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贡献 知识点题库

1683年中秋节,康熙帝欣然赋诗:“岛屿全军入,沧溟一战收”。此后清朝中央政府在该地采取的主要措施是______。

A . 设置台湾府 B . 实行改土归流 C . 设立宣政院 D . 设立驻藏大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服饰上,明初对于服装的色彩和用料限定甚严……但至晚明,小康人家“非绣衣不服”,大户婢女“非大红裹衣不华”(《阅世篇》卷八)。……明初严禁庶民厅房逾三间,但到明后期,则“江南富翁……五间七间,九架十架,犹为常耳……”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反映了明朝初期到后期平常百姓的社会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革新与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什么?这一表现与材料一,二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3. (3) 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是怎样“克服专制王权”的?

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勃兴 B .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 . 宋元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 . 明清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读图3,对相关朝代的内容描述正确的是

  

A . a、c两朝都是从分裂走向统一,为中国大一统奠定基础 B . b、d两朝都有开创性的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C . b朝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关系融洽 D . c朝宋太祖采取“杯酒释兵权”措施,增强了北宋军力
儒家学说,由孔子创立,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也曾历经挫折、饱受争议。

【发展】

发展阶段

形成创立时期

挫折

一统

发展

变异

朝代

东周

西汉

东汉

……

春秋

战国
















【争论】当时的有识之士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等著《新编近代史教程》

【继承】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对世界多元思想、意识形态的冲突,儒家学说再次引起人们的重视。子曰: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这一思想,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的多元世界具有重要价值。

  1. (1) 表中序号①代表的是哪个朝代?这一时期儒家学说因何遭遇挫折?
  2. (2) 南宋时期的朱熹(1130年---1200年),为儒学的发展贡献良多,被称为“集儒学之大成者”。请写出朱熹出生的世纪与年代。
  3. (3) 据材料可以判断,李大钊的这一文章应该发表于哪一运动期间?他在文章中的观点并不是主观臆断,而是有历史依据的。请你试举一例史实证明李大钊的观点。
  4. (4) 请从时代主题的角度,说明儒家的这一思想对当今和谐多元世界的价值所在。
下列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这一主题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唐朝商业繁荣,出现了市、坊分开的局面 B . 宋朝时期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C . 明朝从南美洲引进粮食作物——玉米和甘薯 D . 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杜绝一切对外贸易
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探究一】政治篇: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探究二】经济篇:货币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商品经济繁荣的体现。

【探究三】思想篇:中国孔子学院是中国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从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创办至今,已走过10年历程,先后在全球123个国家设立了465所孔子学院,向世界各地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

【探究四】统一篇: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在中国古代史上曾有过一些分裂、混乱的时期,但总会走向统一。这些统一的王朝总会采取一些措施巩固国家统一,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融合,使中华文明得以绵延不断。

  1. (1) 上述材料中的“这种制度”是什么?概括该制度的特点。
  2. (2) 上图样式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哪个朝代?统一全国货币有什么作用?
  3. (3) 请你说明我国在海外开办的汉语学院以孔子的名字命名的理由。
  4. (4) 中国历史上分裂后,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大统一王朝是什么?它采取什么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我们浙江当时属于哪一行政区?
杰出人物对历史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下列杰出人物的贡献共同体现在(   )

①维护国家主权      ②增进民族团结      ③抗击外来侵略     ④推翻殖民统治

A . ②④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①③
嘉善有条中山路,它始建于清朝嘉庆元午(1796午)。是嘉善历史上商业最繁荣、建造年代最久远的一条道路。中山路最有可能见证(   )
A . 嘉善某中学部分学生游行声援五四运动 B . 八路军与日军住嘉善城区展开激烈战斗 C . 城区到处张贴了郑成功后代归顺清朝的喜讯布告 D . 路边百货股份制商店于建国十周年之际隆重开业
2018年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下列关于宁夏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回族形成于元朝

②我国在宁夏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治区政府具有高度的自治权

③宁夏在地势上属于第二阶梯,宁夏平原有“塞上江南”的美称

④宁夏简称宁,毗邻内蒙古、甘、秦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整理出以下史实:元朝设置宣政院、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如果要给他们的研究确定一个主题,应该是(     )
A . 对外的联系与交往 B . 文化的繁荣与昌盛     C . 机构的设置与变化 D . 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明代的某部药物学著作中记载的:谓凡疫气流传,可于房内用苍术、艾叶、白芷、丁香、硫磺等药焚烧以进行空气消毒辟秽。这对抗击当下的新冠病毒有一定借鉴意义。该书是(   )
A . B . C . D .
某校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整理出以下史实:元朝建立行省制度、明朝修建长城、清朝在西藏设立噶厦。据此推测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 . 巩固完善土司制度 B . 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C . 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D . 抵御外敌的侵略
“历史的今天”遇见了“周年纪念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宁波建城1200年始建于公元821年,在三江口交汇处,宁波以明州港为起点,一步步走上了对外开放之路,得誉“天下港城”。

⑴列举2个史实说明宁波是如何得誉“天下港城”的美名的。

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145周年

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

⑵回忆这两个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辛丑条约》签订120周年

辛亥革命爆发110周年

⑶试分析这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九一八事变90周年

珍珠港事件80周年

⑷这两个事件的始作俑者是哪个国家?其中,九一八事变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它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外国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它是指(      )
A . 《农政全书》 B . 《齐民要术》 C . 《本草纲目》 D . 《天工开物》
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泛指人口)日繁,人物殷富”。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 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B . 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C . 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D . 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古代部分朝代制度示意图

材料二: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函

“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清高宗圣训》

“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粵省之澳门矣。”——《粤海关志》

材料三: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 (1) 材料一中两幅示意图分别是哪一朝代的政治制度?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
  2. (2) 针对材料二现象,当时统治者主张推行怎样的政策?概括清政府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3. (3) 材料三中的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哪一朝代?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理解。
  4. (4) 上述材料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
“在清朝,由于改为按地收税,家里的土地是固定的,所以税收也是固定的,这个时候如果家里人口多了,也就是劳动力多了,这么就能够最大的保障田地增产,所以底层百姓的生殖欲望被激发出来,……到了清朝末年达到惊人的4.5亿人口。”这段材料认为清朝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 . 高产粮食作物的广泛种植 B . 清朝时期生产技术的提高 C . 清朝时期政局的和平安定 D . 清朝土地税收政策的影响
和谐•交融•国家治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秦时期思想家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和谐思想。

①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②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仁者,爱人”。

材料二:张骞通西域后,河西走廊因其地理位置而成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使者、商人、商业驼队绵延不绝。人们的语言文字、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魏晋时期,统治者在继承两汉移民屯田之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兴修水利。当时,中原社会动荡不安,而河西地区则远离战乱,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吸引中原地区的世家大族西迁。河西走廊出土的魏晋墓中的壁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见下图)。

——摘编自方亚楠、龚家楠《从河西魏晋墓葬壁画看文化的共生与融合》

材料三: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多对边疆地区“因俗而治”,元朝的治边方法……;清朝前期统治者更是将“修其教而不易其俗,齐其政而不易其宜”作为治理边疆方略。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在台湾设置台湾府。

——摘编自陈跃《“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

  1. (1) 阅读材料一,列举汉唐时期统治者采纳上述思想后出现的盛世局面,据此说明了什么?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魏晋时期河西走廊的经济状况并分析成因。
  3. (3) 依据材料三“因俗而治”,把省略号部分的内容补充完整。
1686年,康熙命前方将领晓谕俄军:“尔罗刹外国人,贪利弃命,扰我边疆,今大兵复至,当速降,如不降则尽诛之。”这次军事行动的最后结果是(    )
A . 设置台湾府 B . 册封“达赖喇嘛” C . 统一黄河流域 D . 签订《尼布楚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