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风格类题目 知识点题库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这首词写于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后的第一个中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古今词话》云:“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

  1. (1) 下列对本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以梦喻世事,不仅包含了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还概括了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怀疑、厌倦。 B . “新凉”,不仅指自然节候的变化,同时也是指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这句话把自然与人生结合起来,寄意深刻,韵味悠远。 C .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作者撷取萧瑟秋风、纷飞落叶这两个典型的秋色秋景,慨叹被贬后的无聊,以哀惋的笔调道出人生百无聊赖之情。 D .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点出了作词的时间与主旨。“中秋”以想象中的乐景写哀情,使哀情稍为缓解;“北望”点出了作词的主旨──忧国之心,身世之感。 E . 本首词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以景寓情,情景交融。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2. (2) 本首词与《赤壁赋》为苏轼同一时期作品,《赤壁赋》中作者的内心已趋于平淡、释然,本词的思想感情是否与其相同,试结合“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漫兴

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①。李蔡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击陈根,笕竹④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⑤,舍我其谁也?

【注】①据《史记·李将军列传》,广与匈奴战,敌众我寡,重伤被俘……广佯死,突然跃起夺得胡儿骏马,南驰以整残部。②李蔡:李广之堂弟。③芸:同“耘”。④笕竹:剖开竹子。⑤力田:汉代设“力田”(努力耕作),选拔人才的科目。

  1. (1) 下列对这首词下阕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 下阕一二句与其它句有所不同,一改散句之状,讲究对仗,工整清新,重在写实。 B . “芸草去陈根”表面上是说自己根除园中杂草,实则表达对金军要斩草除根的态度。 C . “笕竹添新瓦”句写了自己对乡间屋舍的修缮,给人以在此营生,长期居住之感。 D . “朝家”指朝廷,此二句意指朝廷有朝一日选拔任用“力田”,一定会非他莫属! E . 下阅整体表达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也表现了必得朝廷重用的豪迈之态。
  2. (2) 请从表现手法、思想感情两个方面对本词上阕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风(其二)

杜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 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B . 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C . 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D . 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E . 秋风起而动归思,对着眼前的风中衰景,诗人期待有朝一日回归故里,安慰家中倚树盼归白发苍苍的老人。
  2. (2) 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五、六句表面是平淡之语,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句“但使愿无违”,使“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 B . 这首诗用语平淡自然,朴素、自然、平淡的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到了和谐的统一。 C . “种豆南山下”是幽美之句,“带月荷锄归”是平淡之语;前句虚写,后句实写。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D . 本诗的主题是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坚决与统治者斗争到底的决心。 E . 本诗富于情趣。“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这是一幅美妙的月夜归耕图,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2. (2)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边庭落日

骆宾王

紫塞流沙北,黄图灞水东。一朝辞俎豆 , 万里逐沙蓬。

候月恒持满,寻源屡凿空。野昏边气合,烽迥戍烟通。

膂力风尘倦,疆场岁月穷。河流控积石 , 山路远崆峒。

壮志凌苍兕,精诚贯长虹。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

【注】①黄图,帝都。②俎豆,古代祭祀、宴客用的器具。诗人曾任太常寺奉礼郎。③候月,《史记·匈奴列传》:“举事而候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④积石,山名。指小积石,在今甘肃临夏西北,即古唐述山。⑤长虹,《史记·邹阳传》:“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1. (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紫塞流沙”与“黄图灞水”相提并论,从时空落笔,意味深长。 B . “候月”“寻源”“边气”“烽烟”展现了紧张丰富的边庭生活。 C . “精诚贯长虹”既是诗人即景抒怀,又照应试题“边庭落日”。 D . 全诗一韵到底,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洋溢着边塞征战的豪情。
  2. (2) 全诗充分体现了边塞诗豪迈昂扬的格调,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题杨颖士西亭

白居易

静得亭上境,远谐尘外踪。

凭轩东南望,鸟灭山重重。

竹露冷烦襟,杉风清病容。

旷然宜真趣,道与心相逢。

即此可遗世,何必蓬壶峰。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中的“静”“远”二字从环境和地理位置两方面突出了西亭的特点。 B . 诗人登临西亭,远望重峦叠嶂,感受竹露、杉风,认为找到了人生的真趣。 C . 诗人认为西亭堪比蓬莱山,适合隐居,劝杨颖士不要舍弃西亭前往蓬莱山。 D . 这首古体诗以通俗明畅的语言写景、抒情,写景不事渲染,抒情有曲有直。
  2. (2) 这首诗第五,六句有何妙处?请从用字和抒情这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发太城留别田父

范成大

秋苗五月未入土,行人欲行心更苦。

路逢田翁有好语,竞说宿来三尺雨。

行人虽去亦伸眉,翁皆好住莫相思。

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

【注】①诗人题注:西蜀夏旱,未行前数日连得雨,父老云:“今岁又熟矣!”太城:成都。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题目交代了写诗的时间和目的。“留别”是诗人写诗赠给离别的人以作纪念。 B . 第一联写诗人将要远行,与田父离别有难舍之情,突出为离别而感到愁苦。 C . 第四句中的“竞”字,写出田翁们争着告诉诗人昨晚下了一场大雨的喜悦。 D . 全诗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农事和农民生活的深切关心之情。
  2. (2) 请赏析最后一联“流渠汤汤声满野,今年醉饱鸡豚社”的精妙之处。
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诉衷情

(宋)仲殊

清波门外拥轻衣,杨花相送飞。西湖又还春 , 水树乱莺啼。

闲院宇,小帘帏。初归。钟声已过,篆香才点,月到门时。

【注】①仲殊,俗姓张,名挥,仲殊为其法号。尝应进士试不中,弃家为僧,曾住苏州承天寺、杭州宝月寺。②篆香:又称百刻香,寺院常用其作为计时器来使用。

  1. (1) 下列关于本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阕1—2句描写春风吹衣,杨花飞舞的美好景象。 B . 上阕3—4句写水波荡漾、绿树掩映、黄莺齐鸣的喧闹景象。 C . 下阕1—2句描写晚上刚回寺院看到的清幽寂静的院落屋子。 D . 下阕第3句描写月亮朗照的背景下作者撞钟、焚香的情景。
  2. (2) 对本作品的评价恰当的一项是(    )
    A . 清婉自然 B . 深沉含蓄 C . 凄清落寞 D . 空灵深沉
  3. (3) 本词中出现了两次表示时间的词“晚”(春晚/晚初归),请结合具体语境作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咏怀(其十四)

(魏)阮籍

开秋肇凉气,蟋蟀鸣床帷。

感物怀殷忧,悄悄令心悲。

多言焉所告,繁辞将诉谁。

微风吹罗袂,明月耀清晖。

晨鸡鸣高树,命驾起旋归。

【注】①肇:初始。

  1. (1) 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内容来看,本诗是一首送别诗。 B . 从形式来看,本诗是一首格律诗。 C . “蟋蟀鸣床帏”采用起兴手法触发情感抒发。 D . “晨鸡鸣高树”采用虚实结合手法描写环境。
  2. (2) 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A . 高亢豪放 B . 蕴藉深沉 C . 清新雅丽 D . 平实质朴
  3. (3) 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李白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

[注释]①王历阳:指历阳姓王的县丞。当时李白在历阳访问。②语出陶渊明诗“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陶渊明曾用头巾滤酒,滤后又戴上。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县丞设宴招待李白,正值大雪纷飞之时,大地一片雪白,风色寒厉。 B . 王县丞不喝酒,简直要笑死陶渊明:李白对王县丞的讥笑很是风趣。 C . 颈联意在说陶渊明如果不喝酒,那也是浪抚了一张素琴,虚栽了五株翠柳。 D . 尾联两句既是通过用典来嘲笑王县丞,也是以激将的方法劝他痛快饮酒。
  2. (2) 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有着李白极为鲜明的个性特色,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陈克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陈克:北宋末南宋初词人,②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③盐:切碎的腌菜。“送老盐“这里代指养老之处。

  1. (1)     词以“孤影小窗灯”作结,运用了的手法、并有的特点,使得语言凝练而意蕴深远。
  2. (2) 简析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①(其二)

杜甫

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云。

人间长见画,老去恨空闻。

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

此生随万物,何路出尘氛。

【注释】①杜甫友人李固的弟弟擅画山水,曾任司马官职,故杜甫称其为“司马弟”。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用浪漫笔法写出令人神往的美景:海上仙山,山水相连,天台云烟,半隐半现。 B . 颔联写到画卷很美,但诗人认为自己年岁已老,不能亲身目睹实景,很是遗憾。 C . 前四句分用“浑”“总”“长”“恨”四个修饰性词语,传达出观画的微妙感受。 D . 诗作采用虚实相间的笔法,以画中之景,引诗人之情,意境开阔,文笔回荡,令人浮想联翩。
  2. (2) 请分析颈联使用的表现手法,并说明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和徐都曹出新亭渚诗①

南北朝谢朓,

宛洛②佳遨游,春色满皇州③。

结轸④青郊路,回瞰苍江流。

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

桃李成蹊径,桑榆荫道周。

东都已俶载⑤,言归望绿畴。

【注释】①昧旦:即黎明、拂晓。新渚:即新亭,东吴时建,在都城建康的郊外②宛洛:南阳和洛阳,这里指建康。③皇州:帝都,指建康。④结轸:停车。⑤俶载:指农事伊始

  1. (1) 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 )
    A . 《乐府诗选》 B . 《古诗菁华》 C . 《诗余选集》 D . 《律诗集粹》
  2. (2) 下列关于本作品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叙述与写景结合 B . 寓情于景物之中 C . 用典而不失自然 D . 铺陈和比喻兼用
  3. (3) 你认为本作品哪一组联句写景写得最好?请赏析其妙处所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李六景俭自河东令授唐邓行军司马,以诗贺之

白居易

谁能淮上静风波,闻道河东应此科。

不独文词供奏记,定将谈笑解兵戈。

泥埋剑戟终难久,水借蛟龙可在多?

四十着绯军司马,男儿官职未磋砣。

【注】①着绯:穿红色的官服,唐制: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开门见山,交代写作缘起。“谁能”二字看似发问,实为肯定其卓越的才能。 B . 颔联正面描写,赞美了李景俭具备“文可治世、武可定邦”的才华,充满敬佩之情。 C . 尾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虽居低位、被贬江州,但仍思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D . 诗歌整体语言风格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真挚地表达了对友人升迁的欣喜之情。
  2. (2) 诗歌颈联不仅手法精妙,而且意蕴深刻,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香子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飚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词人运用通俗、生动、朴素、清新的语言写景状物,绚丽多彩、充满生机的村野春光得到充分展现,表现了词人意兴豪迈、旷达洒脱的情怀 B . 全词围绕词人游春足迹这个线索次第展开,上下阕组成两副相对独立的活动图画,相互辉映而又和谐统一。 C . “小园”五句,集中笔墨特写春之一隅。色彩鲜明,香气氤氲,生机盎然,达到了以点带面的艺术效果。 D . 下阕“远远围墙”四句,视野由近放远。周墙,茅堂,青旗,流水,小桥,风光如画,而又富含诗蕴,引人遐想。
  2. (2) 这首词写景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例并赏析。
下列是关于诗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诗词的意象内涵丰富,如:“月亮”常代表思念,“鸿雁”可抒发乡愁,“梅花”有高洁之意,而“芳草”常用来比喻顽强的生命力,如唐朝崔颢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B . 《沁园春.长沙》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它不仅让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作者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勇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C . 《红烛》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D . 在《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峨日朵之雪和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桂江

曹松

未识佳人寻桂水,水云先解傍壶觞。

笋林次第添斑竹,雏鸟参差护锦囊。

乳洞此时连越井 , 石楼何日到仙乡。

如飞似堕皆青壁,画手不强元化强。

【注释】①桂江;即广西漓江。②越井∶指广州越秀山的古井。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写出漓江的美丽以及诗人为水云景象所陶醉的愉悦。 B . 颈联写乳洞的幽深和山峰的高峻,想象新奇,手法多样,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C . "如飞似堕"一句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漓江山峦陡峭山石耸峙的特点。 D . 全诗语言生动活泼,变化多姿,描绘了漓江的奇美迷人,表达了由衷的赞叹。
  2. (2) 本诗颔联用比喻的手法写漓江的山石乳洞之美,对其中的"锦囊"一词,后人有不同解释∶一说是比喻钟乳石洞,一说是南方吐绶鸡(即火鸡)的别名。你同意哪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欧阳修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注]①维扬,即扬州。②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在扬州城西北五里的大明寺西侧蜀冈中峰上,修建了一座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上据蜀冈,下临江南数百里。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欧阳修为他的朋友刘原甫(名敞)饯行,在告别宴会上,作了这首《朝中措》。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平山阑槛倚晴空”一句写得气势磅礴,使人感到平山堂凌空矗立。“山色有无中”借用王维诗句,写登平山堂远望江南,可欣赏到美妙的远近山色,自然贴切。 B . 杨柳本寄寓离愁别恨,“手种”“别来”二词,看似寻常,实则深化了感情的表达,凄婉感伤,深情萦怀。 C . “挥毫万字,一饮千钟”两句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气度豪迈、才华横溢的“文章太守”的形象。 D . 上片追忆昔日生活,从平山堂写到堂前垂柳;下片勉人劝己,从被送者写到送者,一气呵成,抒写人生感慨。
  2. (2) 本词一改作者深情婉曲的词风,开豪放之词的先路,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其一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其二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首颈联中的“难久”与“易讹”表达了人民对朝廷打胜仗、收付失地的真诚企盼。 B . 第一首的颔联采用了对仗和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C . 两首诗中的“旧京女”与“老身”,交代了诗歌叙述者的身份。 D . 刘克庄是辛派著名词人,作品多表达忧国忧民之思,这两首诗以慷慨激昂的笔调写出了对时局的忧虑。
  2. (2) 这两首诗在叙事抒情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①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释】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句两个“穷”字含义不同。前者指“生活贫穷”;而后者则作“穷尽”讲。 B . 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了弟侄静心好学尚礼。 C . 尾联是对侄子的慰勉之辞,作者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赞美并鼓励了弟侄。 D . 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 (2)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