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知识点题库

社会转型的内涵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    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转型时期。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

——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材料三 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总结1979年至今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国在推行双重转型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以把这些经验归纳为以下八项。

(一)体制转型是双重转型的重点。

(二)思想先行。

……

——摘编自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型之路》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完成社会转型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出现的社会转型机遇及社会转型“难以启动”的原因。这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的具体内涵。“思想先行”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经验,试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予以说明。

  4.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转型的认识。

春秋战国时期,儒、法、墨诸家不约面同地都提出尚贤的主张。孔子“先有司,小过,举贤才,商鞅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任其力不任其德”“官爵必以其力”的原则,墨子提出“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材料反映了当时(   )
A . 分封制度趋于崩溃 B . 儒学与墨学的融合 C . 中央集权渴求人才 D . 社会转型发展需求
董仲舒发挥儒学而形成的“大一统”思想,能被汉武帝采纳,实际上是因为它吸收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   )
A . 孔子的思想 B . 荀子的思想 C . 韩非子的思想 D . 墨子的思想
材料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墨家与儒家在战国时期一起号称“世之显学”。墨子指责王公贵族“厚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认为“制为节用之法”,“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墨子反对听天由命、无所作为的怠惰思想,主张“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提出“仁则兼矣”,“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非攻是墨子为解决当时各国间兼并问题而提出的主张。墨家提出“杀人者死,伤人者刑”的观点,在人民群众中产生深刻的影响。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1. (1) 根据材料,概括墨子的政治主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墨家学说在当时成为显学的历史背景。
孟子指出天子可以讨伐诸侯,同等级的诸侯之间是不能够相互讨伐的。据此可知,孟子主张(   )
A . 仁政 B . 德治 C . 守礼 D . 非攻
《孙子兵法》强调,对于战争“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又说:“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这说明(    )
A . 先秦兵家反对不义战争 B . 先秦军事理论趋于成熟 C . 春秋时期兼并战争频繁 D . 先秦兵家具有慎战思想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甘其食, 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
A . 孔子“仁”和“礼”的学说 B . 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C . 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D . 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老子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主张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常使民无知无欲”。汉初统治者采取黄老之学,强调道生法,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两者思想产生的共同原因是(   )
A . 法家思想弊端暴露无遗 B . 战争对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C . 人心不古百姓怨声载道 D . 儒家思想未能形成体系
杨宽在《战国史》中写道:“‘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变革,文化学术相应地发生变革,得到进一步发展,士就大为活跃起来……”这(   )
A . 推动了思想上的“百家争鸣” B . 有利于早期国家形成 C . 推动土地私有制出现 D . 导致诸侯争霸
孟子认为:“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这表明他主张(   )
A . 知识分子应重视农事 B . 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 C . 统治者应维护分封制度 D . 统治者应该有民本意识
有学者用一关系式说明墨子的思想,“仁+仁+仁……=兼爱”,这就说明“兼爱”和“仁”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等差的“别爱”和“偏爱”在墨子看来,就是“不爱人”。该学者意在强调墨子的“兼爱思想 (    )
A . 继承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B . 借鉴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C .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D . 否定了西周的等级制度
下表为范文澜先生对战国时代“士”的主要分类情况

分类

具体所指

学士

儒家、道家、法家等著书说议政事,在文化上做出巨大贡献之士

策士

众横家,长于争论,凭口舌辩词驰骋诸侯,猎取富贵之士

方士或术士

天文、历算、地理、医药、农业技艺、占卜等学科的专门家

据此可知,士阶层的分化(    )

A . 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 . 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 . 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D . 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据《论语》记载,冉有陪孔子访问卫国,冉有对卫国如何管治众多人口心生疑虑,孔子认为应“富之”然后“教之”。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 . 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激烈 B . 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C . 孔子先富后教的治国思想 D . 经济繁荣促进人口的增长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者路齐一指出:“大变革(大变局)指一个国家(社会)的大发展,即一个国家(社会)在一个较为集中的历史时期,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诸如科技、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都出现大发展和突破性进展,同时产生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而不是指某项事业或个别社会领域的大发展。从世界范围来看,历史大变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类社会在技术、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推动人类社会迈入更高级的文明社会。另一方面,世界历史大变局往往还包括国际力量的对比,大变局的本质是国际主要行为体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由此引发国际格局大洗牌、国际秩序大调整。

——摘编自杜庆昊《大历史视野中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古今中外历史中选定一个大变革(大变局)时期,并运用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

“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古代希腊和中国的哲学思想相通的是(   )
A . 以人为本,关注社会 B . 反对迷信,蔑视神权 C . 民主权利,渊远流长 D . 思想一统,法律至上
他坚决批判复古思想,讥笑复古派为守株待兔的人,他的思想非常适合当时的新兴阶级当权者的需要,后被秦王嬴政所采纳。“他”是( )
A . 墨子 B . 韩非 C . 孟子 D . 庄子
法律既属于政治的范畴,又具有很强思想文化意义。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尺(法)安在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

——《汉书杜周传》

材料二:夏朝已经制定出了我国最早的适合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历法《夏小正》。商代不仅制定了阴阳历,并设专官掌管历法。秦时第一次颁行了全国统一的历法《颛顼历》。汉以后一直到明清,历朝都制定了历法,历代法典都特设专条对破坏或私习天文历法的行为,给予极其严厉的惩罚。这在世界法律史上是很少见的。

材料三:从西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成为近两千年封建法律的理论基础。西汉董仲舒以阴阳四时的自然现象来论证大德小刑。此后,儒家倡导的“德主刑辅”、“明刑弼教”成为指导立法司法的既定政策。

材料四:礼之所去,刑之所取(离开礼的言行,正可以纳入刑的范畴),去礼之人,刑以加之(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一旦超出了礼的规范他就要落入到刑罚的制裁范围之中),故曰取也。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通典》第一百七十卷

材料五:“《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春秋繁露·精华》.“吕步舒持节使决淮南狱,于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

——《史记·儒林列传》

廷尉张汤“以古法义决疑狱。”

——《汉书·儿宽传》

帝时廷尉于定国“学《春秋》,身执经,……其决疑平法,务在哀鳏寡,罪疑从轻”

——《汉书·于定国传》

和帝时廷尉、尚书陈宠“数议疑狱,常亲自为奏。每附经典,务以宽恕,帝辄从之。”

——《后汉书·陈宠传》

请回答:

  1. (1) 材料一表明了中国古代法制模式具有怎样的特点?
  2. (2) 材料二中历法的发达和法律对它的确认与保护表明我国古代法律体系具有怎样的特点?元朝我国哪位天文学家编订了集前代各家历法优点之大成的什么历法?为了编制精确的历法,他研制了以哪一仪器为代表的一批天文观测仪器?
  3. (3) 材料三表明我国古代法律体系具有怎样的特征?从汉武帝开始,西汉王朝形成了怎样的治国方略?此后,历朝封建法律总体上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4. (4) 材料四说明了我国古代法律体系具有怎样的特点?战国时期哪一思想家提出礼法并用、强调礼的制裁功能?具体地讲,材料中礼与刑是怎样“相为表里”的?
  5. (5) 材料五中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观点?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观点对儒学的发展、汉朝的司法、儒法关系以及儒学的历史地位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华民族有着既重礼仪又重法治的深厚历史传统。中国社会的传统观点恰恰是“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在逻辑上是一对互为补充、在总体上联合成为一个体系的关系。德与法互为依存的关系源远流长”。自夏王朝起,即将礼与法相结合,并且凭借礼的精神统治力量强化法的镇压职能,依靠法的强制力推行礼的规范。这种法治影响了中国社会数千年之久。

就是在中世纪中后期的欧洲,阿奎那所主张的自然法观点也仍然是与法律、宗教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一时期的法律必然会主张以道德规范的尊严为主要内容。欧洲古代和中世纪的自然法坚持从国家立场出发,也强调了道德在生活申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在18世纪以前,在处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时,道德同样也是与法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顾华洋《论西方传统社会对中国法律的误读》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与中世纪西欧法律的异同。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法律与中世纪西欧法律各自特征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东西方文化发展轨迹不同,体育演进也必然依附于文化发展而变化,中西方体育传承方式的迥异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并非“大同社会”,而存在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中西方身体活动传承模式之比较

中国传统师徒制

西方运动教练制

以强身、养生、防御……为目的(多元的目的取向),讲求中庸之道

以竞技、比赛为目的

重视整体、全身的协调,身心合一

专项专业的训练一局部的极端化、专业主义、专业分工

“暗劲”与“化劲”无法用外观衡量,善用比喻与想象,重体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多元的思考方向

建立明确、清楚、可行的量化标准,重视规则,可以客观衡量的单一思考方向

精英式的传承(典范学习)—适合少数人,进度因人而异,没有时间的急迫性

组织化、层级管理一适合对多数人进行教学,讲求效率

重视伦理—师徒如父子,关系密切且长久

教练与学员关系建立在契约约定上,关系较淡薄

——摘编自李国冰《中西方文化差异与体育传承模式之比较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文化与传承”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已是不争的事实,但生当其时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对当时诸侯、大夫的“非礼”行为,总是深恶痛绝并予以严厉批评。孔子这样做,是出于(    )
A . 宣扬其仁政思想主张 B . 恢复并维护正常社会秩序 C . 克己复礼、知礼上进 D . 适应春秋争霸战争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