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知识点题库

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开始于

A . 春秋 B . 战国 C . 秦朝 D . 汉朝
韩非子对君臣关系的看法是:“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这一看法反映出(   )
A . 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 B . 君臣之间的关系毫无诚信可言 C . 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 D . 儒家伦理道德正统地位的确立
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这说明(   )
A . 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 B . 不同学派的思想出现融合与趋同 C . 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D . 思想的吸收与融合成为发展趋势
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位思想家是(    )
A . 孙子 B . 孟子 C . 董仲舒 D . 朱熹
诸子中的“子”的称呼,在春秋战国时期最为流行。它有两种意义,称人时意义是“先生”,称著作时意义是“全集”。只有李耳,据说因为他太老了的缘故,特别尊称他为“老子”。以下关于诸子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
A .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宋国,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B . 孔子主张“仁”与“礼”,“礼”是其思想的核心 C . 墨子是战国初期墨家学派创始人,推崇夏朝的政治 D . 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主张“天行有常”
华夏之域初仅限于鲁、晋、齐、郑、蔡、卫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诸国及行周礼的宋、陈等中原诸国。到战国晚期,魏国人托名大禹而作《尚书·禹贡》,分当时天下为九州,这是撰著者理想中企望能够实现的政治区划。“九州”的出现说明(   )

A . 中华文明的不断扩展 B . 走向统一是民心所向 C . 魏国具备了一统天下的实力 D . 宗法制度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据《中国史纲》记载,春秋时人主的最高尊号是王,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战国中期后,诸侯称王,人主的尊号只好为帝,原为光大之义的“皇”字称天神。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他自称为“始皇帝”。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反映了( )
A . 借助于天加强统治 B . 人主权力不断加强 C . 地方势力左右人主尊号 D . 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
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准则和规范历经变化,逐渐形成中国特有的法律传统。到了近代,受西方的冲击和影响,近代法律制度逐渐在中国形成。

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到了春秋旧中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请回答:

材料二: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十五讲》说:“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以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材料三:1902年3月,清廷发布了修订法律的谕旨:“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夸。”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材料四: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各项之自由权: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有书信秘密之自由;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人民有信教之自由;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材料五: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第三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爷、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 (1) 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发生什么变化?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此持什么观点?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今昔情势不同”的表现。
  4. (4) 根据材料四、五和所学知识,概括出两部宪法体现的共同民主原则。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1954年宪法具有哪些进步性?
在孔子以前,“君子”专指贵族男子。而孔子却为它赋予了新的意义,比如忠诚、守信、仁慈、坚定等。这表明孔子的思想(    )
A . 具有阶级色彩 B . 追求标新立异 C . 蕴含立德意识 D . 体现有教无类
从殷商时期的“唯天监下典厥(道)义”,到西周时期的“遵王义”,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人一义”,即思想家们共用“义”的概念名称,均从“义”之“亲亲尊尊”内核人手进行理论改造,使“义”的性质及内涵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    )
A . 人本文化的会通精神流行 B . 诸子思想具有同源异流特征 C .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D . 士人的民本意识正在形成
在先秦早期经典文献中,“王天下”的合法性往往来源于天命的转变。而先秦儒家则在解释经典的过程中,力图把这种无常的“天命”与“人事”结合起来,并将天命转移与仁政相连接。这表明先秦儒学天命观 (    )
A . 适应了时代发展需要 B . 注重统治者的道德 C . 具有鲜明的民本色彩 D . 强调君权神授学说
战国时期,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庄子》将孔子描绘成道家的代言人,《韩非子》将孔子法家化,《孟子》《荀子》则将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夸说得愈加伟大,使他由君子变成儒家圣人。这一现象表明 (    )
A . 孔子不只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B . 儒道法三家思想已完全合流 C . 墨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相对立 D . 孔子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根据所学判断,如图相应地区产生的代表性成就对应不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01

A . 稷下学宫 B . 大邑白瓷 C . 《昭文新报》 D . 大生纱厂
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下列言论与此主张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    )
A .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B .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C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D .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春秋时期,晏婴提出“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战国时期,商鞅主张“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两者的共同点是(   )
A . 宣扬变法革新 B . 主张以民为本 C . 维护邦国利益 D . 规范统治秩序
体现现实主义倾向,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基础的是(   )
A . 《诗经》 B . 《离骚》 C . 《窦娥冤》 D . 《红楼梦》
有艺术评论家认为,中国古代山水画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在位置的经营上讲究“留白”“计白当黑”,也是有无相生、虚实相资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山水画蕴含了(  )
A . 儒家思想 B . 道家思想 C . 墨家思想 D . 法家思想
春秋时期管仲建议齐桓公实行“振孤寡,收贫病”“慈爱百姓”的政策,齐桓公成为诸侯霸主以后,在与诸侯的盟会中,还向各国提出“养孤老,食常疾,收孤寡”的要求。这反映出(   )
A . 救济思想源远流长 B . 齐国救济制度全面完备 C . 齐国重视救济建设 D . 救济建设助推齐国称霸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把公元前6世纪前后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的文化突破现象,称为人类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包含的成就有(    )

①《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②印度佛教抨击种姓制度森严的等级体系

③希腊的哲学、史学、文学等奠定西方文化传统

④中国儒家、道家学说创立并出现百家争鸣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如表为诸子的部分政见,据此可知,诸子(   )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论语·季氏》

使天下两天子,天下不可理也

《管子·霸言》

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庄子·天下》

隆一而治,二而乱

《荀子·致士》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扬权》

A . 主张君权至上 B . 倡导家国一体 C . 推崇权力一元 D . 强调政治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