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知识点题库

经济体制(政策)的创新与调整

材料一 1913——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农业生产情况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农业总产值(%)

100

67

112

粮食(万吨)

7.650

4.519

94.7

牛(万头)

6.060

5.250

102.5

猪(万头)

2.090

1.750

104.3

材料二  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建议同志们认真加以考虑和研究。

                                                                                                                                            ——摘自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 (1) 表格中1920年的生产情况与1913年相比有什么变化?1925年的生产情况与1920年相比,发生变化的主要政策因素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个“大政策”所蕴含的经济思想.结合所学,指出我国在“大政策”的指引下开展了哪些具体的实践?
  3. (3) 两则材料中的信息对今后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何启示?

某陈列馆举办“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图片展。现有以下四幅图片,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

A . ①②④③ B . ②③①④ C . ④②③① D . ③①②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深化对中国近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党史的认识,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决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要以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习.平总书记系列讲话   

  1. (1) 根据上述材料列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由哪些?   
  2. (2) 材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请问这些成就又有哪些?   
  3. (3) 材料中“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请问是在哪次会议中明确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的?   
  4. (4) 材料中习总书记讲的“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是指什么?   
  5. (5) 自建国以来取得了一系列的辉煌成就,这对于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胜利的走向未来有哪些深刻的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与土地政策的调整相联系,某校八年级学生对不同时期的政策进行了材料搜集和探究学习。请你一起加入吧!

【第一阶段:土地梦想的实现】

材料一

【第二阶段:由分到合的过程】

材料二 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的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这就影响生产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人教版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三阶段:探索中的失误】

材料三  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1958年8月初,……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经营,分配方面实行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由公社统一发放,生产好坏分配也一样。

【第四阶段:新时期农民的创举】

材料五  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村民在村西一间茅屋里秘密开会,决定实行“大包干”。包干到户的第一年,从未向国家贡献过一粒粮食的生产队第一次向国家贡献粮食4万斤,油料2万斤。小岗村的奇迹,使人们看到了农村改革的希望。   

  1. (1) 材料一反映的建国初期我国农村的社会变革,使我国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2. (2) 为了解决材料二中出现的问题,国家对农业政策进行的怎样的调整?   
  3. (3) 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在当时农村出现了哪两大运动?这两大运动对中国经济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4. (4) 据材料五,指出“农村改革的希望”具体措施是什么?   
  5. (5) 通过上述分析对比,你认为政府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下图反映1949—1963年我国粮食产量变化情况,其中的论断正确的有(    )

A . 1949-1953年间,粮食产量的上升是因为新中国建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B . 1958-1961年间,粮食产量的下降完全是因为自然灾害的原因 C . 1956-1957年间,粮食产量的上升是因为我国完成了三大改造 D . 1963年后我国就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
农村歌谣是农民心声的自然流露,也是农村社会变革的一面镜子。下列歌谣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①联产搞承包,队长不用再吹号;全家老少一起干,不到黑天不吃饭。

②互助合作有依靠,人手多来主意多。合作社是大石桥,不会动来不会摇。

③社员干活听敲钟,一天干活真稀松。队长哨子吹半天,社员还不到地边。

④今天不是过去天,贫下中农翻了身,分得土地扎了根,犁地刨田更有劲。

A . ②①③④ B . ④②①③ C . ④②③① D . ②③④①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走上了伟大复兴的新道路。以下纪年邮票所反映的新中国辉煌成就,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17

A . ②④①③ B . ①④②③ C . ③②①④ D . ④①③②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1. (1) 例举我国近代(辛亥革命——— 新中国成立)与农业发展相关的政策及影响?
  2. (2)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来,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两次重大转变。写出两次重大转变并分别说明影响?
  3. (3) 根据材料你认为如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不得抄原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这是21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1份中央一号文件。人们预测,在2015年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对于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也会有更为详细地阐述。

  1. (1) 图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哪一历史事件?图中农民做法的重要文献依据是什么?该历史事件有什么重要意义?
  2. (2) 图二反映了我国对哪一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哪一年基本完成?
  3. (3) 图三显示,1980—1996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明显增加,这主要取决于中央在农村实行的哪一项措施?该措施最早的来源在哪一省份?
  4. (4) 上述一系列土地制度的改革,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共同作用?
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A . 土地的使用权 B . 土地的用途 C . 土地的所有权 D . 土地的规模
下列关于农村改革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在农村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前提是将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 B . 农村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形式是家庭联产责任制 C . 农村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D . 农村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是党和政府推动农村改革的重要成果
习.平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春雷,变成中国改革的标志。”其中“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指(    )
A . 土地改革运动 B .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C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 经济特区的建立
1979年至1988年,徐州粮食产量年均增长6.0%,累计生产3391.15万吨,相当于前30年粮食产量的总和。昔日贫穷落后、缺粮少吃的徐州农村变成苏北粮仓。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 . 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C . 农民土地所有权的获得 D . 南方谈话的正式发表
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并非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期望、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这种观点的是(  )
A . 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B . 生产承包责任制萌发 C . “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D . 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
改革开放时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农村土地所有制。 
20世纪80年代初,安徽省凤阳县农业生产实现了三年三大步:1980年粮食产量为5.02亿公斤,第二年为6.70亿公斤,第三年达到7.15亿公斤。其主要原因在于( )
A .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 B .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入开展 C .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形成 D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材料一: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一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二是改革两千多年来的政治制度使国家民主化…。

材料二:宣传画是反映时代特征的一种形式,请欣赏下列宣传画,回答问题。

  1. (1) 概括材料一“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指出完成“首要任务”的标志性事件。
  2. (2) 材料二的宣传画反映同一个主题,请概括。但各项措施效果不同,请归类并评析这些措施的作用。
  3. (3) 材料表明我们实现了孙中山先生的哪些梦想?为实现国富民强,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我国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被外国新闻媒体称为“东方魔稻”,写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的姓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时代》周刊是西方观察认识研究中国的一把标尺。有观察者说,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0多年里,《时代》始终以一种偏见式悲观视角来遥望东方。1978年以后,《时代》开始以一种新的姿态和笔触来审视中国。当然,起初的审视充满着质疑和忧虑,但现在这种情绪被一种肯定代替。

材料二:2017世界各国GDP总量排名

排名

国家

GDP总量(亿美元)

1

美国

195558.74

2

中国

131735. 85

3

日本

43421.6

4

德国

35954.06

材料三:在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宣读的获得改革先锋称号人员名单中有“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

  1. (1) 运用史实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0多年里《时代》周刊为什么始终以一种偏见式悲观视角来遥望东方。
  2. (2) 结合材料分析1978年后,《时代》周刊以新的姿态和笔触来审视中国的理由。
  3. (3) 请你用史实分析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入选该名单的理由。
  4. (4)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
如图是某县粮食产量变化表。粮食产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单位:亿公斤)

A . 实施对外开放战略 B . 农村合作化运动进入高潮 C .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初,党和政府对农业生产关系进行了四次调整。请结合四幅图片回答问题:

  1. (1) 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给四幅图片排序。
  2. (2) 请按照图①②③④顺序写出四幅图片所对应的历史事件
  3. (3) 请分别写出图片中对应历史事件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