 高超的青瓷工艺 B . 文景之治的繁荣 C . 开放的社会风气 D . 繁荣的海上丝路
走进新昌历史,触摸家乡文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材料二:古代新昌地旷人稀,山深林密……一场始于东晋、唐末的人口迁移,到两宋进入一个高峰。中原士族为避战乱纷纷来此隐逸遁世,外来居民陆续迁入。……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有23000户,47767口,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有28820户,77572口。

——据《从新昌建县以来的1100多年历史看今后发展》

材料三:宋代统治者确定了以文治国,以科举取士的国策,科举成为选官最主要的途径,书院这种面向平民开放的求学机构也得以大发展。北宋天禧间(1017-1021),新昌石待旦(985-1042)创办石溪义塾,四方学子,慕名裹粮前来者不计其数。据《绍兴市志》,两宋绍兴府(称越州) 618 名进士中,新昌进士占123名,在绍兴所属8县中人口比例最少而进士最多。

——根据陈百刚、陈新宇《鼓山历史文脉简说》等

  1. (1) 写出李白在诗歌史上的地位,根据材料-指出其诗歌的特色。
  2. (2) 根据材料二,说一说东晋至两宋人口大量迁入新昌的原因。
  3.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改革和发展科举制的表现,并根据材料三分析它对新昌文化发展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

材料二: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1. (1) 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的为君之道是以民为本,他的哪些统治措施体现了这一思想? 
  2. (2) 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件当时便于耕作和灌溉的生产工具。
  3. (3) 材料二中公主指的是谁?此史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它体现了唐朝和吐蕃之间实行什么民族交往政策?
  4. (4) 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你概括两点唐朝前期繁荣发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