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的变化 知识点题库

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人们能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     )

A . 广播电台    B . 因特网    C . 电视 D . 报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早期维新派代表郑观应曾说:“夫地方之有铁路,譬如人身血脉流通,手足灵捷……其未建铁路者,则如风痹之人,半体不遂,举动不灵,横逆之来,无可相助,亦惟任其侮辱而莫之御。”

           ——郑观应《盛世危言》

  1. (1) 材料反映了一种什么交通工具?最早出现在哪个国家?

  2. (2) 依据材料说明铁路给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和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此外,作者还指出其哪方面的重大作用。

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  )       

A . 《申报》 B . 《中外纪闻》 C . 《民报》 D . 《新青年》
李兴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他的生活中可能有(    )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 C . ③④ D . ①②④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中国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一事件之后(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新文化运动
现在电视剧中,经常出现与事实不符的“穿帮”镜头。下列情景属于“穿帮”的是(    )
A . 光绪皇帝下诏建立京师大学堂 B .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 C . 慈禧太后在拍摄照片 D . 1912年3月,南京街头一群年轻人拿着剪刀寻找留长辫的男人
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辛亥革命后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 人们坐在家里看报纸 B . 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 C . 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 D . 见面就叩头,口称“大人”、“老爷”
小明同学对“近代社会生活”这一课题很感兴趣,以下社会生活场景符合这一主题的有(    )

①阅读各类报刊     ②乘坐轮船外出旅行      ③学会了照相和观看电影      ④穿着西装的男子在吃西餐

A . ②③④ B . ①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近代风俗的变迁与社会政治革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列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是(    )
A .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 B . 剪发兴,辫子灭 C . “先生”兴,“大人”灭 D . 小脚一双三寸莲,作揖跪拜大人前
进入20世纪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导致这些变革的原因主要是(    )
A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B . 工业革命的洗礼 C . 科举制度的继续推行 D . 军阀割据和混战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然以数千年统一儒缓之中国,褒衣博带,长裾雅步,而施之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矣。

——康有为1898年9月递呈光绪

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图1 清代的长袍马褂

图2 中山装与西装

  1. (1) 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征?试举例说明这种特征在称呼上的具体体现。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的主张并说明其理由。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服饰变化有何趋势?从这种变化中,你能得出中华民族有何精神追求?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中国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一事件之后?(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新文化运动
1904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最新国文教科书》第一册,因内容新颖,深受欢迎;以后又陆续出版了整套初等、高等小学教科书,除国文外,还包括修身、算术、农业等。这些教科书的出版(    )
A .   说明了科举制度已经被废除 B . 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 C . 适应了近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D . 标志着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中国在急剧动荡的社会环境中,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下列图片反映了这一时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和社会风尚的变革。仔细观察图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一是哪一历史事件的成果?这一事件在社会上起了什么作用?
  2. (2) 图二反映的政治变革产生的作用是什么?
  3. (3) 图三反映的清末民初人们在社会习俗方面的哪些变化?
图5到图6的变化,当属于() 

 

图5结辫子图6剪辫子

A . 民族工业的发展 B . 社会习俗的改变 C . 文化教育的进步 D . 文学艺术的成就
近代社会政治革新与风俗的变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列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是 (        )           
A . 教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 B . 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C . 宣读婚誓,互换约指,携手同归 D . 小脚一双三寸莲,作揖跪拜大人前
1905年,适逢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寿辰,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忽然触发了拍摄中国人自己电影的灵感,他将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的若干片段拍摄成电影。这部电影是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   )           
A . 有声电影 B . 无声电影 C . 彩色电影 D . 数字电影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中“先生”的称呼取代了“老爷”“大人”等称谓,鞠躬、握手礼取代跪拜礼。这些变化体现出当时的(   ) 
A . 婚姻自主意识 B . 崇洋媚外倾向 C . 民族传统风情 D . 自由平等风尚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废除了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称呼,这说明(   )
A . 中国的社会习俗得到完全改善 B . 民国政府只注重形式上的东西 C . 民主平等思想得到传播 D . 传统习惯完全被打破
想象历史场景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假如你生活在1917年的中国,可能看到的场景有(   ) 

 ①人们乘火车出行        

 ②报纸上刊登着北伐战争的消息 

 ③有人阅读《新青年》    

 ④青年学生热议巴黎和会的情况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