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的变化 知识点题库

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以下关于中国近代交通的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 . 19世纪中后期,西方发明的火车传入中国 B . 淞沪铁路是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 C . 滇越铁路开通后,从上海到昆明全程只需要短短的几天 D . 火车的出现改变了人类出行的方式,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下列社会生活现象中,最有可能出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是(  )       

A . 强令男子剪发辫 B . 新礼服代替翎顶补服 C . 欢庆新中国成立 D . 参加国家公祭日活动
《申报》报道民国时期一场婚礼:“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宜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 大众传媒的普及 B . 男女实现了平等 C . 西方思想的影响 D . 封建思想的根除
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 . 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 . 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1898年,慈禧太后坐了一次汽车之后,就下令不再坐汽车了,因为汽车的司机不跪且坐,而且居然坐在太后的前面.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 慈禧厉行节约 B . 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 C . 汽车售价昂贵 D . 中国不需要汽车
某班举行“中国社会生活变迁”讨论会,主持人出示了一组图片,请你判断其属于哪一时期(    )

图片_x0020_15         图片_x0020_16          图片_x0020_17  

轮船招商局        《定军山》剧照         剪辫子

A . 近代化探索时期 B .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C . 新中国成立初期 D . 改革开放新时期
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辛亥革命后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 人们坐在家里看报纸 B . 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 C . 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 D . 见面就叩头,口称“大人”、“老爷”
下面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

A . 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 . 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 . 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 . 主动破除国人陋俗
假如你生活在1916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的情形有(   )

①人们出行乘火车

②在街上有人穿着中山装

③报纸上刊登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

④中学课程里开设了地理和数学课程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列史料能反映这一结论的是(    )

①妃子文绣登报与皇帝溥仪离婚

②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家电话局

③看电影、拍照片成为生活时尚

④对地位高的人不再称老爷、大人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近代中国新式邮政、电信实业的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积极作用不包括(    )
A . 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交流 B . 促进了近代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C .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D . 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7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的情形有(    )

①人们出行乘火车    ②报纸上刊登北伐战争的消息

③有人在闽读《新青年》    ④青年学生热议巴黎和会的情况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中国人的思想也由此而获得了一次巨大的解放。”材料中的“一次巨大的解放”主要是指(    )
A .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 . 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D . 宣传了维新变法的思想
近代中国社会处于剧变之中,中国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海白渡桥通行工具变化表

年份

行人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11770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50823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材料二: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是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此新闻之作,固大有益于天下也。

——摘编自《申报》创刊词

材料三:

  1. (1) 从材料一的表格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交通工具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 (2)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申报》登载范围包括哪些方面?简述近代新闻出版事业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 (3) 材料三中图1中的著作编写的目的是什么?图2中的译著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两部著作(译著)诞生的共同背景是什么?   
  4. (4) 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指出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如果你生活在1917年的中国,可能看到的情形(   )

①陈独秀在阅读《新青年》杂志

②青年学生在热议巴黎和会的内容

③报纸刊登倡导婚姻自由的文章

④街上在传唱打土豪分田地的歌谣

A . ①③ B . ①② C . ③④ D . ②④
上海的报纸无不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这里的“革命”指的是(   )           
A . 洋务运动 B . 义和团运动 C . 戊戌变法 D . 辛亥革命
随着近代企业的创办,民族资本家、近代产业工人、近代知识分子群体随之产生。这表明近代企业的创办(   )           
A . 推动了新的社会阶层出现 B . 维护了封建统治 C . 拉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 D . 改变了社会性质
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           
A . 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发生了转变 B . 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 . 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 .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
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设你生活在20世纪初的中国,那么你不可能看到的情形是(    )
A . 拉载客人的人力车 B . 留学生搭乘轮船回国 C . 乘坐火车外出旅行 D . 电车在农村得到普及
以下对民国初年社会生活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
A . 辛亥革命后,仍然有人蓄辫 B . 新式婚礼取代传统婚礼成为主流 C . 公众场所已无传统长袍马褂的身影 D . 即使在偏远乡村,过年也不再向长辈磕头行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