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知识点题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孟庆国发布的《2016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报告》和《2016年中国互联网+政务服务调查评估报告》中指出,67%的地市政府网站存在财政、人事、统计等信息公开不及时、内容不全面的现象;72%的地方政府网站在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方面,以动态新闻、政府文件为主;过半数的部委网站未以政策制定者的身份开展解读,而是以转载新闻媒体相关报导为主,且解读回应形式单一;超过90%的网站存在征集意见不反馈或反馈不及时的现象等。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面,报告认为,主要亮点有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步入正轨、行政权力办事资源整合度较高、应用互联网提升政务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服务渠道呈现多元化、移动化的趋势等。报告也指出了平台建设的一些突出问题,如平台渠道有待整合、服务功能有待优化、内容质量有待提升等。

(节选自2016年12月29日人民网)

材料二: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按照《意见》,到2017年底前,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将建成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全面公开政务服务事项,政务服务标准化、网络水平显著提升。2020年底前,将建成覆盖全国的整体联动、部门协同、省级统筹、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大幅提升政务服务智慧化水平,让政务服务更聪明,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率。

(节选自2017年1月17日搜狐网)

材料三:

    互联网+政务主要是借助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推动政府搭建智慧城市平台,让百姓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服务。

    互联网+政务与以往提出的搭建政府网站、政府平台完全不同。有一些政府网站,信息更新滞后,而且各个职能部门间的数据互不来往,单打独斗。“证明你妈是你妈的闹剧”其实就是信息不透明、不共享的结果。“互联网+”的落地,不仅要把所有信息打通,而且让政府随时随地为个人提供政务服务成为可能,这将彻底改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节奏。

    互联网+政务创新是政府管理创新的先导。互联网+政务,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府管理事务原封不动地搬到互联网上,而是在流程优化的基础上,用全新的方法和程序去完成原有的业务功能。

    互联网+政务的实现还将不断改变政府的组织结构,最终将建构出适合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

(节选自2015年6月30日新华网)

材料四:

    国务院日前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互联网十政务服务”,要求各地加快清理不适应“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各种规定,凡能实现网上办理的事项,不得要求群众必须到现场办理;能通过网络共享的材料,不得要求群众重复提交;能通过网络核验的信息,不得要求其他单位重复提供。

    “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彰显了国务院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政府效率和透明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决心。“三个不得”则给各地政府划定了利企便民的底线:加快信息跑路、减少群众跑腿没有回头路。而加快推进网上政务服务职能部门必须舍得“割肉”。

    与此同时,个别地方也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一些部门虽然将办事大厅搬到了“网上”,群众却只能浏览办事流程,无法进行网上审批申报;有的虽然开放了网上受理渠道,但核心审批仍要群众跑腿;有的政府部门固守各自数据信息,导致部门信息无法互通互联,信息跑路遭遇“梗阻”。

(节选自2016年9月20日新华网)

  1.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材料一发布的两个评估报告中,第一个是对“政府网站绩效”的评估,第二个是对“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评估,二者的问题包括服务功能有待优化、内容质量有待提升等。 B . 材料二介绍了《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前景规划,明确了2017年底前及2020年底前所要达到的目标。 C . 材料三解释了互联网+政务的目的是让百姓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服务以及互联网+政务对政府工作部门的作用等。 D . 材料四介绍了国务院对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具体要求,“三个不得”具体、实用,明确了对政务服务职能部门工作的具体要求。
  2. (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材料一列举了“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方面的优缺点,优点方面如政府在线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行政权力办事资源不断整合、服务渠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等。 B . 材料一列举了一些“政府网站”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式,如网站信息公开不及时,重点领域的信息解读不到位且回应形式单一等。 C . 材料二和材料一的偏重点不同,材料二是意见,材料一是评估,换句话说就是材料一是根据材料二的预定准则去衡量材料二涉及的内容已有或将有的效果。 D . 材料三中“证明你妈是你妈的闹剧”说明文本作者对这类要求必须证明但没有必要证明的反感和嘲弄,以此证明“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重要性。 E . 材料四在讨论问题时很注重使用形象化的语言,如“信息跑路遭遇‘梗阻’”中的“梗阻”,形象地表述了政务信息不畅通的状态,更易于读者理解。
  3. (3) 我国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哪些具体的好处?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奇女子——林徽因

柳已青

    ①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②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的确,林徽因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中国女性的偶像。

    ③林徽因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起。《林徽因》一书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

    ④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⑤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爱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说没有林徽因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⑥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1.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 B . 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这些称谓使林徽因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C . 作者将林徽因和张爱玲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贬低张爱玲,突出林徽因的伟大。 D . 作者着力表现林徽因作为一个女性的人间柔情和高尚的人生境界。 E . 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高尚的人生境界。 F . 本文结构得体,语言流畅,文辞优美,读来让人感动不已,深受启迪。
  2. (2)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林徽因的传奇色彩?
  3. (3) 文中说:“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花”指什么?“树”又指什么?结合文章中林徽因的经历,谈谈她的具体表现。
  4. (4) 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无人驾驶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从美国谷歌、英国 Venturer联盟和阿联酋的“EZ10”等,到中国的百度,无人驾驶都已经进入到路试阶段。虽然无人驾驶汽车也属于移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一种,但是在市场应用上,与普通机器人及通用人工智能相比,无人驾驶汽车将在更短时间内得以普及。

    无人驾驶汽车的各单元性能已满足当下的物流市场需求,其精度的提升主要依赖于导航技术的提升。配合互联网、物联网及持续提升的信息化平台技术的智能导航系统将会进一步提高无人驾驶汽车的市场应用能力。当然人工智能发展虽然神速,但无人驾驶汽车依然处于技术储备期,其性能全面提升尚需时日。当路试完成后,为了进一步实现物流业降本增效,提升物流行业的全球竞争力,政府一纸行文全面鼓励无人驾驶或将成为大概率事件。

    无人驾驶汽车极大地提升运输速度和运输效率,将会给物流业和物流企业带来较大冲击,智能装备替代有人司机,货运车辆变成了自动化运输网络中的智能装备。无人驾驶汽车带来的物流的网络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将改善超限超载的低价运营状态,由此成为物流企业竞争的核心手段。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2018年5月29日)

    材料二:

    图片_x0020_100001

    (摘编自《2018—2024年中国互联网+无人驾驶行业市场监测分析报告》)

    材料三:

    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表示,无人驾驶落地除了技术,还需考虑到车辆、人员的保险和理赔等问题,在未来交通解决方案中,Hyperloop Kitty Hawk的飞车都给我们提供了无限想象。创新工场目前已经投资了4家无人驾驶公司。无人驾驶是以高效、便捷和可靠为具体目标的驾驶行为,需要人、车、路高度协同。广州公交集团董事长谢振东表示,无人驾驶整个生态是由各种产业链交织在一起形成的,目前无人驾驶的产业链尚未建立起来,未来需要从技术等各个方面做更多工作。在广州联通总经理廖江看来,无人驾驶要求车路协同,特别需要可靠的网络,5G技术和5G网络非常契合车路协同的要求。他说:“5G网络建设对自动驾驶发展很重要,然而5G本身建设有难度,它要求建更密集的基站,对运营商有很大的挑战。”广汽研究院郭继舜透露,广汽即将量产第一辆L3智能驾驶汽车,“但到现在为止,我们的主芯片由国外的一个供应商提供,有延期的风险。我们非常需要中国能先研发出合格的人工智能芯片,拥有足够的算力和功能安全。”

    (摘编自《科技日报》2018年11月28日)

    材料四:

    人类经过驾校训练,相对容易就可以掌握驾驶技能,但是用机器并非如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说,对计算机而言实现逻辑推理等人类高级智慧只需要相对很少的计算能力,而实现感知、运动等智慧行为却需要巨大的计算能力。“人类思维是在记忆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預测模式分类以及学习的。每个人的大脑中都有预测的模型,对于驾驶行为而言,预测能力非常重要。”郑南宁表示,针对这些难题所开展的尝试,需要整合在基于认知计算引擎的自主驾驶系统中,这是无人驾驶研究领域值得研究的方向。

    郑南宁表示,未来需要从脑认知和神经科学研究中得到启发,发展一种新的学习机器。“将神经科学和脑认知作为新的机器学习算法的灵感来源,使用这些知识来帮助我们思考在人工智能系统中如何实现同样的功能,是未来人工智能发展方向之一。”郑南宁说,“我们需要更多时间来发现受脑认知和神经科学启发的人工智能突破点在哪里。”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12月07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路试完成后,为了进一步实现物流业降本增效,提升物流行业的全球竞争力,政府极有可能出台政策全面鼓励无人驾驶。 B . 据材料二可知,预测无人驾驶市场的规模与增长率都呈逐年上升态势,可见无人驾驶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C . 人工智能发展神速,在市场应用上,移动机器人将在最短的时间内得以普及。 D . 无人驾驶汽车的市场应用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智能导航系统的完善,5G技术和5G网络将可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中国能先行自主研发出合格的人工智能芯片,那么无人驾驶汽车的量产将能如期完成。 B . 无人驾驶汽车用智能装备替代有人司机,极大地提升运输速度和运输效率,使得智慧物流保持超载低价状态的同时,更加网络化、规模化和标准化。 C . 随着无人驾驶产业链的建立及完善,以高效、便捷和可靠为具体目标的无人驾驶将成为未来最终的交通解决方案。 D . 科学家受脑认知和神经科学的启发发展了一种新的学习机器,这个机器可以帮助我们在人工智能系统中实现人脑同样的功能。
  3. (3) 一、三、四这三则材料,对“无人驾驶”相关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春节,有个国产电影非常火,这是一部科幻片,讲的是太阳系面临毁灭,人类为了生存,要带着地球去流浪,花2500年时间在宇宙中重新找一个星系定居,可是在途经木星的时候,却遭遇了生死险情,最后通过全人类的齐心协力和英雄的自我牺牲,成功闯关,继续漫漫征程。这部电影就是《流浪地球》。它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大片。

    《流浪地球》的科幻热,还带动了科学热。在中国科技馆,《流浪地球》已经被收藏为首部科幻影片,现在,每周在这里,都会举行解密《流浪地球》里面科学知识的大讲堂。

    中国科技馆馆长殷皓表示:“我们要把电影当中涉及到的一些科学知识,给公众和孩子讲清楚,比如说AI技术,比如说我们的无人机,比如说汽车无人驾驶。”

    同时,在业内看来,《流浪地球》的火爆,对下一步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摘编自央视网《<流浪地球>火爆, <焦点访谈>告诉你它赢在哪》,2019.2.26)

    材料二:

    《科技日报》北京9月6日电(记者操秀英):国新办6日就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和2018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安排举行发布会。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部长白希在会上表示,最新的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发现,截至2018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8.47%,正接近2020年底达到10%的目标。

    据介绍,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是决定国家整体素质的重要指标,至少10%的公民具备科学素养是该国家成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节点。发布于2015年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了6.20%。白希介绍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稳步提升,但数据也反映出我国公众科学素质发展中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下一步将进一步缩小差距,力争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摘编自《科技日报》:《调查显示:不到9%的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2018、9、7)

    材料三:

    电影《疯狂的外星人》未映先热,在贺岁档票房预售中排名第一。观众对影片的期待,可能主要来自题材——一个荒诞离奇的科幻故事。近年来,国产科幻题材的电影其实并不多见,影片预售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说明已经有了一定的观众基础和科普土壤。

    随着社会进步,科普的方式在不断更新。从传统的阅读科普读物,到科技兴趣社区的出现,再到现在蓬勃发展的短视频科普,知识传播方式不断革新,同时也让科学知识可以触达更多的人。人才的支撑同样重要,越来越多专业人士参与科普,加之政府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这些变化正源源不断地为科普事业注入新的生机,让其活力奔涌。

    近日,以“中科院之声”抖音引领的“科抖”爆红,这些以传播知识、普及科学为主的小视频,累计发布超过300万,累计播放量已超过3388亿次;西安交大第二附属医院的一位医生弹唱“心电图之歌”,将急救知识唱给更多人,视频上传后,短时间内点击量超过26万次;北京林业大学的师生,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植物知识,努力让公众读懂每一抹绿色……正是这些科普力量,架起了一座座连接公众与知识的桥梁,催生了科普的春天。

    公众科学热情的点燃,离不开科普人士的耕耘和付出。中国“天眼”正式建成启用,引来无数网友赞叹;嫦娥四号降落月球背面,一张看似普通的月面照片刷爆了朋友圈。每一次重大的科学发现,都会引来无数围观。潺潺小溪,终成大河。这些科普的努力,不仅能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勇气和信心,还能激励更多专业人士深耕科普。

(摘编自《人民日报》:《走出实验室,科普圈新粉》,2019. 1. 31)

  1. (1)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电影《流浪地球》之所以火爆,最主要的原因是其情节设置惊险,观众为影片表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情怀和英雄的自我牺牲精神所感动。 B . 从2015年到2018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提高了2.27%,并有望在2020年达到10%的目标。 C . 《流浪地球》被中国科技馆收藏,既是对影片艺术价值的肯定,也是因为这是对公众进行科普的良好契机。 D . 从《疯狂外星人》到《流浪地球》引发观映热,说明我国科普土壤已经具备一定基础。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传统的科普方式主要是以科普读物进行,但这一传播知识的方式限制了更多的人获取科学知识。 B . 中国公众科学素质发展中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低于世界先进水平,这与我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整体科技水平欠发达有关。 C . “中科院之声”以传播知识、普及科学为主的小视频,获得了惊人的点击量,说明我国公众对科学探索有着极大的勇气和信心。 D . 每一次科学的重大发现,都会引发网友的无数围观,表现了中国公众对国家科技进步的赞叹与期待。
  3. (3)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看法和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西方经济学中,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单纯而彻底,这是因为它的论证不考虑生产以外的其他因素。古典自由主义效率论证的理论认为,效率主要来自市场的自由竞争,受其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的支配。它假定人是利己的,在竞争中要追求直接的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古典自由主义者称这为个人经济理性。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就说,财富来源于人们的竞争性劳动。人们之所以不遗余力去追求财富,是因为个人行为的基本动机是追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使自己拥有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扩张,所以根本不需要国家或者法律来操心个人的经济事务。只要不约束人们的行为动机和利益追求,那么市场自然就会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每个人肯定会把自己寻求财富和利益的行为发挥到极致,使之尽可能符合经济理性和要求。

    不过,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有很大的缺陷。因为它只关心效率的生产性和积累性方面,它只考虑到个人的求利行为动机及其经济理性化程度,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其他可能影响人们行为的动机因素(如追求社会名誉)或环境因素(如社会政策)。此外,在许多情况下,个人行为的经济理性并不能自然导致整个社会行为的经济合理性。事实可能恰恰相反,如果每一个人都按个人的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它的结果很可能是集体的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非理性或无理性。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就说明了这一点。当时许多产品卖不出去,以致发生将生产出来的牛奶倒进大海这类事情。事实上,并不是因为整个社会的经济繁荣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而是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无序导致了市场萧条的结果。这种经济无序状态来自于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非理性。所谓的个人的经济理性是以自我目的为核心来推理、论证的。这种个人的经济理性就个人的人生哲学来说可能是合理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未必合理。可见,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没有考虑生产以外的其他的因素,无法提供一种完备而有效的经济效率论证体系。还值得一提的是,古典自由主义不但假定人是自私的,而且也假定自然世界的物质资源是无限可用的。对资源有限性事实的忽略,导致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付出了过于高昂的生态环境代价,也是造成现代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节选自《百科知识》)

    材料二:

    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图

    图片_x0020_100001

    注:“快速发展”时期处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此时多数国家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

    材料三: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认为在商品经济中,每个人都以追求自己的利益为目的,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即通过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调节,各人为追求自己利益所做的选择,自然而然地会使社会资源获得最优配置。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取代了经济自由主义而占据统治地位。到了70年代,在凯恩斯主义面对“滞涨”局面而束手无策的形势下,世界又纷纷兴起了新自由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不同于斯密经济自由主义之处在于,斯密经济自由主义主张实行完全自由放任,新自由主义则一般都主张在国家干预下强调经济自由。

(何盛明《财经大辞典》)

  1. (1) 下列不属于“古典自由主义”观点的一项是(   )
    A . 人具有利己的本性,在竞争中追求的是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B . 个人行为的基本动机是追求生存与发展,所以人们才不遗余力地追求财富。 C . 个人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中能使市场的资源配置自然地达到最佳,每个人的经济行为都会最大限度的符合经济理性的要求。 D . 个人经济理性以自我目的为核心,这从个人人生哲学来说可能是合理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未必合理。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古典自由主义鼓励个人财富的扩张,不主张国家或法律干预个人事务。 B . 亚当•斯密认为“看不见的手”推动着人们通过竞争性的劳动追求自我利益,并使市场经济资源配置调整到最佳。 C . 古典自由主义论证效率时所不考虑的生产以外的因素,包括个人追求私利和社会荣誉的行为动机及其理性化的程度等方面。 D . 由材料二、三可知,20世纪世界经济思潮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由经济自由主义到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再回复到古典自由主义这一曲折发展过程。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凤凰展翅,逐梦蓝天。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入运营。平安机场、绿色机场、智慧机场、人文机场的建设标准,始终以旅客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展示了中国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

    预计到2025年,70万平方米的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的年度旅客运输量将达7200万人次。人流量巨大的交通建筑需要一定的空间高度,才能让旅客感到舒适。大兴机场航站楼核心区18万平方米的屋面只用8根C型柱支撑主体结构。8根C型柱合围形成了一个直径达180米、最大高差约30米的无柱圆形空间,这样的设计为旅客提供了最大化的公共空间。C型柱连接屋面的部分带有采光功能,保证了航站楼自然采光的均匀合理。站在航站楼中心,通道没有任何遮挡,旅客可以清晰地找到自己想去的登机口,目测步行距离。

    传统的线性构型航站楼从入口到登机口的步行距离很长。大兴机场采用集中式多指廊构型,这种放射状的构型让旅客从航站楼中心到最远端登机口步行距离不超过600米。这个数据在世界其他同规模的大型杋场中称得上翘楚。为了便于旅客明晰自己的方位并快速找到登机口,五条指廊还分别采用不同的座椅颜色和标识牌,并通过对登机口进行不同的编号来实现区分。

    在首都机场T1航站楼,国内出发旅客与到达旅客走在同一个楼层上,比较方便;但没有隔离廊分离且通道较窄,导致客流相对集中。基于客流增大、航站楼规模扩大的情况,T2、T3机站楼采用分流模式,让双向的旅客各走各的通道,这样就保证了安全与秩序。然而,分隔的空间需要更大的面积;“到达通道”的商业和配套设施较少,对于回程旅客来说不够友好。大兴国际场航站楼国内旅客进出港的规划设计,汲取了首都机场三个航站楼的优点,又有效改进了它们的不足。其采用进出港混流设计,不仅          , 而且        。考虑到混流模式下将会出现的客流集中问题,大兴机场首先         ,进而           ,特别是在人流最复杂的中心区采用了流线规划,増加了引导设计。这些措施保证了旅客出行的方便快捷与安全舒适。

    大兴机场还委托中央美院启动了公共艺术设计工作。航站楼五个指廊的尽端,是五个庭院式的候机厅—中国园、瓷园、田园、丝园、茶园,室内外空间相互融合,在节省建筑面积的同时带来了室外候机的新感受,为旅客提供了放松的候机环境和绿色的活动空间。机场与国家博物馆合作,在航站楼内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内行李提取厅,还有一座“天空美术馆”,展示国内外大师的作品。

    金秋的北京,阳光洒在古铜色的航站楼顶,大兴国际机场犹如一只金凤凰展翅欲飞。

    (取材于冯霜晴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世界级的航空枢纽,需要世界级的基础设施来支撑。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综合体建筑面积虽然超过了140万平方米,但它并不仅仅是以大取胜,其工程的先进性、复杂性更是令人惊叹,处处彰显出中国建设的力量。

    通常大的建筑都会分解成不同的单元、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房间,整体进行规划,分步进行设计。但航站楼则不同,旅客在同一空间中根据不同流程自由流动,可以形象地说,航站楼就是一间70万平方米的屋子,成千上万的人在其中活动。

    为此,负责施工图设计的部门联合国内各建筑专业的几十位顶级设计师,集合造型设计、结构受力、机电设备、弱电信息、旅客流程等各方面专家的才智,“同画一张图”,统筹管理,联合推进。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大家废寝忘食,日夜鏖战,把设计方案变成了一张张可以落地实施的施工图。

    作为航站楼的“骨架”,钢结构是航站楼建筑的重中之重。航站楼的钢网架结构由支撑系统和屋盖钢结构组成,形成了一个不规则的自由曲面空间,总投影面积达31.3万平方米,相当于44个标准足球场,用钢总重量超过5200吨。C型柱连接整个机场的屋面系统和地面,对整个建筑起到非常关键的支撑作用。从航站楼正下方穿过的轨道交通系统,一方面实现了轨道交通与航站楼的一体化,另一方面从结构力学到抗震、消防的功能要求,都对机场的基础建设提出了巨大挑战。

    “C型钢柱的竖向和水平承载能力、抗连续性倒塌能力和抗震能力要求都非常特殊,现行的设计规范、规程都没有提及。”结构总工程师束伟农说。对此,设计团队经过专项研究,最终确立了由核心区、指廊两大部分组成航站楼钢结构的方案。其中,核心区屋顶由6个较为完整稳定的受力体系连成有机整体,由63450根杆件和12300个球节点拼装而成,最大跨度41.6米,网架最大高差约5米,与地面最大高差约30米,安装合拢线达2600米。五个指廊屋面钢网架共由8472个球节点和55267根杆件拼装而成。

    建设者们自主研发,采用吊装、滑移、提升等多种方法,特别是采用了“计算机控制液压同步提升技术”。该技术系统由钢绞线、提升油缸集群、液压泵站、传感检测、计算机控制和远程监视系统等组成,平稳地把钢网架提升到指定位置,提升精度差控制在±1毫米以内。

    (取材于杨语溪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北京大兴囯际机场,正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先行,民航率先突破”的标志性工程。

    大兴机场投入使用后,一亿多人口、二十余万平方公里的京津冀地区便拥有了四座年吞吐量过千万的机场,再加上张家口、唐山、邯郸、秦皇岛和承德这5个小机场,京津冀机场群已然成型。

    2017年11月,国家发改委、民航局首次明确了北京要打造“一市两场”双国际枢纽战略,明确在短时间内,“双枢纽”各有侧重:首都机场重在“提质”,疏解非国际枢纽功能,提高国际航线网络覆盖率;大兴机场重在“上量”,确保实现“2025年7200万人次”的发展目标。同时对天津、石家庄机场,明确了其主要发展方向。天津机场将重点发展国内中转航线、周边国际旅游航线等特定航空市场,适度发展中远程囯际航线,增强航空货物流保障和中转的能力,增开货运航班;石家庄机场将重点增强对周边的聚集辐射能力,同时大力发展低成本航空、货运包机、航空快件等特定航空市场。

    随着机场间综合交通体系的逐步完善,京津冀机场群将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进程中发挥巨大作用。乘客以大兴国际机场为中心,未来将实现半小时到北京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一小时到达天津、石家庄、唐山、保定等京津冀重要城市。52019年9月26日,京雄城际铁路北京西至大兴机场段正式开通。作为连接千年古都北京和未来的“千年之城”雄安之间的高速铁路,京雄城际着力打造我国智能高铁新标杆。它是全球首条穿越国际机场航站楼的高速铁路,也是京津冀区域内第一条可全线使用电子客票的线路。乘客购买铁路电子客票后,可在手机上生成一个二维码,扫码即可进站乘车。大兴机场站为地下高铁站,它与地铁、城际铁路相连接,装修与杋场整体风格相融合,站内各种标识与航站楼无缝衔接,路线导引清晰,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机场站还特别设置了“凤栖梧桐”主题文化墙,与机场“凤凰展翅”的整体造型相协调,寓意京雄城际沿线地区能“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未来,城际铁路公交化,高铁换乘会像坐公交一样方便。京津冀机场群综合交通运输建设不但可以提高人员、物资等生产要素的流通与集散效率,辐射周边发展,也可以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新兴业态与商业模式提供基础支撑。

  (取材于陆二佳等的相关文章)

  1.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8根C型柱支撑航站楼屋顶,使内部空间变得开阔,从而缩短了旅客的步行距离。 B . 放射状的构型和五条指廊不同的座椅颜色及标识牌,有利于旅客快速到达登机口。 C . 在人流最复杂的中心区采取流线规划,增加引导设计,旨在提升服务设施使用率。 D . 具有中国元素的候机厅和博物馆、美术馆、共同营造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2. (2) 根据材料一第四段的内容,将下面句子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增加了通行宽度          ②节省了面积,有效利用了空间

    ③设置了双向自动步道      ④保证了到达旅客享受商业资源和公共服务设施资源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①④③ C . ②④①③ D . ④②③①
  3. (3) 材料二画线语句是对文章内容的形象、直观说明,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间70万平方米的屋子”——侧重说明航站楼规模庞大、气势恢宏。 B . “同画一张图”——表现了各领域设计人员同舟共济、艰苦奋斗的精神。 C . “相当于44个标准足球场”——使读者对总投影面积的感受更加直观。 D . 第五段画线句的一组数字——说明C型钢柱施工难度大、精度要求高。
  4. (4) 下列所述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的特点,材料一和材料一的未提及的一项是(  )
    A . 美观实用并重。 B . 设计、建设中颇多创新之处。 C . 施工工艺精湛。 D . 人工智能技术服务旅客出行。
  5. (5) 根据材料三,下列对“京津冀机场群”特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规模庞大:包括四座年吞吐量千万级以上的机场和多个小型机场。 B . 分工明确:四个大型机场的发展方向和承担的航线功能各有侧重。 C . 交通便利:保证了京津冀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一小时均可到达。 D . 功能强大:运输效率高,辐射周边,支撑新兴业态与商业模式发展。
  6. (6) 学校准备举办“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人文·科技之旅”主题游学活动,现面向全校同学征集参观打卡地点。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填写下面的征集表。

    要求:推荐两个需要重点参观的地点,并拟写推荐语。推荐语要主题突出、语言简洁、有说服力。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人文·科技之旅”主题游学活动打卡地点征集表

    打卡地点

    推荐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明确,要以先导性应用为引领,组织开展创新应用示范,逐步探索工业互联网的实施路径与应用模式。在智能联网产品应用方面,重点面向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领域,融合5G、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满足高精度定位、安全可信运维等典型需求。政府着力推动工业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加强工业互联网在智能家居产业中的应用,将有力推动智能家居的快速发展。

    目前,智能家居市场入局者众多。为自主研发的产品设置的接口、通讯等标准不尽相同,不同品牌之间往往难以顺畅连接。这种各立标准的行为自然是为了让自身在产业内形成垄断,然而现实却并不遂人愿,反而造成严重的碎片化现象,阻碍着智能家居整个产业前进的步伐。一些大企业已经有所觉悟,宣布共纽物联网联盟阵线,透过信息共享加快物联网通用标准制定的进程,物联网技术标准有望整合统一。

    以追求时尚,张扬个性,享受人生内涵为消费特征的80后、90后成为职场的主力军,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经济能力,是各个行业争相抢夺的消费主体。这些年轻的客户对建材、家装、家居产品的需求绝不将就,而且他们更加青睐高端、个性化、智能化的家装家居品牌,智能家居在这股主流消费驱动力带动之下开始成为家居行业的主旋律。

    (摘编自中国传动网《中国智能家居行业未来5年发展预测及分析》)

    材料二:

    2013-2017年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市场规模

   

    2018-2021年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摘编自新浪地产网《我国智能家居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材料三:

    目前国内智能家居主要的市场还是一些高端市场:别墅(零售、工程)、智能小区(工程),增长最快的市场是:智慧酒店(工程)和智能办公(工程),但是普通住宅智能家居零售市场却发展很慢。

    当前,智能家居难以进入普通住宅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价格太高。目前家居智能化一般在10万元以上,大众是较难接受这一价格的,如智能家居价格能降到3-5万这个水平,每平米花费50-1000元,这样的智能家居产品就更具现实意义,也能兼具可靠、稳定的常规功能。

    从相关的调查数据来看,我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的供需矛盾主要是体现在智能家居设备的功能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更关心的是产品的易用性和可靠性,而不是产品的科技含量到底有多高。就如美国苹果公司的产品一样,易用性和实用性才是智能家居设备成功的关键。智能家居设备的功能与需求的脱节,严重影响智能家居设备市场的发展与推广。

(摘编自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能家居设备行业发展现状与市场前景分析预测》)

  1. (1)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013-2017年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市场规模保持持续增长,2015年增长率达到41.78%,和前两年的增长率相比,增长速度变化不大。 B . 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市场规模经历了2013-217年“增速下降销售回暖快速增长”的过程,其市场规模的年度增长率趋于平稳。 C . 预计未来几年,我国智能家居行业市场规模将继续呈现增长的趋势,预测到2020年,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2000亿元。 D . 2021年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市场规模预测的数据与2013年的数据相比,增量巨大,可见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市场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017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为智能家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B . 智能家居各大企业各自制定了不同的物联网标准,这种做法表面上维护了企业自身的利益,实际却严重阻碍了整个产业前进的步伐。 C . 目前家居智能化价格太高,一般在10万元以上,大众难以接受这一价格,导致智能家居不能进入普通住宅,应将价格降到3-5万元。 D . 很多智能家居虽然融合了5G、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但设备的功能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这严重影响了智能家居行业市场的发展与推广。
  3. (3) 中国智能家居行业要想在2021年达到预测的市场规模,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稻米传奇

文慧

    谁是稻米的最早驯化者?对于这一问题曾一度众说纷纭。瑞士的植物学家阿方斯·德康多尔,最早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虽然他也曾提过,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的中国,水稻作为“五谷”之一很有可能已经被种植,但因为在印度被发现的栽培品种更多,所以彼时流行将印度定为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直到1917年,中国南方各地发现的稻种数量已经与印度不相上下,水稻原产于中国的发声就开始日益响亮起来。20世起70年代,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的7000年前人工栽培稻遗址备受瞩目。一方面,它推翻了中国稻米由印度传入的说法,证明中国才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另一方面,人们发现早期的中国在黄土高原地区农耕文明发源较早的同时,其南方也开始早早萌芽了自己的农业文化。2011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与纽约大学合作开展了一项水稻DNA基因研究。研究表明,栽培水稻的起源时间大致在公元前8500年前,地点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在这里,野生稻米被驯化为粳稻,中国的粳稻随后由商人和农民传到印度,与恒河流域的野生稻杂交之后变成籼稻,后又传回中国。由此,中国水稻种植起源说算是铁板钉钉,华夏祖先才是最早驯化野生稻的人。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为稻米种植带来勃勃生机。跟随北方移民一起南下的,还有他们先进的种植技术,这些技术与南方的湿润气候与丰厚土壤一拍即合,大片蛮荒之地变成万顷良田。经过隋、唐、五代到宋朝的不断经营和开发,江南的稻米逐渐成为维系国力的最重要因素。

    可以说,中国稻米的栽种史是一部经济和文明的发展史。从人口历史数据来看,北宋以前中国人口数量从未超过6000万,与之对应的,是从商周时期到汉唐时期中国北粟南稻,粟居首位、稻居其次的格局。而伴随中国历史上几次人口南迁带来的南方土地开发,稻的地位开始超越粟。特别是从11世纪起,源自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与本地的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大大增加了南方稻米的产量,南宋人口也迅速突破亿的大关。随着历史进程中人口的迁徙和流动,以稻米为基础的长江文明与黄河流域的粟作文明交相辉映,前者逐渐发展出了繁荣的稻米文明。到了清朝末年,南方经济超越北方,国内人口也达到了4亿多。在这些重大转变的背后,稻米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

    作为稻米的故乡以及最大的稻米产区,中国的稻作技术和稻米文化影响了世界。大约3000年前开始,稻米从中国出发,向北传递到朝鲜,向南影响至越南,2000年前东传到了日本。中国稻米穿越崇山峻岭、漂洋过海,随后陆续传播到西亚、欧洲等地,最终形成了日本学者渡部忠世所说的“稻米之路”。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稻米之路不仅为许多民族带去了食粮,更影响了这些国家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习俗,在这个过程中,稻米将中国和整个亚洲连接到一起,最终塑造出独特的“稻米文化圈”。

(有删改)

  1. (1) 下列有关水稻种植起源认定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因为恒河流城最早出现籼稻,瑞士人阿方斯·德康多尔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 B . 当在中国南方发现的稻种数量与印度不相上下时,中国水稻种植起源说呼声渐响。 C . 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人工栽培稻遗址证实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D . 通过水稻DNA基因研究,科学家确认中国长江中下游一带是水稻种植的起源地。
  2. (2) 下列对中国水稻种植历史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南迁移民带来的先进种植技术与南方合适的气候、土壤相结合,推动了水稻种植。 B . 伴随着南方土地开发,粟居首位、稻居其次的格局发生改变,稻的地位开始超越粟。 C . 越南占城稻与南方本地晚稻配合成双季稻,使稻米产量与宋朝人口数量大幅增长。 D . 清朝末年,得益于水稻种植的推动,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稻米文明取代了粟米文明。
  3. (3) 请简要梳理稻米的传播之路。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期,我国法定数字货币研发的进展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据报道,数字人民币将先行在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及未来的冬奥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苏州市相城区各区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资通过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代发的工作人员,将在4月底前完成央行数字货币(DC/EP)数字钱包的安装工作。5月开始,工资中交通补贴的50%将以数字货币的形式发放。

    央行数字货币是数字化的人民币,是法定货币,任何机构和个人都不能拒绝使用。而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只是一种支付方式,它们的效力不同。具体来说,机构或个人不接受支付宝或微信付款,在法律上没有问题。但拒绝用户使用现金或数字货币付款就是违法的。另外,法定货币的背后是国家信用,银行卡支付的背后是商业银行信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背后则是互联网企业信用,这三者属于不同的层次。相比非银行支付方式,央行数字货币安全性更高、使用范围更广,而且不用绑定银行账户。

    从体验上看,央行数字货币和第三方支付的使用方式是相似的,都需要移动终端设备。但老百姓个人在支付宝和微信上的资产其实是一个记账,并且这两个支付工具都是基于商业银行结算。第三方支付工具如支付宝和微信之间无法进行转账,而央行数字货币却可以打破支付行业的壁垒,在所支持的银行和支付工具间实现流通。同时微信和支付宝都是实名支付的,而央行数字货币能满足老百姓一定程度的匿名支付的需求。

    (摘编自《科技日报》2020年4月28日第7版)

    材料二

    央行数字货币以“一币两库三中心”为核心要素的体系架构

   

    材料三

    央行数字货币的出现一方面满足了公众对安全性的需求;另一方面Libra(Facebook推出的虚拟加密货币)等私人数字货币的出现,无疑为国家货币主权敲响了警钟,Libra作为支付工具发展得好,可能进一步脱离储备资产,变成一个信用货币,进而发展成一个世界级的超主权货币,进而对一国的货币政策和主权产生巨大影响。此外,目前我国跨境清算依然高度依赖美国的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和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CHIPS),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有望摆脱对现有SWIFT和CHIPS支付体系的依赖,为人民币的流通和国际化带来便利。

    作为整个金融活动的基础,数字货币支付方式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运行效率。此外,数字货币系统有助于追溯交易动态和资金流向,有利于防范洗钱等违法交易行为。

    (摘编自张夏、陈刚《数字货币系列报告》)

    材料四

    将来,随着央行数字货币落地应用,用户的支付选择将更加丰富,也更加方便快捷。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及落地,将会更进一步推动中国“无现金社会”的发展进程。对民众来说,日常生活中使用“电子现金”的场景会进一步增多。并且交易双方只要手机里都有数字钱包,且手机有电,无需网络,手机一触碰,就可以完成交易,不需要绑定任何银行卡,类似于我掏出自己口袋里的纸币放进你的口袋。而偏远地区的百姓将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央行数字货币的好处,比如政府或者机构向个人发放现金补助,过去可能存在一些人没有银行账户的情况,有了央行数字货币后,只要每个人下载并注册一个央行数字货币钱包,就可以直接收到以数字货币形式发放的补贴,能够有效避免专项资金被违规挪用的现象。

    数字货币时代的到来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有社会结构和机构功能,显而易见的是,未来可能会出现印钞厂的关闭以及银行从业人员特别是普通柜员、ATM机进一步减少的情况。此外,数字货币也会成为不法分子诈骗的新手段和幌子,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现了打着央行数字货币旗号进行诈骗的骗局,央行也多次发布了风险提示。这些都是未来需要面对的新问题。

(摘编自《科技日报》2020年4月28日第7版)

  1. (1) 下列对材料中“央行数字货币”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央行数字货币是法定的数字化的人民币,能满足一定程度的匿名支付需求,它的发行及落地,将会开启中国“无现金社会”的发展进程。 B . 央行数字货币和第三方支付的使用方式相类似,这两者都需要移动终端设备,并且还需要下载并注册一个央行数字货币钱包才可以使用。 C . 央行数字货币体系架构的核心要素是“一币两库三中心”,其中的“两库”分别指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用于存放央行数字货币的数据库。 D . 央行数字货币支付方式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运行效率,有助于追溯交易动态和资金流向,有利于防范洗钱等违法交易行为。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是要构建由央行、商业银行、第三方机构、消费者参与的完整的均衡有序的数字货币生态体系,保证数字货币从产生到消亡全过程闭环可控。 B . 私人数字货币发展得好可能进一步脱离储备资产,变成一个信用货币,进而发展成一一个世界级的超主权货币,对一国的货币政策和主权产生巨大影响。 C . 将来偏远地区的百姓要想直接收到政府或者机构向个人以数字货币形式发放的补贴,必须要有银行账户,并且要在手机中准备好央行数字货币钱包。 D . 数字货币也会成为不法分子诈骗的新手段和幌子,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现了打着央行数字货币旗号进行诈骗的骗局,央行也多次发布了风险提示。
  3. (3) 央行数字货币比其他支付方式“更加方便快捷"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试论“家”对于中国人的精神价值

陈午晴

    中国文化历来强调“家”的存在意义,尤其是“家”的精神价值。此处“家”取广义,指人们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基础且主观认定的生活共同体;而“家”的精神价值,则是“家”对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及性情意志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中国人历来看重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对自己子女知识技能的培养,更是特别强调对其德性的培育。此处的“德性”,是指人们以道德价值追求为核心的精神气质、品性,也可以说是一种道德心灵。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丰富的家庭教育文本即透露出对德育的偏重。譬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发蒙读物虽然也含有部分生活常识,但更偏向伦理教化;而大量的《家训》《家规》简直就是道德读本。当然,中国人更懂得“身教重于言教”“正人先正己”的道理。相应地,晚辈学“做人”则首先要懂得关爱亲人,而“关爱亲人”的起点自然着落在“家”的生活世界里。所以我们说,“家”是中国人德性成长的摇篮。

    “家”还是中国人道德价值追求的平台。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看来,家人、亲人之间原本就应该知道相互关爱。“亲情”一词虽然没有出现在古代汉语当中,但“爱亲”“敬长”“亲亲”等说法在感情层面的含义即等同“亲情”。可以说,儒家思想的起点正是从道德修养、道德规范的意义上来看待亲人之间的关爱方式,进而确立“亲亲、尊尊”原则,对亲人之间的“关爱之情”与“情义”进行一致化的诠释。其中最突出的一个亲情表现方式自然是“孝”,“孝”就是为人子女者对父母特有的关爱,就是对父母的情义。诚然,从今天科学的立场和时代发展的视角来看,亲人之间形成的深厚亲情一定有多种源头,“亲亲、尊尊”原则也不完全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不过,道德价值追求无疑仍然是亲情发展最重要的一个动力,同时也是维系亲情稳定的一个保障。正因为有道德价值追求,我们明白自己对“家”的维系与发展必须有所担当;正因为有道德价值追求,我们懂得亲情不能超越道德规范;正因为有道德价值追求,我们自觉自愿地对亲人给予关心、体贴、照顾和爱护,如尊老爱幼、育儿养老、扶危解困及感恩回报等。也就是说,人们一旦意识到自己在“家”中的道德责任,即有可能自觉自愿地对家人、亲人采取相应的关爱行动。故此,“家”为我们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追求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途径或平台。

    现在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家”的精神价值,自然是为了更好地弘扬“家”的精神价值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而弘扬“家”的精神价值则应该是当下有关民族复兴战略的题中之义。首先,民族的真正复兴必然包括文化复兴,因为,文化复兴才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内核,而“家”的精神价值原本就是中华文化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次,“家”的精神价值不是简单地见诸文化典籍中的信条,而是一种文化机制,这种机制让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影响;可以说,“家”的精神价值在一定意义上铸就了我们中国人的民族特性。再次,文化复兴需要从多个向度和层面上展开,而“家”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形态,因此,践行“家”的精神价值也是最基本、最可行的一个文化复兴途径。

(选自《人民论坛》,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家”的精神价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家”的精神价值指“家”对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及性情意志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B . “家”的精神价值体现在“家”不仅是中国人德性成长的摇篮,还是中国人道德价值追求的平台。 C . “家”的精神价值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是它铸就了所有中国人的民族特性。 D . “家”的精神价值是一种让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影响的文化机制。
  2.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中国人历来看重家庭教育,不仅注意对子女进行知识技能的培养,更注重对子女德性的培育。 B . 中国人懂得“身教重于言教”“正人先正己”的道理,所以晚辈学“做人”只能从关爱亲人开始。 C .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爱亲”“敬长”“亲亲”等说法在感情层面的含义即等同于现在的“亲情”。 D . 践行“家”的精神价值是最基本、最可行的一个文化复兴途径,因为“家”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形态。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传统文化中《三字经》《弟子规》等发蒙读物以及大量的《家训》《家规》都是专门的道德读本。 B . 从时代发展的视角来看,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亲亲、尊尊”原则也不完全符合时代友展的潮流。 C . 人们如果意识到自己在“家”中的道德责任,就有可能自觉自愿地对家人、亲人采取相应的关爱行动。 D . 更好地弘扬“家”的精神价值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是我们今天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家”的精神价值的目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材料一:

2018年1月2日,支付宝发布2017年全民账单。数据显示,去年全国有5.2亿支付宝用户,移动支付占比为82%。据统计,2017年,全国超过30个城市的公交、地铁先后支持支付宝;2亿多市民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窗口”共办理社保、交通、民政等12大类100多种服务;4000多万户小商家利用二维码贴纸实现收银数字化。移动支付城镇市场空间广阔。县城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为19.6%,省会城市占比为19.0%,农村地区占比为17.0%。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1月3日报道)

材料二:

2014—2020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

图片_x0020_100001

材料三:

所谓的条码支付,是指银行或支付机构应用条码技术,实现收款人、付款人之间货币资金转移的业务活动。

出门打车,掏出手机扫一扫车上的二维码,轻松支付车费;下馆子吃饭,手机上的二维码被收银员扫码枪扫了后,立马埋单走人………扫码支付手段,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年来条码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小额、便民支付领域显现出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优势,市场份额持续增长,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体现形式。同时,条码支付的技术实现方式和业务风险相对传统银行卡支付具有其特殊性,部分市场机构在业务开展中也存在扰乱公平竞争秩序、支付风险防范不到位等问题。

为鼓励并规范金融创新,促进条码支付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印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并配套印发《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摘编自新浪网2017年12月28日报道)

材料四:

据介绍,我们进行扫码支付时,手机或者商户的收银机每次生成的条码都是不同的,对于这种动态条码支付,人民银行规定,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其中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可以自主约定每天的累计交易限额;采用两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但其中不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5 000元;采用一种有效方式进行验证的,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不应超过1000元。

而对静态条码支付,也就是我们常见的商户贴在墙上或者打印好的二维码支付,无论采取什么交易验证方式,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若个人客户需更多条码支付额度,可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方式对交易进行验证。

在不少移动支付用户看来,国家出台针对二维码支付的相关管理规范,在对日常使用影响降到最低的情况下大大提升了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无疑是一件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大好事”。

(摘编自《南方日报》2018年1月4日报道)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据材料一可知,移动支付在大众中应用广泛,市民坐在家中也能享受多种便利服务。 B . 据材料二可知,移动支付用户同比增长走势,2020年将是2015年的两倍多。 C . 条码支付在促进移动支付普及发展的同时,出现了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现象。 D . 新规无疑让条码支付更安全了,但对于部分消费的支付模式将会有一定的影响。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近年来,移动支付的方式已悄然涉及城乡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移动支付与以往新事物的发展局面一样,在我国表现出巨大的城乡差异。 B . 根据材料二图表中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及同比增长走势可知,随着移动支付的逐渐普及和应用场景拓展,预计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将持续稳定增长。 C . 新要求实施后,如果在饭店里吃了顿600元的大餐,消费者可以扫饭店的静态条码付款,也可以让收银员扫消费者手机上生成的动态条码。 D . 央行《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对扫码支付进行限额管理,采用动态条码支付时,同一个客户单日累计交易金额都不能超过500元。
  3. (3) 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请概括说明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
6.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并解释下边加点词语的含义。
  1. (1) 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 , 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2. (2) 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3. (3) 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4. (4) 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他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 , 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予回敬。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健康产业是指维护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的产品生产、服务提供及信息传播等活动的总和。包括医疗服务、医药保健产品、营养保健产品、医疗保健器械、休闲保健服务、健康咨询管理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现在的大健康产业不同于传统医疗产业,其发展模式从一种单一救治模式转向了“防-治-养”一体化模式。发展大健康产业,就是要大力发展涵盖以“医”为支撑的医药医疗产业、以“养”为支撑的养老养生保健产业、以“健”为支撑的康体运动产业、以“管”为支撑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大健康产业是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大举措,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强大推动力。大健康产业是典型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民生产业,是覆盖全生命周期和全方位服务身心健康的产业,发展空间和潜力都十分巨大。但是,当前我国大健康产业还未得到足够重视,在资金、项目支持等方面力度仍不够大。

(摘编自吴明兰《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时不我待》)

材料二:

注:图一中每一年的中国健康服务产业结构依次为医疗产业、医药产业、保健品产业、健康管理服务、健康养老产业

(摘编自《2017年我国大健康行业产业结构及市场规模分析(图)》和《2014~2016年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图)》)

材料三:

当前,我国居民的疾病谱已经发生变化,大量疾病不是单纯由生物因素引起,而是综合了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改变重治疗、轻预防的传统医学模式,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才能较好地控制疾病。

国务院明确了“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方向,国家卫健委推行“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活动,要求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改造优化诊疗、结算、用药、公卫、家庭医生服务、远程医疗、健康信息、应急救治、政务共享、检查检验等十方面的服务流程,这相当于全方位打通医疗健康体系各大“堵点”,打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医疗资源不均衡局面,整合并重新配置资源,重塑大健康管理模式。这意味着,医疗体系需要联动医疗、医药、医保三方,并对个体进行疾病前、中、后的全周期管理。

互联网医院的建设,也在倒逼医疗机构转变服务理念。大医院应主动打破“信息孤岛”,以维护患者健康为出发点,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优化服务流程,满足人民群众便捷就医需求,利用“互联网+”,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摘编自李红梅《让“互联网+”托起“大健康”》)

材料四:

当前大健康产业面临着巨大机遇,潜力巨大。在庞大的人口数量、老龄化加剧、技术突破、互联网+、医疗体制改革等背景下,我国的医疗健康产业必将迎来井喷式发展,到2020年,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总规模预计会突破8万亿元。发展大健康产业,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体质和生活质量,而且可以让庞大的老龄人口变成扩大内需、推动发展的新引擎。

(摘编自《“十三五”抓住大健康产业发展新机遇》)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健康产业这一新兴产业涵盖了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以达到维护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的目的。 B . 发展大健康产业,就是发展与“医”“养”“健”“管”相关的医药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实现“防—治—养”一体化模式。 C . 我国居民的疾病谱已发生变化,发病成因复杂,要改变传统医学模式,把全部工作重点前移到预防上,才能较好地控制疾病。 D . 互联网医院全方位打通医疗健康体系各大“堵点”,对个体进行疾病前、中、后的全周期管理,倒逼医疗机构转变服务理念。
  2. (2)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大健康产业结构来看,美国的发展比较全面,涉及家庭及社区保健服务、医院医疗服务、长期护理服务等多个方面。 B . 与美国相比,我国的健康管理服务供给则显得严重不足,而医药产业的占比又过高,整个健康服务产业结构不太完善。 C . 我国保健品产业在2011~2016年间发展缓慢,增长不快,但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迅速,这不利于大健康产业均衡发展。 D . 我国健康养老产业在众产业中占比最高,表现出国民对健康养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也反映了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3. (3) 请结合材料简述我国发展大健康产业有哪些方面的现实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等13部门公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对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的“新个体”自主就业、分时就业模式予以明确的肯定和支持。疫情期间,诸多产业近乎停摆,不少人随之失业或降薪。然而在此期间,社交电商、直播等线上新个体经济却迅速崛起,对不少失业、待业在家的人们开创副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了创业岗位。投资低,门槛低,容易操作,是新个体经济的特色,如今它正被大众逐步认可接纳,它是一种新型的职业,是“可持续性生计”,而非一锤子买卖。新个体经济的发展,为转型中的中国经济开辟就业空间,带来新的发展活力。新个体经济此次能够得到国家的鼓励发展,说明已经具备一定量的规模和可持续性。

(摘编自《多部门鼓励大力发展新个体经济。社交电商行业风头正劲》“财讯网”2020年7月28日)

材料二:

新个体经济从业者的技能形成体系尚未建立。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知识分享等新个体经济集中的行业发展时间短,与之相关的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目前仍然相对滞后,缺乏规模化的人才培养能力。以新职业互联网营销师为例,2020年的智联报告显示,该职业人才需求量比去年增长了1.3倍,但全国仅有个别职业技术学院能够提供相关的职业培训,无法形成规模化的人才供给,更多靠从业者个人实践探索,效率低且成本高。

加快新个体经济人才技能提升的一个解决办法是对接平台的培训资源。今年4月,人社部发出《新就业形态技能提升和就业促进试点通知》,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与互联网平台培训资源对接,可以帮助解决新个体职业技能培训资源不足以及新个体经济从业者分散,难以组织传统形式职业培训的问题。目前,试点已经在多个省区落地。今后,公共就业服务应考虑技能的市场供给情况,找到市场短时间内难以供给但平台企业有供给能力的新就业形态进行合作。

新个体所面临的市场节奏更快,不确定性更强,风险更大。因此,支持新个体经济发展,需要制度支持与保障,探索、建设更适合其自身发展规律的制度、政策,以解决新个体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摘编自《新个体经济发展需要制度建设保障》,“河北新闻网”2020年8月3日)

材料三:

42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了“个体经济”的“1.0时代”,有着一技之长的劳动者,从事自主经营,点亮街头巷尾,激活了强大的个体经济。随着互联网与数字经济的崛起,“个体经济”的“2.0时代”随之而来,升级版的“新个体经济”横空出世、风起云涌,市场更加纵深广袤。网络主播,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等新型个体劳动者,依托移动互联网,凭借知识,经验,技术、特长带来收益。

今年年初疫情暴发,传统经济、传统业态、传统模式受到较大冲击,如何保就业、调资源、做出改变,成为很多人的前路之问。现实中,李子染、李佳琦、薇娅等逐渐被推举为标杆范例,微商代购、直播带货等从实践中涌现出的新职业,推动传统产业与数字经济加速融合,为新时代的弄潮儿“打破第一步”提供机会,也化作顺应社会变革之举。

新个体经济的大门已经敞开,走出舒适圈,事业的新战场就在眼前,就在每个人的手机屏幕之中。它突破传统的“雇佣关系”惯性思维,从“公司十个人”转变为“平台十个人”的自由结合,为就业释放内生动力,有能力的个人,不再局限于一时一地,可以自主就业,分时就业,拥有创业创新,展现才华的无限可能。而当代人个性张扬,具备新型知识结构,能够驾驭网络作家、视频博主,旅游达人等职业新形态,在从事自身爱好兴趣的同时,还能养家糊口,成就一种新的人生状态,可谓两全其美。

(摘编自《在“新个体经济”时代弄潮搏浪》,“华声在线”2020年8月21日)

  1. (1) 下列对“新个体经济”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个体经济具有投资低、门槛低、容易操作的特点,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了创业岗位。 B . 2020年智联报告显示,新个体经济人才十分紧缺,它的需求量比去年增长了1.3倍。 C . 新个体经济随着互联网与数字经济的崛起而产生,它是一种“可持续生计”。 D . 新个体经济的商业模式让有能力的个人拥有创业创新,展现才华的无限可能。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 目前,我国新个体经济已经具备一定量的规模和可持续性,它的发展为转型中的中国经济开辟新的就业空间,带来新的发展活力。 B . 我国新个体经济因为集中的行业发展时间短,目前还无法形成规模化的人才供给,更多靠从业者个人实践探索,效率低且成本高。 C . 1978年的改革开放催生了“个体经济”的“1.0时代”,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期,出现了微商代购、直播带货等新职业。 D . “新个体经济”突破了传统的“雇佣关系”惯性思维,新个体从业者在从事自身爱好兴趣的同时,还能养家糊口,成就一种新的人生。
  3. (3) 怎样才能使我国新个体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这是明代诗美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对“古诗”美学特点的概括。最初的“意象”是在“立象以尽意”中产生的。它既不同于自然物理的“物象”概念,也不同于文学理论的“形象”概念,而是一个审美概念。意象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因子,来自《易》。“易”学作为中国文化学之一,被不断地张扬和传播着,“易”学已成为无所不包的大杂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因子,因其内核和推演方式,使得它具备了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

胡适《先秦名学史》说:“‘意象’是古代圣人设想并且试图用各种活动、器物和制度来表现的理想形式。”“象”的个体能够代表、规范、表征群体或无数的类似个体,于是“象” 具备了“象征”性特征,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学象征,而不限于一般的技巧象征手段,以某种特定符号来表示普遍物相,应该视作后来文学美学“以小见大”说的文化张本及南朝梁代刘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论的审美渊源。刘勰也是把文化意义上的“意象”导入审美学的第一人。

“意”“象”是一种联结体,合成为“意象”这一文化学范畴。“象”是物象模拟体, “取象”不是终极,其功能是以“象”而尽“意”。所谓“意”是对于事相及其关系的体认。孔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这里对“象”的功能作出了说明。“象”为了尽“意”,把握了“象”就能把握到对于事相及其关系的体认。魏晋玄学的开创者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这样,“意”“象”之间就构成了关系,即体认和对象的统一体。中国文化学的“意象”论,便在关系上强调二者的结合、统一,使其成为一个不可分解的概念。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说:“夫意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它是相应相合,而不是互悖互离。意象既有象的具体性,又有意的观念性。它是比物象更高了一个层次或者说是更推进了一步的范畴。

“文王拘而演《周易》”,这个“演”字颇引人注目。演即运演、推绎。“象”经过推演以后,它几乎囊括了宇宙间的所有现象。所谓推演,即意象的建构。

“意象”是一个文化范畴,它何以会被“引渡”到文学美学领域,成为文学美学的重要审美原则和批评标准,产生胡应麟所作出的“古诗之妙,专求意象”的评价呢?

不了解中国文化学就不能或无法了解中国文学美学。中国的文体在最初,是作为文化范畴存在的。诗歌一开始的功能是认知功能,约束在兴、观、群、怨范围内,是文化智慧甚或知识来源之一。其审美功能是在后来被确定,这种确定包含着对原初的文化意义的摆脱。作为诗美学的一个细胞的“意象”建构,也在这样的总趋向中被裹挟而下作同一个走向。文学美学的意象建构和文化学的意象在建构方式上也就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后者的胎记。

(摘编自吴功正《中国文学美学》)

材料二:

在很长时间里,象可以说是弥补语言局限性的一个替代方式。所谓言不尽意,故立象以尽意。《系辞》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这里有一个逻辑环节,就是“立象以尽意”,是因为言不尽意所造成的缺陷难以克服,故采用此道。那么象就是超越语言的局限性的一个重要形式,或者说象是为了超越语言而存在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在王弼的意、象、言结构中,意是表达的对象,意自身无法显现,须借象来表达;而象又是需要语言的帮助作用得以显现的。言是象的媒介,象是意的媒介。这里存在着两层超越,一是由象对言的超越,一是由意对象的超越,即所谓得象忘言,得意忘象。言和象都是捕鱼之筌,都是需要抛弃的媒介。

要表意,为何不直接以言去表达,在言和意之间插入一个象的层次?虽然它是就特殊的

对象——易象而言的,但在中国哲学中具有独特的意义。象的特殊媒介地位因此被突出了出来。和语言相比,语言是界定的,但象却可以象征,具有很强的暗示性。如钱锺书所说:“象虽一著,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应多,守常处变。” 就像《系辞传》所说的“象也者,像此者也”,易简,以极简单的符号,希图在极其有限的符号形式中,概括天下一切可见的事、不可见的事、可感的理、不可感的理,而中国美学的立象尽意、象外之象等学说,也确立了象在展现无限世界意义方面的特殊功能。刘勰在谈到意象的隐的特点时说:“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故互体变爻,而化成四象。”“辞生互体,有似变爻”,就是就象的无限可延展性来谈的。

(摘编自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重点论述意象与文化学的关系及被引进文学美学的原因,材料二重点论述意、象、言之间的联系。 B . 了解中国文化学对于了解中国文学美学至关重要,文学美学和文化学的意象在建构方式上存在着关联性。 C . “立象尽意、象外之象”等学说,确立了象在展现无限世界意义方面的特殊功能,象具有很强的暗示性。 D . 作为捕鱼之筌的“言”和“象”,是必须抛弃的媒介,否则象就无法实现“立象以尽意”这一美学目标。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意象”来源于《易》,却在诗学领域绽放光彩,最能体现古诗的美学特点。 B . 意象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因子有着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 C . “互体”和“变爻”,是就象的无限可延展性而言的,是作品中的未申之意。 D . 胡适在《先秦名学史》中认为南朝梁刘勰是把“意象”导入审美学的第一人。
  3. (3) 根据材料,下列诗句中的“水”不能体现“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观点的一项是(   )
    A .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B .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C . 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池。(白居易《过元家履信宅》) D .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4. (4) 请根据材料一,给“意象”下一个定义。
  5. (5) 请根据材料二,简析下面这首宋诗的“意、象、言”结构。寒菊

    郑思肖①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注]①郑思肖: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没过脚踝的积雪抚平森林崎岖的地面,使之变得凹凸有致。太阳出来了,雪地从一片柔和的白,变作成千上万个明亮刺眼的光点。如果你用指尖挑了一小块闪亮的雪花,放在太阳光下,会捕捉到每片雪花上细微的装饰物,揭示出那些完美对称的臂形、针状,还有六边形的结构。

如此美景,是如何诞生的呢?

1611年,约翰尼斯·开普勒在解释行星运行之余,抽出时间来思考雪花的奥秘。令他尤为不解的是雪花六条边的规整性。他说:“必定有某个确定无疑的原因,要不然,为什么无论何时雪花降落,其初始结构都无不呈现为六边形小星体形态。”开普勒试图寻找一个既遵循数学规则又符合博物学模式的答案。他注意到,蜜蜂的蜂巢与石榴种子的排列方式,都是六边形。这或许反映出几何效率。然而,水汽既不是像石榴籽那样被挤成一圈,也不是像昆虫巢穴那样被搭建而成。因此开普勒认为,这些生物界的例子无法揭开雪花构成的成因。花朵和很多矿物并不符合六边形规则,这进一步冲击了开普勒的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和五边形也能组合成精妙的几何图形,如此一来就排除了纯粹几何的可能性。开普勒沮丧地结束了他那篇论文,未能瞥见知识冰宫大门外面的景象。

如果他认真考虑原子的观念,或许就能从沮丧中摆脱出来。原子观念源自古代希腊的哲学家。在开普勒那个时代,17世纪早期的科学家大多已经对这种观念失去了兴趣。到17世纪末,原子论重新流行起来,教科书和黑板上四处舞动着小球与小棍的美妙组合。现在,我们用X射线轰击冰块来寻找原子,从中发散出的射线类型,揭示出一个比人类日常生活尺度微小一千万亿倍的世界。我们发现,氧原子呈锯齿状分布,每个氧原子与两个氢原子拴在一起。氢原子一刻不停地运动,同时放射出电子。当我们深入分子层面,从各个角度观摩分子的规整性,我们发现,原子的排列方式正如开普勒的石榴籽一样!雪花的对称结构,正是从这里开始。水分子的六边环一个叠一个,始终呈现为六边形结构。氧原子的排列不断扩展,达到人眼可见的尺度。

冰晶形成过程中,又会给雪花基本的六边形结构增添各种不同的装饰。温度和空气湿度决定着最终的形态。极寒冷干燥的空气下,将会形成六棱柱形雪花。南极覆盖的雪花就是这类简单的形态。随着温度上升,冰晶笔直的六边形大厦开始动摇。我们现在依然没有完全弄清这种不稳定性的肇因。看起来,冰晶边缘某些地方的水汽似乎比其他地方凝结得更快。空气状况的细微变化,对冰晶的增长速度带来极大的影响。在极其潮湿的空气中,雪花的六个角将会延伸出宽臂,这些宽臂随即转变为新的六边形平面。若是空气足够暖和,则会长出更多的附属物——星体上又多出几条臂。其他温度与湿度的组合,会促使形成中空柱状雪花、针状雪花,或是表面凹凸不平的片状雪花。随着雪花的降落,风卷着雪花漫天飞舞,这时空气中温度与湿度会发生无数细微的变化。没有任何两片雪花经历的是完全一样的过程。对于这些各不一样的历史事件,独特性就体现在每片雪花独一无二的结晶形式上。由此,历史事件的偶然性叠加于冰晶形成规律之上,构成秩序与变化之间的张力。正是这种多样性令我们赏心悦目。

(摘编自乔治·哈斯凯尔《看不见的森林》,熊姣译)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普勒用生物界实例对雪花呈六边形原因进行解释最终失败,但不掩他遵循数学规则又重视博物学模式研究的科学精神。 B . 用X射线观察冰块的水分子结构,会发现原子的整体排列方式呈六边形,这可以用来解释雪花呈现六边形结构的原因。 C . 水分子始终呈现出对称的六边形结构,通过氧原子的排列不断扩展,渐渐就可以生成肉眼可见的雪花结晶的形状。 D . 水分子内在结构的秩序和历史事件的变化之间的张力让每一片雪花结晶的形状各不相同,呈现出令人陶醉的冰晶之美。
  2. (2)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开篇描述了一幅充满魅力的雪景,引出开普勒探究雪花形成原因的话题,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 水汽不像石榴籽那样被挤成一圈,它并不遵循数学规则的排列,这让开普勒否定了用纯粹几何学揭开雪花构成原因的推断。 C . 作者列举不同温度条件下雪花呈现的不同形态,如六棱柱形雪花、中空柱状雪花等,是为了证明雪花最终形态与温度和空气湿度有关。 D . 科研可能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思索,本文对雪花多样性成因的探讨,呈现出现实世界与科学视野下原子世界的辩证关系。
  3. (3) 请结合原文,简要梳理影响雪花冰晶形态形成的关键因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习.平总书记指出,要危中寻机、化危为机,把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壮大起来。何谓“新业态”?在国家统计局的界定中,新业态是顺应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需求,依托技术创新和应用,从现有产业和领域中衍生叠加出的新环节、新链条和新活动形式。

伴随着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的蓬勃发展,众多新职业应运而生。这些新职业中,有的已被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如网约配送员、互联网营销师等;有的已具备一定规模,如数字化运营师、互联网在线教育培训师等。同时,社区团购团长、版权购买师等新职业仍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这些新职业的兴起,孕育了众多就业岗位。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9年以新就业形态出现的平台企业员工达到623万人,同比增长4.2%;平台带动的就业人数约7800万,同比增长4%。与此同时,北京交通大学、阿里研究院与菜鸟网络联合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全国社会化电商物流从业总人数已达203.3万,以20﹣30岁男性为主,近八成来自农村,日均工作9﹣10小时,工作不满1年的很常见。

(摘编自李心萍《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创造新职业岗位》)

材料二:

当前,消费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引擎,2019年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8%,连续6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在促消费尤其是新型消费上下功夫。新型消费,是以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等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近年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动下,我国新型消费快速发展,对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拉动经济持续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传统线下消费受到冲击,以在线办公、远程教育、直播电商为代表的线上消费逆势增长,有效助力经济回稳向好。今年8月的主要经济数据中,消费备受瞩目,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实现年内正增长,其中新型消费强势增长作用显著。新型消费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为重要依托,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应成为重要发力点。

(摘编自韩鑫《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

材料三:

新业态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特点,让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在拥抱“互联网+”“智能+”的过程中萌发新芽、焕发活力。有这样一个案例,一家传统的服饰企业,利用云计算对门店进行数据化改造,不仅打通线上线下销售,随时跟踪各种尺码、款式产品的销售情况,还将门店销售的动态实时数据与工厂相对接,用数据优化供应链,实现快速跟踪市场变化、以销定产。当有的品牌还在为店铺租金上涨、人工成本走高头疼时,这家企业却在去年创下成立20多年以来的最好业绩。用消费端的数据逆向优化生产端的供给,农业种植运用大数据分析可以提升效率,化工生产运用云计算适时调整参数大幅降低成本……新业态不仅让传统产业“新”起来,更让其“潮”起来,进而为市场提供品类更多、品质更好、品牌更优的有效供给。

不仅如此,新业态的出现还具有生长的特点。每一种新业态的出现,都会为下一个新业态的出现奠定基础,从而激发更多人的创新创业热情。有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才有手机APP和“算法”推荐的兴起;有云计算、大数据的支撑,上亿人同时抢红包才具有可操作性;有地图导航、移动支付等技术支持,才会出现网络约车、共享单车等新业态。而这些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反过来又为创业提供了新的舞台,新业态的出现因而不断自我加强。

(摘编自陈凌《新业态,向未来开疆拓土》,《人民日报》2019年5月23日)

  1. (1) 下列对新业态新模式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业态指依托技术创新和应用,从现有产业和领域中衍生叠加出的新环节、新链条和新活动形式,具有自我生长等特点。 B . 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催生了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发展,这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人们需求的改变有直接关系。 C . 加快壮大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能够完全抵抗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助力中国经济回稳向好,逆势持续增长。 D . 新业态发展和数字技术关系密切,如果没有地图导航、移动支付等技术支持,网络约车、共享单车等新业态就不会出现。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由《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0)》对新就业形态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新业态的出现在增加工作岗位的同时,也有不确定性和变动性。 B .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将有效推动我国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进而拉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C . 材料三中的案例说明,利用新业态信息化、数字化等特点能够为企业解决店铺租金上涨、人工成本走高等困难,提供可借鉴的有益经验。 D . 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新业态新模式总是从现有产业和领域中衍生叠加而出,现有的产业和领域能为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奠定基础。
  3. (3) 新业态新模式为社会带来了哪些深刻的变革?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高原上的“雪莲花”

夏静刘小英

三年坚守,她用知识和爱心耕耘着70多名孩子的未来。

高原之巅,她用热情和青春守护着“高原花朵”的成长。

在海拔1800多米的湖北恩施鹤峰县中营乡,有所高原小学。三年前,大学毕业不久的邓丽来到这里。犹如一朵雪莲花,她为孩子们带来了知识和快乐,为落后的高原小学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一个人改变一所学校

2009年8月的一天,鹤峰县已经很冷了,邓丽穿过蜿蜒的山路,来到小学报到。

“哇,是个女老师,好漂亮啊!”孩子们挤在她的办公室门口,探着头,用惊奇和欣喜的眼神望着这位新来的老师。

邓丽告诉记者,在她来之前,学校只有7名男老师,平均年龄54岁。

除了是高原小学的第一位女教师之外,邓丽还为学校带来了其他“第一”:孩子们第一次开口说普通话,第一次上了英语课,第一次站上了舞台,第一次吃上了免费午餐,学校举办了第一个“六一联欢会”……邓丽的到来,给高原小学带来了新气象。

在学校,邓丽当一个班的班主任,带一个年级的语文、四个年级的英语和全校的音乐课,还兼任少先队辅导员和女生寝室管理员。

“邓老师上的课我们都很喜欢!”孩子们争着告诉记者。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课上,邓丽组织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课下,她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和孩子们一起游戏。

昔日性格孤僻的山里娃,如今可以在陌生人面前大方地表演。乡亲们说,是邓老师把爱和快乐的种子种在了娃儿们的心里,改变了孩子们的性格和未来。

只想做一名“纯粹”的老师

邓丽的到来,为寂寞的鹤峰高原带来了活力。但令人意外的是,在来到高原小学之前,邓丽在武汉有一份月收入4000元左右的工作,令不少人艳羡不已。然而,一心想做一名“纯粹”老师的邓丽,毅然决然辞掉工作回乡支教,并且主动申请来到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中营乡高原小学。

“我也动摇过。”邓丽坦承,初到时,面对艰苦的环境和难熬的孤独,她有过后悔。然而,看到孩子们淳朴的笑脸,渴望的眼睛,邓丽最终坚定地留了下来,并用更多的爱温暖着孩子们。

在邓丽的学生中,有一对聋哑兄弟,父母在外打工,孩子从小被寄放在学校。没有学过特殊教育的邓丽,让兄弟俩捏住她的嗓子感受震动,用夸张的口型、自创的手语,纸条跟他们交流。在她的悉心培养下,聋哑兄弟的成绩从20多分提高到70多分、80多分。邓丽还特别设计了“我和你们在一起”的手语。当聋哑兄弟哭着想妈妈的时候,当他们孤立无助的时候,当他们缺乏信心的时候,邓丽都伸出双手告诉他们:“我和你们在一起!”

在严寒的冬天,邓丽第一个起床,到教室生火炉,挨个叫孩子们起床。她亲自给学生洗澡,“希望把她们洗得水灵灵的”。在邓丽眼中,每一个孩子都是高原上的花朵,只要用心呵护,他们就能绽放出生命的娇艳。

“放心,老师不会走”

2011年5月,邓丽考入正式教师编制,可以提前结束资教,分配到中心学校。但孩子们的眼泪和被需要的幸福感,让邓丽又回到了高原小学。

“你们放心学习,老师不会走。”邓丽对每个孩子都这样说。今年30岁的邓丽还没有男朋友。追她的人不在少数,但都被她拒绝了。邓丽说,首先要支持她的工作,否则不予考虑。“也有人说支持我,但能一辈子吗?”邓丽没有信心。谈到资教期满后的去留问题,邓丽很坚定:“上面派人下来接班,我才会走;如果没人来,我就不会走。”

邓丽的精神感动了很多人,但她并没有觉得自己有多伟大。她说,她只是想找份有幸福感的工作,山里孩子需要她,被需要就是一种幸福。

当她生病躺在宿舍时,聋哑兄弟向她做出“我们和你在一起”的手势时,邓丽是幸福的;当曾经自闭的两个女孩儿为她自编、自唱、自跳《邓老师活泼之歌》,作为献给她的生日礼物时,邓丽是幸福的。

(选自《光明日报》2012年9月9日,有删改)

  1.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邓丽是高原小学的第一位女教师,为学校带来了多个“第一”,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开创了学校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B . 邓丽来到高原小学后,既教书又育人,还照顾孩子们的生活,改变着孩子们的思想性格,甚至影响着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 C . 邓丽毅然辞掉收入可观的工作,选择来到条件艰苦的高原小学,是因为她心中始终有做一名“纯粹”的老师的理想。 D . 邓丽考人正式教师编制后,本来可以提前结束资教离开,但是因为师资短缺和孩子们的苦苦哀求,她才选择留下来。
  2. (2) 下列对这篇人物通讯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文章标题将到高原支教的邓丽比喻为扎根高原的雪莲花,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和美感,突显了其可贵的精神品质。 B . 导语部分通过叙述,介绍了邓丽的支教经历,揭示了她崇高的精神境界,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并引出主体部分的详细报道。 C . 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邓丽表示自己也曾动摇过,这个细节虽有损于主人公的正面形象,但能够使通讯更加真实,利于读者接受。 D . 作为人物通讯,本文语言平实质朴,叙事客观公正、避免主观抒情,很好地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3. (3) 作为一名老师,邓丽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请分条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

——追记优秀共.产.党员、复旦大学教授钟扬

张烁

大德曰生

你可知,一粒袁隆平教授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让我国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你可知,仅仅20多株被西方“植物猎人”引进的我国野生猕猴桃枝条,发展成了新西兰经济的支柱产业?

你可知,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收集有全世界最多的豆科植物种子,一旦全球变暖,英国将占据粮食作物的基因优势?

“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钟扬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作为中国植物学家,钟扬立誓,要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作为对人类负责的植物学家,他立誓,要在当下为人类建一处种子的“庇护所”。这个想法,终因复旦大学和西藏大学的结缘成为现实。自此,钟扬背起足有三四十斤重的双肩包,带着学生开启了为国家收集种子的征程。

16年来,钟扬和学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50多万千米,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 4000 多万颗种子,占到了西藏高等植物的近1/5。他的理想,是在未来10年间,收集西藏植物的1/3以上,如果有更多人加入,也许30年就能全部收集完……

“最好的植物学研究,一定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做出来的。”钟扬有些“傲娇”地与学生共勉,这也成为他一生大写的标注。

党员本色

经年累月的高原工作,让钟扬的身体频发警报。2015年5月2日,51岁生日当晚,他突发脑出血,血管中流出的殷红鲜血化作CT片上大块惊人的白斑。从医院出来,医生给他规定了3条“铁律”:一是戒酒,二是吃药,三是绝不可再去西藏。担心钟扬的人们“舒了口气”:这个“钟大胆”,可以在进藏上消停消停了吧。

离开ICU刚半年,他又进藏了。开始不敢坐飞机,就辗转坐火车。怕在家人那里“落埋怨”,就偷偷一个人行动。很多人不解,他连命都不要了,到底想要什么?钟扬,他仿佛对一些人们热衷追逐的事从不在乎,又仿佛对一些人们不可理解的事格外执拗。

研究植物一辈子,万千植物中,钟扬最爱高原植物,它们在艰苦环境中深深扎根,顽强绽放……他曾深情写下这样的诗句:世上多少玲珑的花儿,出没于雕梁画栋;唯有那孤傲的藏波罗花,在高山砾石间绽放。这是高原植物的品格,也是钟扬,这个有着26年党龄的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

先生之风

“教师是我最在意的身份。”钟扬说,每个学生都是一颗宝贵的种子,全心浇灌就会开出希望之花。这些年,除了为国家收集植物种子,钟扬倾注了巨大心血培育最心爱的种子——学生们。

初始援藏,钟扬想为青藏高原盘点植物“家底”。漫长科考道路上,他慢慢意识到,这片神奇的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藏族学生心中,也许会对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于是,他想把西藏大学的“造血机制”建起来,打造最好的平台,把学科带到新高度。

事实上,钟扬的视野从没离开过下一代。“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要从小培养,现在让孩子们多一点兴趣,说不定今后就多出几个科学家。”谁能想到,一个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的大教授,每个月却坚持抽出两天去上海的中小学开科普课。多年来,钟扬以巨大热情投入科普教育中,参与了上海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建设,承担了自然博物馆500块中英文图文的编写工作,出版了3本科普著作和6本科普译著,每年主讲30场科普讲座。钟扬,是有口皆碑的明星科普专家。

高原永生

2017年9月25日凌晨5时许,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在为民族地区干部授课返程途中,钟扬遭遇车祸,生命定格在了53岁。

这就是那个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祖国植物基因库,在青藏高原跋山涉水50多万千米,数次攀登至海拔6000多米,收集了4000多万颗种子,打响了“植物保卫战”的人吗?这就是那个不顾高血压、心脏肥大,坚持16年援藏,让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的人吗?这就是那个从教30余年,立志要为每个少数民族培养一位植物学博士的人吗?

钟扬那带着湖南味的普通话依然回荡在耳边:“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下去,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

(摘编自2018年3月26日《人民日报》)

  1. (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钟扬走进西藏,最初是出于生物学家的使命感: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为人类建种子的“庇护所”。 B . 钟扬托物言志,写诗赞颂藏波罗花深深扎根高原,能在艰苦环境中顽强绽放。这朵孤傲顽强的小花象征了他的生命品格。 C . 在漫长的科考途中,帮助西藏大学建好生态学科,留下一支优秀科研团队,成为钟扬的新梦想、新目标。 D . 钟扬艰苦援藏16年,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2. (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标题《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中的“种子”一语双关,既指他收集的种子和培养的学生,又指钟扬自己。 B . 文章开头用袁隆平等三个事例强调了植物基因库在国家建设中的关键作用,这是钟扬成为科普专家的直接原因。 C . 文中交代了钟扬突发脑出血和遭遇车祸去世的具体时间,这样精准的表述饱含了对钟扬离世的无限哀痛之情。 D . 文中多次引用钟扬说过的话,直接表现了钟扬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塑造了钟扬的形象,使文章更加真实、准确、可信。
  3. (3) 钟扬在植物学研究、共.产.党员的追求和教师的责任等方面有自己的价值观。请结合材料,探究在钟扬身上体现出的价值观与人生的关系。
科普文阅读。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各题

说不尽的萤火虫

中国有着悠久的萤火虫文化。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萤火虫就成为先民的关注对象,诗中町畽鹿场,熠耀宵行就是描述萤火虫的。古代诗人常借萤火虫抒情达意,唐代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便是千古绝唱。囊萤夜读的故事家喻户晓,也曾激励过无数学子发奋努力。

现代人是不再需要囊萤来夜读了。到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发明出荧光灯。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生物光,它不同于其它的光会伴生热量的损耗,是目前已知唯一几乎没有热损耗的光源,因此也叫冷光源。荧光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能源使用率,但与萤火虫的发光率相比还差得太远。

最近,研究人员在研究萤火虫发光器时,还意外发现了一种锯齿状排列的鳞片,它可以提高发光器的亮度。科学家将其应用在二极管(LED)的设计中,制作出模仿萤火虫发光器天然结构的LED覆盖层,可使其效率提高50%以上。这种新颖设计可能会在几年内应用在LED生产中。

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在基因工程中也越来越多地作为遗传标记的首选来检测基因表达。人们不但利用萤火虫的基因检测癌细胞,还利用基因转移技术把萤火虫的基因转移到玉米中,较快地培育出新的具有抗病虫害的玉米新品系。

萤火虫还是血吸虫病的防疫助手,水生萤火虫的幼虫吃包括钉螺在内的螺类,而钉螺正是血吸虫的唯一宿主。萤火虫体内的腺甙磷酸,可作为一种优异的检测剂来检测水的污染程度。萤火虫喜欢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环境,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

遗憾的是,如今,萤火虫在部分地区已越来越少见。除了自然天敌外,人类成了萤火虫最大的天敌。美国一些医药公司为了获取萤火虫体内特有的虫荧光素和虫荧光素酶,出价购买萤火虫,导致人们大肆捕捉萤火虫。在日本,上世纪60年代的工业污染和城市扩张,致使萤火虫幼虫的生存率直线下降。

萤火虫求偶时,雌雄之间会发出特异的闪光信号以吸引异性并交尾。然而城市的亮光干扰了它们的闪光交流,当萤火虫感知到外界灯光时,就会停止发光、飞行、求偶,最终导致种群减少甚至灭绝。去年夏季一些城市刮起萤火虫展览热,千里迢迢从外省引入萤火虫,然后在公园放飞。但萤火虫的很多种类年复一年地在同一个栖息地聚集、交配,即使栖息地遭到破坏,也不会迁往别处。萤火虫成虫的唯一使命就是繁殖,寿命很短,长的也就十几天。萤火虫本就不适合长途迁徙,目的地栖息环境又不太合适,它几乎活不了几天,繁殖就更是不可能了。不少专家为此呼吁:与其引进萤火虫,不如改善自然环境。

那些曾在林间泽畔熠耀宵行的萤火虫,如今已与我们渐行渐远,靠人工引进不能引来它们的回归。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 , 因而要靠自然来解决。而且,保护萤火虫不能光着眼于一个物种,而是要通过保护整片栖息地来保护许多物种。如果做到这一点,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萤火虫如是,熊猫如是,白鹤也如是总之,我们应多想想如何对自然更友好,与万物共存共荣。

(摘编自《新华文摘》)

  1. (1)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而发明的荧光灯,在减少热损耗方面成效显著,但发光率不如萤火虫。 B . 科学家模仿萤火虫发光器的天然结构,用以制作LED覆盖层,这种设计在应用中将起到节能的作用。 C . 人们选择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将其运用于癌细胞检测、玉米新品系的培育和水质检测。 D . 引进萤火虫的做法不合乎自然规律,因为长途迁徙影响其正常繁殖,异地放飞又改变其栖息环境。
  2. (2) 为保护萤火虫,我们要注意萤火虫的哪些习性?请简述。
  3. (3) 请根据文本,分析“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这句话的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