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的探索 知识点题库

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是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B . 1898年光绪帝颁布诏书,是变法开始的标志 C . 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D . 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诚能大小增修,讵非军国交便? 战舰有尽,而出鬻之船无尽,此船厂之可推广者一。火器亦不徒配战舰也,战舰用攻炮,城垒用守炮,况各省绿营之鸟铳、火箭、火药,皆可于此造之。此外量天 尺、千里镜、龙尾车、风锯、水锯、火轮机、火轮车、自来火、自转碓、千斤秤之属,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以前民用,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 而制之。——《海国图志》

材料二   ……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   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 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何至坐视彼族越九万里而群逞披猖,肆其非分之请,要以无礼之求,事无 大小,一有龃龉动辄称戈,显违公法哉!故议院者,大用之则大效,小用之则小效者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

材料四   要而论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 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阏制。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 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吾之所敢言矣!是故变之途有四,其一如日本,自变者也。其二如突厥,他人执其权而代变者也,埃及高丽等国皆 是。其三如印度,见并于一国而代变者,越南缅甸等国皆是。其四如波兰,见分于诸国而代变者也。……彼犹太之种,迫逐于欧东;非洲之奴,充斥于大地,呜呼! 夫非犹是人类也欤!    ──梁启超《变法通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的作者是谁?其思想核心是什么?他提出这种思想的目的何在?

(2)材料二中的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个政治派别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张是什么?在此种思想指导下,他们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他们提出这种主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郑观应的说法对吗?在当时的中国能设立议院吗?为什么?

(4)材料四与材料一、二的观点的最主要区别是什么?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是:(   )

A . 《新学伪经考》 B . 《变法通议》 C . 《应召统筹全局折》 D . 《定国是诏》
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的根本目的是(  )​

A . 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B . 独霸中国 C . 扩大侵略权益 D . 进行资本输出
某校有几位同学在学习完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后,表达了各自对这场革命的看法。其中观点错误的是(  )       

A . 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 .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C .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D .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如果你是清朝洋务派官员,你支持下列哪个行动(    )
A . 筹办兵工厂 B . 推翻清王朝 C . 实行变法维新 D . 宣传民主与科学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这里的“第二次”革命指的是(   )
A . 辛亥革命 B . 北伐战争 C . 南昌起义 D . 三大战役
有人说:“辛亥革命使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膝不再是准备磕头,而是为思考,为走路。”这是因为辛亥革命(    )
A . 结束了专制独裁统治 B . 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 . 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 D . 改变了近代社会性质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体现在变法(  )
A . 推翻了顽固派的统治 B . 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 . 挽救了中华民族危机 D . 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     )
A . B .     C . D .
二十世纪初的《新青年》杂志上,文学革命派与守旧派唇枪舌剑,争论不已。这种唇枪舌剑的争论,主要围绕着(    )
A . 民主与专制 B . 白话文与文言文 C . 民主与科学 D . 旧道德与新道德
《申报》是中国近代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阅读《申报》的部分信息,回答下面小题。
  1. (1) “(1911年)鄂省城内新军全行叛变,……于轰攻督署时倒戈而起,与署内防兵力战,旋将防兵击逃,署亦焚毁。”从中得到的信息有(    )

    ①该报道反映了广州黄花岗起义         ②该起义发生地点位于江西南昌

    ③新军部队成为起义的重要力量         ④起义军击溃守军取得初步胜利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③
  2. (2) 1919年5月15日《申报》头版头条发布:“敝报等公决:自五月十四日起不收日商广告并日本船期进市商情等,特此公告。”该公决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新文化运动 B . 保路运动 C . 五四运动 D . 北伐战争
一段文摘,一首歌曲都隐含着历史的信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段文摘】材料一: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然自今以往,共和政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15日《青年杂志》第1卷第6号)

【一首歌曲】材料二: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睁开眼吧小心看吧,哪个愿臣虏自认!……冲开血路,挥手上吧,要致力国家中兴,岂让国土再遭践踏,这睡狮已渐已醒。

——《万里长城永不倒》

  1. (1) 材料一中“专制政治”具体指什么?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的原因。
  2. (2) 材料二这首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历史,这是一部思想解放史,是一部“国人渐已醒”的历史。请运用所学知识,选用两个史实说明这一时期“国人渐已醒”。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社会原有的经济结构,中国社会经济开始出现新的成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摘编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材料二:当时清政府财政因巨大的赔款陷入严重的困境,兼以官办工业毫无成效,无一不是亏蚀累累。它不得不在1895年命令各省督抚对所办局厂“亟应从速变计,招商承办”,借以缓和国内阶级斗争。不久,它又命令各省设立商务局,主持设厂;颁发章程,奖励民营,从立法上奖励私人投资设厂。

——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

  1. (1) 材料一中晚清政府的财政收人发生什么变化?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该变化的主要因素。
  2. (2) 指出材料二中清政府的经济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制定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
  3. (3)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19世纪中后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并分析这一趋势对19世纪末的中国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
拉开了维新变法序幕的事件是( )           
A . 戊戌政变 B . “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 C . “公车上书” D . 设立翻译馆
有一副对联:“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这种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写作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
A . 洋务运动时期 B . 戊戌变法时期 C . 辛亥革命时期 D . 新文化运动时期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毛.泽东曾说“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

  1. (1) 材料一中的“中国革命”指哪一历史事件?中国革命13年来,为何“徒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
  2. (2) 图1形势的形成与哪一思想的提出有关?并说明图1与图2所反映的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
  3. (3) 为实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的目标,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进行过哪些努力和斗

    争?

  4. (4) 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孙中山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综合上述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
史论结合是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历史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A . 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 .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C . 1915年新文化运动——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D . 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胡适说:“古人把一切做人的道理都包含在‘孝’里,这种学说流弊百出……我要我的儿子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他做我的孝顺儿子。”这集中体现了胡适主张(    ) 
A . 提倡民主 B . 提倡科学 C . 提倡新文学 D . 提倡新道德
在落后封闭的时代,报刊作为纸媒在信息传播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下列报刊在当时的共同作用在于(   )

A . 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B . 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 . 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D . 壮大了革命党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