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狂潮 知识点题库

19世纪末,在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    )


A . 俄国  B . 日本    C . 美国    D . 德国
下列因不平等条约签订而发生的事件是(  )       

A . 《南京条约》﹣﹣虎门销烟 B . 《马关条约》﹣﹣公车上书 C . 《辛丑条约》﹣﹣义和团运动 D . 《凡尔赛和约》﹣﹣五四运动
历史学习中,常常要对历史要素的关联进行分析,下列史实没有关联的是(  )       

A .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C .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火烧圆明园
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清政府忙于庆祝活动。后来有人在北京城门写下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对联中“割地求和”是指清政府签订了(      )

A . 《瑷珲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关天培等一大批爱国将领奋起抵抗;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的消息传到台湾后,徐骧领导的义军,英勇抗击日军;19世纪末,爆发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下列对上述材料内容的概括,最准确的是(    )

A . 西方侵华史 B . 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C .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 D . 中国人民的探索史
下表是近代中国棉花及棉纺织品产销状况(单元:万担)。表中数据变化反映了中国(    )

棉花产量

棉花国内销售商品量

棉花出口

进口外国花

进口棉纺织品(折合棉花)

1840

802

211

0

50

5

1894

832

200

76

4

218

A .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 棉花商品化程度大幅度提高 C . 民族工业已经产生 D . 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甲午中日战争使列强的主要侵华手段由“贸易+特权”变为“投资+特权”,对此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B . 《马关条约》使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的特权 C . 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 . 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2016年1月,经我国考古专家考证鉴定,在辽宁丹东附近海域发现的一艘沉船就是北洋舰队的致远舰。这一考古成就可直接用于研究:(    )
A . 黄海大战 B . 辽东半岛战役 C . 天京保卫战 D . 廊坊之战
清政府割台湾岛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辛丑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北京条约》
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其目的是(    )
A . 与列强组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B . 承认列强在华权益,缓和与列强矛盾 C . 与列强“机会均等”“利益均沾” D . 不再追随西方列强实行独立侵华政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福泽裕吉(明治维新政治家)力主“进行东洋侵略(注:侵略朝鲜、中国),使国内人心转而外”。

材料二:表格(甲午中日黄海海战双方舰队力量对比)

参战

舰数

装甲

情况

总排水量

(吨)

平均航速

(海里/时)

鱼雷发射

管数

火炮

总数

鱼雷

艇数

中国

12

12

34466

15.34

27

195

2

日本

12

12

40840

16.33

36

268

0

材料三:李鸿章为避战保船,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日军趁机得到黄海制海权……1895年初,日军攻陷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无心再战,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

——摘自《中国历史》(岳麓书社)

  1. (1) 据材料一,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日本的社会状况,并概述“国内人心转而外”的含义。
  2. (2) 创建北洋舰队的相关历史事件是什么,黄海大战壮烈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谁?
  3. (3) 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内部原因。
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也乘机出兵朝鲜。起义平息后,日本继续增兵朝鲜。7月,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由此可见,日本(   ) 
A . 企图速亡朝鲜 B . 蓄意挑起战争 C . 意图瓜分中国 D . 实行海禁政策
“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水师,何从施展?”此哀叹源自(    )
A . 《南京条约》签订 B . 《北京条约》签订 C . 《马关条约》签订 D . 《辛丑条约》签订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人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材料中的“在此以后”是指(     )
A . 《南京条约》签订后 B . 《望厦条约》签订后 C . 《天津条约》签订后 D . 《马关条约》签订后
史地综合是历史与社会学习的方法。下列关于近代史中,外国侵略势力到达范围描述正确的是(    )

①鸦片战争——东南沿海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沿海+长江中下游

③马关条约——沿海+深入腹地

④瓜分中国狂潮——遍布中国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以蒋渭水为代表的台湾知识精英强烈反对日本殖民当局对台湾教育和文化管理层面的控制。与这种抗争有关的是( )           
A .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 《北京条约》的签订 C . 《马关条约》的签订 D . 《辛丑条约》的签订
1843年,英国取得了一项特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缔约双方互相享有对方现在,或将来给于任何第三国的条约权利。按此规定,英国可从《马关条约》中分享的权利是( )           
A . 割地 B . 赔款 C . 办工厂 D . 赎辽费
下面是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示意图,其中a阶段呈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 ) 

 

A . 洋务运动的推动 B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C . 甲午中战争的影响 D . 中华民国的建立
严复在《原强》中写道“……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藩属,再战而陪京戒严,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覆我海军”。材料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           
A .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抗日战争
与《南京条约》相比,《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了更为严重的“新威胁”,从条约内容来看,最能体现的是(   )
A . 开设通商口岸从沿海深入到内陆 B . 赔款白银 2 亿两 C . 割占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及澎湖列岛 D . 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