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 知识点题库

北宋军队“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现象的产生,其根本原因是北宋统治者为了(    )

A . 防止武将专权  B . 强干弱枝 C . 加强禁军  D . 使其互相牵制
某朝代出现“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材料主要表明(    )
A . 科举制度 B . 商业繁荣 C . 重农抑商 D . 重文轻武
在宗法观念盛行的社会,姓氏是有贵贱之分的。《百家姓》中的姓氏排序是“赵钱孙李……”将“赵”姓排在第一,由此可以推断《百家姓》最早可能出现在(    )
A . 西周 B . 唐朝 C . 宋朝 D . 明朝
《宋史纪事本末》载,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宋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彦超喻意,即前奏曰:“……乞骸骨,归田园,臣之愿也。”材料中宋太祖之“意”是(    )
A . 准备赏赐开国宿旧 B . 鼓励诸藩为国操劳 C . 表白歉意,抚慰群臣 D . 暗示他们自解兵权
“皇帝应天顺人,受禅于周,罢诸侯之兵,革五代之暴,垂八十年,天下无祸乱之忧。”这则材料中的皇帝是(    )
A . 汉武帝 B . 唐太宗 C . 宋太祖 D . 元世祖
北宋政治的特点是( )           
A . 繁荣开放 B . 独尊儒术 C . 重文轻武 D . 民族交融
下图所示历史人物发动兵变,夺取前朝政权,建立新朝代。他统治期间的史实有( )

 ①结束割据局面完成大一统

 ②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

 ④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A . 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下列选项能够论证此观点的是( )           
A . 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 B . 统一了黄河流域 C . 黄袍加身建立北宋 D . 与辽国互通使节
北宋时,官至枢密使的田况(1005- 1063)引用时人尹洙的话说:“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边远荒凉的沙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段话反映了( )           
A . 重文轻武导致人们价值观念变化 B . 崇武抑文阻碍文教事业发展 C . 北宋渴望收复幽蓟十六州 D . 当时人们渴望迎回被俘的二帝
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政治体例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能全面反映其体例变革的一项是( )           
A . 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B . 采用文官取代武将担任地方官 C . 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 . 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一到图三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A . 生活习惯的变化 B . 封建制度的完美表现 C . 君主权力的强化 D . 社会文明的逐渐进步
北宋制定了《方田均税条约》,“方田”就是每年九月由县令负责丈量土地,按肥瘠定为五等,登记在账籍中,“均税”就是以“方田”的结果为依据均定税数。材料反映颁布该法令的目的是(    )
A . 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B . 核实土地的多少好坏 C . 获得官僚地主的支持 D . 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
历史学习注重“史论结合”。下列史实和推论的逻辑关系搭配正确的是(   )

史实

推论

A

筒车开始推广使用

提高灌溉效率,促进宋代农业发展

B

郑成功收复台湾

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的疆域版图

C

杯酒释兵权

解除武将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D

郑和下西洋

目的是为了发展明朝海洋经济

A . A B . B C . C D . D
北宋宰相欧阳修曾说: “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这表明北宋当时的情况是( )
A . 武将地位较高 B . 武将掌握了国家机密 C . 注意防范武将 D . 武将不得在朝廷任职
走进新昌历史,触摸家乡文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材料二:古代新昌地旷人稀,山深林密……一场始于东晋、唐末的人口迁移,到两宋进入一个高峰。中原士族为避战乱纷纷来此隐逸遁世,外来居民陆续迁入。……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有23000户,47767口,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有28820户,77572口。

——据《从新昌建县以来的1100多年历史看今后发展》

材料三:宋代统治者确定了以文治国,以科举取士的国策,科举成为选官最主要的途径,书院这种面向平民开放的求学机构也得以大发展。北宋天禧间(1017-1021),新昌石待旦(985-1042)创办石溪义塾,四方学子,慕名裹粮前来者不计其数。据《绍兴市志》,两宋绍兴府(称越州) 618 名进士中,新昌进士占123名,在绍兴所属8县中人口比例最少而进士最多。

——根据陈百刚、陈新宇《鼓山历史文脉简说》等

  1. (1) 写出李白在诗歌史上的地位,根据材料-指出其诗歌的特色。
  2. (2) 根据材料二,说一说东晋至两宋人口大量迁入新昌的原因。
  3.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改革和发展科举制的表现,并根据材料三分析它对新昌文化发展的影响。
将下列对联中描述的帝王按王朝更替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叱咤风云扫六合,推陈创新固统一          ②陈桥兵变成君主,黄袍加身显威风

③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④削弱诸侯强帝政,煮盐冶铁稳皇权

A . ①④③② B . ①③④② C . ②①③④ D . ③①②④
作为宋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的枢密院,长期由文官掌握,这种现象被称作“文臣主枢密”,宋代实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 . 提升官员素质 B . 发展文教事业 C . 缓和阶级矛盾 D . 稳固国家政权
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是(    )
A . 重农抑商 B . 重文轻武 C . 和亲会盟 D . 闭关锁国
即使是在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这主要是由于(    )
A . 各分裂政权能够和平相处 B . 北方经济发展环境优越成为南方政权的依靠 C . 长期政治统一的影响以及各地经济发展联系密切 D . 北方汉人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改革和创新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材料一

A:“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唐朝皮日休

B:“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唐代诗人胡曾《汴水》

材料二宋代文士地位的 显赫尊崇是历代都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高级官員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院长宫枢密使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材料三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

——柏扬《中国人史纲》

  1. (1) 材料一中A、B两则材料评价的对象是什么?哪则材料对此对象的评价持肯定态度?(填序号即可)主要依据是什么?
  2. (2) 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结合所学,指出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3. (3) 材料三反映了隋朝选拔人才的创新制度是什么?这一创新制度使选官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