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与全民族抗战 知识点题库

下列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


A . 一二·九运动  B . 红军长征 C . 遵义会议的召开 D . 卢沟桥事变
日本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后,李宗仁对部下说:“我们在内战中搅了20多年……是非不分,虽败不足耻,胜亦不足武。现在真是天如人愿,让我们这些人这辈子有个抗日救国的机会。”这里的“救国机会”是指(   )

A . 台儿庄战役 B . 平型关多大捷 C . 七七事变 D . 百团大战
中华民族十分注重与其他文明、国家的交流互鉴,请回答:

  1. (1) 丝绸之路是东西文明交流的大通道。从长安出发,向西最远到达什么地方?以下列图片所示文物为代表的相关考古发现,对探究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有何作用?

  2. (2) 十月革命后“以俄为师”成为中国革命的潮流。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建议下,国民党于1924年借鉴苏联红军的制度创办了新型军事学校,其简称叫什么?它在国民革命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3. (3)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是中国的战时首都、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枢,成为中外交流的中心。请列举中共中央南方局为促进中外合作,共同抗击法西斯,在重庆可借助的主要国际力量。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914—1918年的战争中,交战国共计使用了45种以上约12.5万吨的毒气,造成了100多万人伤亡,其中死亡10万多人,化学武器属大规模的毁灭性杀伤武器,人们为禁止使用这种残忍的武器进行了不懈努力。后来,日内瓦议定书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把化学武器押上了历史的审判台。

材料二:

图片_x0020_14

材料三: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并广泛地动员全国民众。……民族工商业资本家踊跃购买国债,积极组织工厂内迁;科学家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提高祖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综合国力而发奋工作;文化界人士组织许多救亡团体,宣传抗日;海外广大华侨节衣缩食,捐献大量钱财、衣物、药品、汽车等,支援祖国的抗战。

材料四《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应该采取有效的集体办法,防止和消除对和平构成威胁的因素,制止侵略和其他对和平构成破坏的行为,以和平方式,依据正义及国际法原则,调整和解决破坏和平的国际争端。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化学武器最早使用于哪次战争?根据材料指出国际社会对使用化学武器的态度。

  2. (2) 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战争形势?面对这种形势,反法西斯国家在1942年初采取了什么对策?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请举出抗战期间中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的两次著名战役。

  4. (4) 根据材料四,指出建立联合国的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的哪一次会议对联合国的建立起到了推动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公车上书》

材料二:普通百姓眼中的辫子

1899年生在宁波的法学家吴经熊说:“1911年革命后,剪辫子成了时尚,但我大娘并不知道这件事。有一天,我的辫子被同学剪掉了;我回家时,把辫子拿在手里,看上去像一条死蛇。可怜的大娘一见到我就吓得号啕大哭起来。……这辫子可是她十年里每天早上都静心地梳理打编的。”

——《历史教学》2015年第5期

材料三:

   

  1. (1) “公车上书”是向谁上书?公车上书后,爱国仁人志士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指出这场运动的结果和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2.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1911年革命”指是什么历史事件?举一例说明“剪辫子成了时尚”。剪辫子的依据是什么?普通百姓对剪辫子是怎样的态度?

  3. (3)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使全国人民广泛参与中央及各地区各部门举行的纪念活动,9月3日全国放假1天。读图7――图9,综合概括抗日战争的相关信息。

中共制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的主要依据是(   )       

A . 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日矛盾发展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 . 国民党内部分化加剧,多数国民党将领要求与共.产.党合作 C . 国共矛盾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 . 国共两党的矛盾已经解决
据载,山西太原前清举人刘大鹏,辛亥革命后仍以清代遗民自居,拒不承认民国,直到1937年后才承认自己是中华民国人。促使刘大鹏思想转变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 .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 民主共和制度的确立 C .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D . 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下列人物属于在日本侵略面前涌现出的英雄人物的是(    )

①林则徐           ②邓世昌         ③杨靖宇          ④佟麟阁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下列展示的战绩表应该是(    )

战役时间

战斗次数

毙伤俘日伪军数

破坏交通线

拔掉据点

3个半月

1800多次

4万多人

2000多千米

近3000个

A . 百团大战 B . 甲午战争 C . 嫩江桥抗战 D . 台儿庄战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节选《胡J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解放战争时期)经过一年的作战,人民解放军的实力大大增强,中央军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决定实施战略反攻,把战场开辟到国民党统治的地方去。……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后,经过一年的内战和外线作战,使战场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据《中国历史》(中图版)八年级上册整理

  1. (1) 据材料一对应指出中国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自承担的抗战任务并各举一著名战例证明。并据此指出中国抗战所呈现的战略态势。
  2. (2) 材料二中的战略反攻指的是哪件事?对应的人物是谁?该人物在解放战争期间还参与哪一战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抗日战争重大事件的年代尺

材料二:

材料三:中、美、英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伤亡损失数据对比表

中国

美国

英国

伤亡

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

间接经济损失

死亡

死亡

3500万人

2000多万人

620亿美元

5000亿美元

40.5万人

37.5万人

材料四:“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桃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

——美国总统罗斯福

  1. (1) 材料一中①②分别指什么重大事件?据材料二分析这场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2. (2)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中曾提到,1937—1944年美国对中国处于赞赏阶段。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说说当时中国最值得世界赞赏的原因是什么?
  3. (3) 回望历史,留下的不应该仅仅是记忆,更是启迪。综观历史,对比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地位的变化,你认为对今天的中国有何启示?
20世纪四十年代,《抗战通俗画刊》刊载了画家邵恒秋创作的漫画《日本的今昔》(下图),其昭示的主题是(    )

A . 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B . 浴血抗日,速战速决 C . 民族觉醒,抗战必胜 D . 中国国力已超日本
“求同存异”的原则,对于我们构建多元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历史上,国共两党曾多次“求同存异”。 

材料一:自辛亥革命以后,以迄于今,…… 军阀之专横,列强之侵蚀,日益加厉,……此全国人民所为疾首蹙额,而有识者所以彷徨日夜,急欲为全国人民求一生路者也。

——1924《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材料二:外侮日深,国家益趋危殆……国民今日皆已深切感觉存则俱存,亡则俱亡之意义……在存亡危急之秋,更不应计较过去之一切,……必集中整个民族力量,自卫自助,以抵暴敌,挽救危亡。

——1937年9月,蒋介石对中共宣言的谈话

材料三:1946年国共军事实力对比:国军:国民党军总兵力约为430万人,其中陆军野战部队200万人,特种兵36万人,非正规部队74万人,空军16万人,海军3万人。共军:中共部队总数约为127万人,其中野战部队61万人,没有海、空军。

材料四:

转战陕北     千里跃进大别山

  1. (1) 根据材料一回答:当时国共两党有着怎样的共同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直接行动是什么事件?
  2. (2) 中华民族到了“存亡危急之秋”指的是什么?材料二显示,中华民族最后能够“挽救危亡”的原因是什么?
  3. (3) 材料三反映了1946年国共双方的实力对比如何?根据材料四归纳中共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4. (4) 综合上述材料和问答你有什么感悟?
设计表格归纳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以下表格事件中,组合正确的是(   )

选项

重大事件

标志性意义

创办《新青年》

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

国民党“一大”

宣告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台儿庄战役

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35年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

宣告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战场和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1942年5月,入缅配合英军作战失利后,杜聿明率第5军穿越野人山撤退回国,历经114天,2万多人最终只剩2千多人,可谓九死一生。这一材料说明(   )

①海外华侨积极支援祖国抗战

②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协同作战

③该行动用鲜血和忠魂谱写了中国军人的壮丽诗篇,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④中国军人不屈不挠的战斗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读漫画《日本的泥脚》(民国二十七年),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有(    )

①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

②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顽强抗战

③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

④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有力牵制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铁流两万五千里,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苦斗十年,锻炼成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嘿!游击战,敌后方,铲除伪政权。游击战,敌后方,坚持反扫荡!……”这首歌曲应该是(    )
A . 《八路军军歌》 B . 《新四军军歌》 C . 《国民革命军军歌》 D . 《义勇军进行曲》
下列图片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其中图片与意义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图一是局部抗战的开始 B . 图二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胜利 C . 图三是抗战以来国民党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 D . 图四战役属于淞沪会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纪录片《中国1927》共有六集,依次对应北京、广州、武汉、上海、南京、南昌六座城市坐标,每个城市承载一个主题,用全新的表达方式解读不为人熟知的“那一年”。

材料二:

材料三:

  1. (1) 写出证明材料一中1927的上海、南京两座城市承载的主题分别为《风暴》、《余波》的史实,再各举一例抗日战争期间发生在上海、南京的事件。
  2. (2) 材料二中图片反映的事件发生在材料三年代尺上哪一时段(写字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生的背景。
  3. (3) 概括出材料三年代尺所示的历史阶段名称。这历史阶段期间,国共两党出现过怎样的关系?从其带来的影响中你可以获得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