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社会生活 知识点题库

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来往不断扩大、日益频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指出: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一个国家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是不可能持续的。……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于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英国)》

材料三 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的?

(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科技进步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主要表现。

(4)根据材料四的三图,分析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下图生动再现了“剪辫子”的历史情境,它应该发生在 (    )

A . 辛亥革命时期 B . 洋务运动时期 C . 五四运动时期 D . 北伐战争时期
1840年后随着中国闭关自守大门的打破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下列属于近代文明的是(      )

①轮船、火车  ②电报、电话  ③照相、看电影、跳交谊舞  ④三跪九叩之礼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今年是辛亥革命105周年。下列带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

中山装            握手礼             ③剪辫子        废止缠足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中西两种文明的交流碰撞,有力地促进了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詹天佑设计并修建了京张铁路

②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③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

④陈独秀提出“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近代中国社会急剧变动,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都呈现出明显的近代化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摘自中学历史教参

材料二: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

材料三:轮船、火车等新型交通工具的使用,报刊传媒与近代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剪发辫、改称谓等社会风尚的革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

  1. (1) 举一实例说明张謇是一位“状元实业家”。你认为他的企业在哪个时期发展最红火?张謇办企业,体现了他怎样的救国主张?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在推动中国近代化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
  3. (3) 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表现。(不得照抄材料)
1879年,唐廷枢提议修建唐胥铁路。……“行车未久,言官(御史)复连奏弹劾,谓机车直驶,震动东陵(清朝皇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在这种情况下,慈禧降旨禁止机车行驶。……小火车被禁驶后,用骡马拉的运煤大车再次行驶于唐胥铁路的轨道上。这一现象说明(    )
A . 封建传统思想是近代化的一大阻力 B . 铁路在当时的中国有百害而无一利 C . 清政府对铁路完全是排斥否定态度 D . 火车机车污染严重遭到统治者反对
在近代,随着国门被打开,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目睹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他们可能看到的情况有(    )

①坐轮船出国留学

②陪朋友看电影

③在家看电视

④西装革履的男子在吃西餐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见图。

材料二:经过30年和平发展的自强运动,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30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

——摘自向锐《西风渐进七十年》

材料三:十九世纪末,当全世界文明国都在广泛运用蒸汽机带来的福利时,东方大国却堂堂登场了在铁轨上奔驰的“铁路马车”,用马匹做动力取代蒸汽机车牵引的闹剧。

——宗泽来《清日战争(1894—1895)》

李鸿章记录:“进口新式150马力的轮船,只要十几万两银子,江南制造局制造的旧式50马力轮船,仅工本费和薪金就要30万两银子。”

张之洞调查发现:“江南局积弊,在于换一总办即添用心腹三四十名,陈陈相因,有增无减。”

——摘自赵福帅《江南制造总局仿制末路》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交通运输史上的两个“第一”的史实。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60~90年代中国取得“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的主要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洋务运动的影响。
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近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正确的是(    )
A . 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 B . 剧中人们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 C . 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 D . 人们坐在家中读报纸
同学们在学习中经常使用《新华字典》,出版它的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规模最大的集编辑、印刷和发行为一体的出版企业,他就是(    )
A . 京师同文馆 B . 商务印书馆 C . 新华书店 D . 三联书店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沿海企业大批内迁,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军阀割据混战 B . 国民党发动内战 C . 日本全面侵华 D . 国家的发展战略
“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他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
A . 维新思想开始在校园内传播 B . 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 . 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D . 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6年,英国人在上海修筑了吴凇铁路,这是中国境内的第一条客运铁路。这条铁路的修建事先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同意,运行不久,火车又轧死了人。清政府遂以28万两白银赎回铁路,随即拆毁,将铁轨抛入大海。

材料二: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义和团揭贴

材料三:要想富,先修路。

——当代一句流行语

  1. (1) 中国的第一条铁路的命运和义和团的揭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铁路的什么态度?
  2. (2) 说说铁路和轮船等交通工具传人中国以后,产生了哪些影响。
  3. (3) 材料三反映了人们的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然以数千年统一儒缓之中国,褒衣博带,长裾雅步,而施之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矣。

——康有为1898年9月递呈光绪

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图1 清代的长袍马褂

图2 中山装与西装

  1. (1) 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征?试举例说明这种特征在称呼上的具体体现。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的主张并说明其理由。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服饰变化有何趋势?从这种变化中,你能得出中华民族有何精神追求?
某人征婚广告称:“(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取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据所学知识可判断此则广告在中国最早有可能出现在(   )
A . 19世纪中期 B . 20世纪初期 C . 20世纪中期 D . 21世纪初期
1912年,《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大公报》也有描述:“东装西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这反映了当时(    )
A .   民主科学观念深入人心 B . 民众广泛接受西方服饰 C . 社会变革影响服饰变化 D . 传统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19世纪80年代,一位住在天津的高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是(    )
A . 拍电报 B . 写封书信 C . 上网 D . 打长途电话
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你认为他可能被称呼为(    )
A . 老爷 B . 大人 C . 先生 D . 陛下
某人征婚广告称:“(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取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据所学知识可判断此则广告在中国最早可能出现在(   ) 
A . 19世纪中期 B . 20世纪初期 C . 20世纪中期 D . 21世纪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