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 知识点题库

下列关于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这一时期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  B . 手工业的繁荣促进了商业的发达 C . 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工商业市镇 D . 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实力落后于西方国家
法国启蒙学者伏尔泰称赞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治理最好的国家”,这是指哪一时期(    )

A . 10世纪     B . 13世纪  C . 17世纪  D . 19世纪
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率领使团来到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


A . 为乾隆皇帝庆寿        B . 用炮舰打开中国大门 C . 传播西方的工业文明 D . 开拓英国的海外市场
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名义是代表哪一位英王为清朝皇帝祝寿的(    )


A . 乔治三世      B . 伊丽莎白  C . 维多利亚 D . 乔治六世
英国公使马戛尔尼扬言“如果中国禁止英国人贸易或给他们造成重大的损失,用几艘三桅战船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此话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现象是(   )

①中国农业发达            ②中国商业快速发展

③中国军备废弛            ④中国实施“闭关锁国”政策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马戛尔尼使华以失败而告终。1794年9月,马戛尔尼回到英国,向国王和议会呈送了一份使华报告。假如你是马戛尔尼,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和课本等材料从经济、政治、外交、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比较当时中国与英国的发展状况。

比较中英近代前夜历史

 国家

 项目 

清朝前期中国

英    国

经济状况

及文明类型



政治制度



外交政策



思想文化



军事力量



综合国力



明和清前期,中国沿着传统农耕文明的轨道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下列对这一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帝国的繁盛 B . 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C . 近代的曙光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与发展
马戛尔尼使华的真正目的是(    )

A . 为乾隆帝祝寿 B . 带战船攻打中国 C . 扩大英国的海外市场 D . 与中国进行平等贸易
乾隆帝观看英国 “皇家号”军舰模型后,对沿海官员说:“英国的海船只能在大洋中行驶,如果海岸防守严密,必无计可施。”他的认识说明了(    )

A . 对英国的海军认识很透彻 B . 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 C . 清朝统治者很有远见 D . 感谢英国送厚重寿礼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 “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有(      )

①西方国家不断的侵华行为        ②清政府统治腐败黑暗

③重农抑商扼杀经济活力          ④文化专制束缚人们的思想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近代的东西方世界的碰撞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对东西方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93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来华,向清政府提出通商贸易的要求,乾隆帝以不合祖制为由予以拒绝,在给英王的回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能,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二:中国政府禁烟“是陛下政府对于过去所受一切损失取得补偿的最好理由”,也是扩大对华贸易“最有希望的机会”。……“(虎门销烟)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

材料三:大约150年前,东方的一个岛国,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成功实现改革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

  1. (1) 材料一反映了清政府当时怎样的对外政策?这个政策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了什么危害?
  2. (2) 材料二中英国“教训”中国发动了什么战争?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这场战争的根本目的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3. (3) 材料三中的“岛国”指哪个国家?说说“改革”的名称及其性质。
  4. (4) 东西方世界的碰撞中,两个东方国家的不同选择导致了不同结局,对此你有什么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当西方各国陆续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并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中国进入了明清时期。在这一时期,有人说是“盛世的繁华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1. (1) 运用所学知识,谈谈明清时期“盛世的繁华”的表现。
  2. (2) 从社会、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说说明清时期隐藏的“危机”。
  3. (3) 明清的危机对我们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何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是(   )
A . 文景之治 B . 贞观之治 C . 开元盛世 D . 乾隆盛世
下边两幅图反映的是不同时期“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请结合图片说明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1《神圣中国》反映的是17世纪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圣洁、聪慧。这个形象和当时欧洲人心目中基督教教士可恶、愚蠢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图2《巨人中国》反映的是18世纪初期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图中的清朝巨人居高临下。手牵欧洲武士,视之为玩物,上面的英文“Judge”意为主宰者。

  1. (1) 图1反映了当时西方人对中华文明的什么心态?图2反映了当时中国正处于什么时期?
  2. (2) 当时中国有位皇帝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反映了中国统治者怎样的心理?
  3. (3)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早期指出:“他们(中国)帝国的组织,是世界上最好的。”但是到1764年,伏尔泰又说:“我们不必被中国人的成就迷住心窍,以致竞承认其帝国的体制真乃世界有史以来最好的。”伏尔泰对中国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马嘎尔尼认为,中国好比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只需几艘三桅战船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可是当时的中国政府丝毫没有察觉自己与西方列强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逆转。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是(   )
A . “文景之治” B . “乾隆盛世” C . “贞观之治 ” D . “开元盛世”
面对世界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发生重大转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750-183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部分)

1750年

1800年

1830年

整个欧洲

23.2%

28.1%

34.2%

英国

1.9%

4.3%

9.5%

中国

32.8%

33.3%

29.8%

——摘编自郭成康著《康乾盛世的成就与隐患》

材料二:177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受到乾隆帝接见。事后,马戛尔尼感慨道:“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间没有沉没”。

——摘自(法)阿兰 佩雷菲特著《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材料三:

  1. (1) 从材料一中,你读出康乾盛世时有什么“成就”与“隐患”。
  2. (2) 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外交方面说明为什么在“盛世”局面下的清王朝却被看成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
  3. (3) 年代尺中标注的A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它有什么影响?请为年代尺加一标题?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造成“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主要原因有(    )

①西方国家不断的侵华行为

②清政府政治统治腐败黑暗

③推行闭关政策导致国家闭塞

④文化专制束缚人们的思想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1792年,马戛尔尼访华的真正目的是(    )
A .   给乾隆皇帝祝寿 B . 刺探中国军情 C . 获取殖民利益 D . 友好交往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在传统农耕文明的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下列对  这一时期历史阶段特征最恰当的概括是(   )
A . 中国处于历史最强盛时期 B . 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空前广大 C . 中国近代文明已全面孕育 D . 帝国繁盛与近代前夜危机并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乾隆二十二年后,海外贸易照样进行,而且逐渐发展。乾隆五十八年(1793 年), 乾隆帝在致英王第二道“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王翔《晚清丝绸业史》

材料二:从 1640 年到 1840 年,在这 200 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   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与之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 (1) 根据材料一写出乾隆对海外贸易的认识。结合所学,指出乾隆年间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及其产生的影响。
  2. (2) 材料描述的西方社会的变化主要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并根据划线部分分析它对生产力的具体影响。(不得照搬原话)
  3. (3) 请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分析在西方取得巨大变化的时间里,中国却“景物依旧”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