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社会生活 知识点题库

1882年,中国第一家电话局开办于(     )


A . 北京       B . 杭州 C . 上海 D . 广州
在政府以法令形式强制推行后,男子剪掉辫子和女子停止缠足的做法逐渐被人们接受。这种情况最早应该发生在(     )

A . 辛亥革命后 B . 戊戌变法后 C . 新文化运动后 D . 五四运动后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下列不属于传入中国的近代文明是(   )

A . 轮船、火车 B . 电报、电话    C . 照相机、电影 D . 缠足、跪拜礼
以往人们穿着长袍马褂,梳着长辫子,相互交谈和通信多称呼对方为大人、老爷,易服饰、剪发辫、改称呼等礼节出现在(    )       

A .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B . 洋务运动期间 C . 辛亥革命期间  D . 戊戌变法期间
1899年,近代民族企业家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开车试工,这件事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当时这一消息最可能刊载在(   )       

A . 《万国公报》 B . 《民报》 C . 《新青年》 D . 《申报》
李兴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他的生活中可能有(    )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 C . ③④ D . ①②④
洋务运动期间修筑了当时中国最长的一条铁路,这条铁路是(    )
A . 京张铁路 B . 唐胥铁路 C . 沪杭铁路 D . 京九铁路
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新事物和新思想在中国社会不断涌现。下表反映的是(    )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礼节

叩头

鞠躬、握手

称呼

大人、老爷

先生、君、同志

A . 大众传媒的发展 B . 社会习俗的变化 C . 教育观念的更新 D . 娱乐方式的丰富
晚清时期,各大中城市出现了西式的“番菜馆”“面包房”和“咖啡馆”,不少中国餐馆也开始经营西餐。天津《大公报》也说,“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这些现象说明这一时期(    )
A . 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西洋化 B . 中国人崇尚外洋衣食 C . 物质生活丰富奢侈 D . 东西方物质文化交相混杂
阅读下面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统计表。中国民族工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

年份

拥有厂家

拥有资本

工人人数

1913

689家

33亿元

27万多

1920

1795家

50亿元

55万多

A . 清政府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 B . 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大量外国资本 C . 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 . 民族工业打败了列强在华的企业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列史料能反映这一结论的是(    )

①妃子文绣登报与皇帝溥仪离婚

②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家电话局

③看电影、拍照片成为生活时尚

④对地位高的人不再称老爷、大人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在悄然不觉中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下列史料能反映这一结论的是(    )

①张某在阅读《申报》时获知日本强占台湾的消息,他悲愤万分

②清政府在上海开办第一家电话局,方便了人们的交流

③火车、轮船、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引入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④对地位高的人的称呼从“老爷”“大人”改用“先生”“女士”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随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被打开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传人中国。欧风东渐,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悄然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辛亥革命前后礼节、称呼变化表。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礼节变化

叩头

点头鞠躬、握手

称呼变化

大人、老爷

先生、君、同志

  1. (1) 材料一图一中的电话机首先在中国哪个城市使用?电话发明于哪次工业革命时期?
  2. (2) 随着清王朝被推翻,体现封建等级的服装一律废止。式样活泼、色彩绚丽的新式服装逐渐流行起来。服饰的变化,使生活更加多姿多彩。材料一图二、图三是两款新式服装,请分别写出其名称。
  3. (3) 材料二中辛亥革命前后这些礼节、称呼的变化表明了什么?
清末以来,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列史料能反映这一结论的是(   )

①妃子文绣登报与皇帝溥仪离婚   ②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家电话局

③看电影、拍照片成为生活时尚   ④对地位高的人不再称老爷、大人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1919年春,胡老太爷从绍兴到上海探亲。此时,他不可能看到的是(    )           
A . 西式洋楼里,身着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吃西餐 B . 学校里的孩子正在为进京参加科举做准备 C . 书店里陈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籍 D . 轮船往来于黄浦江上,汽车行驶在马路上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这些社会生活的变化本质上是反映了(   )           
A . 崇洋媚外的趋向 B . 民主共和深入民心 C . 政府的思想控制 D . 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十九世纪中期以后,上海、武汉、南京、广州、福州等地的市场上外国商品日益增多、洋钉子、洋纱等用品在距离这些城市较远的乡村都有出售,而且货量充足。这种状况表明(  )           
A .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彻底解体了 B .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C . 近代中国市场主动开放,惠及乡村 D . 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近代中国社会处于剧变之中,中国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海白渡桥通行工具变化表

年份

行人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11770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50823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材料二: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是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此新闻之作,固大有益于天下也。

——摘编自《申报》创刊词

材料三:

  1. (1) 从材料一的表格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交通工具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 (2)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申报》登载范围包括哪些方面?简述近代新闻出版事业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 (3) 材料三中图1中的著作编写的目的是什么?图2中的译著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两部著作(译著)诞生的共同背景是什么?   
  4. (4) 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指出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随着轮船、火车、公共汽车等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清末出现了男女杂坐、同车共乘现象,人们从开始的忧虑、防范,逐渐过渡到习以为常。这表明近代交通工具的使用,导致(    )           
A . 传统礼教日益严厉 B . 新式观念传播困难 C . 人们思想不断解放 D . 妇女地位持续下降
19世纪70年代以后,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人中国。这对当时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主要有(    )

①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②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③结束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④改变了社会生活的面貌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