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知识点题库

1905年清政府迫于形势,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废除了在我国延续1300多年的哪一项制度(     )


A . 科举制度 B . 三省六部制   C . 分封制  D . 行省制度
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起的作用是​(   )

A . 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作用 B . 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 . 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 D . 掀起了学习西方技术的新高潮
有首北京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

A . 昊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 B . 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C . 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 D . 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1)材料中的这些话是谁说的?他所参加的变法运动名称是什么?他一同被杀害的人被称为什么?

(2)有心杀贼中的“贼“指何人?

(3)他为什么感到“无力回天”?此遗言表达了他怎么样的思想情感?什么他说自己 “死得其所”?从中我们应该学习他怎么样的精神?

(4)在维新政变当日,他本来有机会逃走,但他不愿走,表示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最终就义。有人任务,他应该走,以便日后再图维新事业。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

现在电视剧中,经常出现与事实不符的“穿帮”镜头。下列情景属于“穿帮”的是( )       

A . 光绪皇帝下诏建立京师大学堂 B .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 C . 慈禧太后在拍摄照片 D . 1912年3月,南京街头一群年轻人拿着剪刀寻找留长辫的男人
图片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素材,右图可以用于佐证(    )

A . “师夷长技”思想的提出 B . 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 C . 近代军工企业的兴盛 D . 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
1895年的“公车上书”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A . 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 . 中国政府对运动支持程度不同 C . 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 . 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总之,居今日而欲整顿海防,舍变法与用人,别无下乎之方。……使天下有志之士无不明于洋务,庶练兵、制器、造船各事可期逐渐精强。”

——《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二: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建议:“大抵欧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体,日本效欧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体。若以中国之广土众民,近采(学习)日本治体……十年而图霸定矣。”

材料三: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

材料四: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依靠武力和政治欺骗,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来还一度恢复帝制.国内军阀的割据和混战愈演愈烈,思想界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面对越来越乱的国家形势,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找救国的新出路.

——摘自八年级上册《历史》

  1. (1) 材料一记载的事件的目的是什么?性质又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康有为主张中国学习日本的政治体制,是为了改变当时中国的何种政治体制?
  3. (3) 材料三中的“革命”谋求在中国建立怎样的政治体制?
  4. (4) 材料四认为“民国”后建立的政体有名无实,为解决这一问题,当时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发起了什么运动?高举起哪两面大旗进行抗争?
历史兴趣小组为下列图片拟一历史主题,最贴切的是(    )

            

A . 抗争——中国人民摆脱外来侵略 B . 探索——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 . 屈辱——一步步走向殖民地的深渊 D . 复兴——中华民族崛起之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相继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材料二:习.平主席用“五个创造性”总结了毛.泽东在党的历史上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强调毛.泽东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

  1. (1) 材料一所述的维新之路、共和之路分别指什么?对后者有人认为它是一条成功之路,你是如何理解的?
  2. (2) 材料二中的“创造性的革命道路”内容是怎样的?例举开辟这条道路过程中的两个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历史事件。分析这条道路为什么能使中国逐步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3. (3) 我们现在正走在一条怎样的探索之路上?
在2017年5月1 日举行的“湘江北去·中流击水——长沙历史文化陈列”开幕式上,有领导指出,在中华文明的版图上,长沙担当着站位中心、引领潮流的历史使命,凝聚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下列各顶中,最能鲜明地揭示这种文化基因的是(    )
A . 炎帝和蚩尤的传说 B . 四羊方尊 C . 马王堆汉墓 D . 谭嗣同成为“变法流血第一人”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叙述了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的一段话为“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长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1. (1) 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李鸿章和梁启超对中国贫穷和落后原因的分析有何不同?
  2. (2) 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代表了哪一政治派别的思想?这两大政治派别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先后开展了什么运动?
  3. (3) 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这两场运动分别对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甲午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的迫切问题,是如何在外国帝国主义和王朝衰退加剧的局势下,实现民族救亡。为此,两大政治运动推展开来,代表着解决这一问题的不同途径。”这段话中的两大政治运动是指(    )
A . 太平天国运动与洋务运动 B . 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 C . 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 D . 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
面对工业文明浪潮的冲击,晚清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各方反应不一。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已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 , 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从1872年到1875年,饱受西方列强船坚利炮欺凌的大清王朝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官费留学生,远涉重洋,踏上美国的土地……

——李尚敏、朱芹《中国近代留学运动的现代启示》

材料三:1898年8月,清政府拟定了《遴选生徒游学日本事宜片》,规定了官派留学日本的办法,留学日本的国家政策自此确立……

——丁相顺《晚清赴日法政留学生与中国早期法制近代化》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
  2. (2) 针对材料一画线部分所反映出来的特点,17世纪中叶以来的统治者曾经在地方设置了哪些机构进行管辖,彰显主权巩固统一的?
  3. (3) 请指出材料二、三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的性质。并依据材料说说两次派人出国留学有何异同
  4. (4) 中国进入近代以来,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多个阶级和政治力量纷纷登上历史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迅即成了过眼云烟。试分析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人人封章(上书)得直达于上(到达皇帝那里),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的现象,最早应该出现于( )           
A . 洋务运动时期 B . 戊戌变法时期 C . 辛亥革命时期 D . 新文化运动时期
1895年是中国近代前期历史的一个转折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资料三则。

资料卡片1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资料卡片2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资料卡片3

曾经是顽固保守的官员,对国家积弱状况并无深切了解但是有切肤体会的平民百姓,以及始终自觉承负着使命的知识阶层,似乎在1895年的刺激中,一下子都成了“改革者”。

——葛兆光(1895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

材料二:1895年,面对大国地位的衰落和中华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改良派和革命派以各自的方式展开救亡运动。1895年发生或萌发的诸多事件,加速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对近代中国有着多重意义。

——孔亭《1895年:近代中国的多重意义》

  1. (1) 概括资料卡片1中李鸿章的主要主张,举例说明其为实现这一主张所做的努力。
  2. (2)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指出近代中国“1895年发生或萌发的诸多事件”。
  3. (3) 1895年对近代中国具有转型意义。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借鉴谋发展,变革促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有为认为,中国的国情与日本、俄国进行改革前的国情比较相似,日俄两国通过政治改革极大地动员了国内各方面的力量,从而促使两国的经济、社会乃至军事力量等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它们的成功为中国树立了很好的典范,中国应该仿照日俄两国的政治改革尤其是日本的明治维新所走过的道路、所采取的措施。

——马勇等著《近代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戊戌变法这些有力的措施可以用除旧与布新两个词组来总结,这对古式的儒学教育是一个巨大的抨击。更多的读书人抛开四书五经与科考的束缚而去学习一些更有用的东西,而不是沉迷于泱泱大国的心态之中固步自封。对学术界产生了极深的震动,极大地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

材料三:鸦片战争把部分先进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迷梦惊醒。他们开始抛弃旧有的“华夷观念”,重新认识外部世界,并作出向西方学习的历史抉择。林则徐查禁鸦片,翻译西书,在近代中国开创了向西方学习的一代新风;魏源在鸦片战争的炮声中,留说“是书何以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留美归来的容闳也为“以西方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一天天走向文明富强”而奔走多年;康有为、梁启超“感国难,哀民生”,启发民智,宣传变法,图求中国学习西方,实现富强。

  1. (1) 材料一中康有为认为中国的国情与日本进行改革前的国情比较相似,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两国改革的相似背景。列举使日俄两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政治改革名称。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戊戌变法在教育文化方面“除旧”、“布新”的措施,分析其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请再举一例在其他领域“除旧”、“布新”的有力措施。
  3. (3) 综合上述材料,梳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作为,这对我们今天走向世界有什么启示?
“维新运动决不能算作是完全的失败。从一开始,它的下面便是一阵思想的巨浪。当1895年以后的政治活动展开时,它所唤起的感情和注意力反过来又加深和扩大了这阵巨浪。”这主要反映了戊戌变法(    )
A . 是一次成功的政治变革 B . 有利于科学技术的传播 C . 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 D .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是(   )
A . 创办强学会 B . 公车上书 C . 创办京师大学堂 D . 救亡图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要解体一样。

一一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材料二:中东一役,主客之势中逸东劳、重寡之形中强东弱,乃日人一举而扫平壤,再举而夺旅顺……七举而降威海,(中国)俯首乞怜如鱼困陆,索重款而不敢辞,割全台而不敢问,遂令二十三省如凡上内,任与国之需求,四万万人如阶下囚,听外人之笑骂。

——《新政真诠——何启、胡礼垣集》

材料三: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不准中国人居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材料四: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有学者认为从1840起110年的历史,就是西方侵略的冲击,以及中国有识之士为应对冲击开展的抗争和探索。历次侵略战争都对中国造成了严重冲击,在这样的冲击之下中国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发生了变革,即“冲击——反应”模式。

  1. (1) 据材料一指出造成“与外界完全隔绝”状态的政策原因及英国为打破这种状态而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2. (2) 据材料二,分析“中东一役”的最终结果。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对中国造成的重要影响。
  3. (3) 据材料三,写出与材料三有关的不平等条约名称。请用材料三的一句原话证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4. (4) 据材料四,试从中国人民“探索”的角度,列举一例应对“冲击”所作出“反应”的史实,并作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