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知识点题库

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     )

A . 强学会成立     B . 创立《万国公报》 C . 公车上书    D . 光绪帝颁布诏书,宣布变法
下列刊物中,最能反映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历史发展潮流的是(     )

A . 《国闻报》       B . 《时务报》   C . 《民报》    D . 《新青年》
《海国图志》一书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介绍并传播了西方先进技术,在当时的直接作用是​(   )

A . 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状态 B . 引导人们了解外部世界 C . 介绍了西方的先进技术 D . 探索出强国御侮之路
“外夷奇技,其始皆出中华,久之中华失其传,而外夷袭之”,有诗云:“西夷制器呈奇巧,半是中华旧制来。”这种“西学中源”说的解释目的在于(  )

A . 反对学习西方 B . 为变法作解释 C . 宣传中体西用 D . 维护中华文化
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历史人物往往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下面能正确说明中国近代化历程顺序的是 (   )       

A . 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 B . 张之洞、康有为、李大钊、孙中山 C . 林则徐、孙中山、李鸿章、康有为 D . 统一战线的道路
19世纪,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相继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此文中“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分别是指(  )       

A . 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B .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C .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D . 五四运动、戊戌变法
2017年5月5日,中国成功试飞C919国产大飞机,实现了民用飞机100多项关键技术的集群式突破,充分体现了中国制造的水平和中国“智造”的能力,为几代中国人“实业救国”梦想增光添彩。近代中国提出并努力践行“实业救国”口号的是(    )
A . 严复 B . 魏源 C . 詹天佑 D . 张謇
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南京条约》被迫走上了探索之路;江南制造总局大门并没有带来富强。

康有为:中国果真强大了吗?

孙中山:民主政体并没带来民主

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深入人心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说明近代以来中国主要面临着什么危机?
  2. (2) 为此,中国有哪些阶层分别作出了怎样的反应或措施?(至少列举4类)
  3. (3) 你所列举出的这些反应或措施具有什么共同点?
中国近代思想家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由此判断郑观应是(   )
A . 洋务派代表 B . 维新派代表 C . 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 D . 民族资产阶级代表
近代中国,出现许多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下列人物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有(    )

①曾国藩    ②石达开    ③康有为    ④梁启超

⑤章炳麟    ⑥陈天华    ⑦鲁迅    ⑧胡适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⑤⑥ D . ⑦⑧
有学者认为,维新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冶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这说明维新变法(    )
A . 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 B . 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C . 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D . 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表中的选项、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公车上书

标志着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B

百日维新

挽救了民族危机

C

《定国是诏》颁布

标志着维新派掌握了国家政权

D

戊戌政变

提高了光绪皇帝的地位

A . A B . B C . C D . D
2018年是北京大学创立120周年,它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建立于(    )
A . 洋务运动期间 B .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C . 戊戌变法期间 D . 五四运动时期
儒学在中国长期处于独尊地位,近代出现了多元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小学终,至四书。……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于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三字经》

材料二: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中国近代的文化走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封闭走向开放;二是从一元走向多元;三是从传统走向现代。从鸦片战争时期非常有限度的开放,到洋务运动时期开放的扩大,再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最后到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全面开放,这就是中国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全过程。……1915年《新青年》的创刊以及因此而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则进一步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一元结构……促进了多元思想格局的出现。

——郑大华《<新青年>创刊与中国近代的文化走向》

  1. (1) 指出材料一所渗透的儒家主要思想。
  2. (2) 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儒家学说之所以能在汉代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
  3. (3) 近代以来儒家学说不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促进了多元思想格局的出现。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儒家思想的地位是如何遭到挑战的?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其中在文教方面“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清政府在百日维新期间决定创办的新式学堂是( )           
A . 福州船政学堂 B . 京师大学堂 C . 京师同文馆 D . 北洋西学堂
小华同学在图书馆读到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中的一段文字:“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他据此判断康有为主张( )           
A . 实行洋务运动 B . 推行维新变法 C . 进行暴力革命 D . 开展新文化运动
唐德刚在《从晚清到民国》一书中指出:“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化运动’这场接力赛中,接力‘第二棒’的短跑健将。”康有为在“第二棒”的活动是( )           
A . 查禁鸦片,虎门销烟 B . 力陈变法,推行维新 C . 组织北伐,推翻军阀 D . 宣传科学,批判礼教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到议程上来。戊戌变法就是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拉开这次尝试序幕的是( )           
A . 开办新式学堂 B . 公车上书 C .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D . 训练新式军队
庚子,记录着耻辱,也孕育着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①被八国联军炮火摧毁的北京正阳门   图②签订《辛丑条约》的情景

材料二:1901年,清廷谕令从1902年起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以取得功名,到1904年,全国学堂总数为4222所,学生92169人……清政府三令五申,各级学堂“当以四书五经、纲常大义为主,以历代史鉴及中外政治艺学为辅”,但学生们在或多或少地接受了西学之后,感受着民族危难的刺激,便逐渐走向朝廷的对立面,成为清朝统治者所无法控制的社会力量。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 (1) 说一说图①与图②历史场景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指出当时中国的处境。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的改革措施及其影响。
导致“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  )
A . 《南京条约》签订 B . 《马关条约》签订  C . 《辛丑条约》签订 D . 《北京条约》签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