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统一 知识点题库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 (1) 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何在?

  2. (2)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了唐末怎样的社会状况?后来宋太祖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所实施的举措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4.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

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体制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    )
A . 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 B . 不同集团和阶层的利益之争 C . 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 D . 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
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所以其为得也。

——《封建论》

材料三:中统、至元间……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分封对象及特点。
  2. (2) 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些政治制度?这些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分别有什么影响?
  3. (3)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按其出现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 . 行省制一郡县制一分封制 B . 分封制一郡县制一行省制 C . 郡县制一分封制一行省制 D . 行省制一分封制一郡县制
古代文件传输主要依靠驿站。《唐律)规定:驿丁抵驿,须换马更行,不然杖八十。又规定:凡误期,应遣而不遣者,杖一百;文书晚到一天杖八十,两天加倍,以此类推,最重的处徒罪二年。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 邮驿制度强化了中央集权 B . 唐法律遵行轻罪重罚原则 C . 邮驿制度有利于政令畅通 D . 唐政府行政效率大为提高
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在“百家讲坛”中讲学时曾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及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对“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 巩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 . 完善与周边国家的朝贡体制 C . 坚持皇位世袭惯例 D . 改进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
司马迁《史记》评价秦朝郡县制:“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这说明秦朝“郡县制”(   )
A . 建立在宗法制度的基础上 B . 特点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C . 强化了皇权专制主义制度 D . 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史记·秦始皇本纪》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反映了(   )
A . 相互制约 B . 皇权至上 C . 相权独大 D . 秦律严苛
秦统一之前,中国地域内有许多分封的诸侯国,各国有自己的国君或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有限。秦统一后,为了有效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    )
A . 禅让制 B . 分封制度 C . 郡县制度 D . 皇帝制度
《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淹谷,千八百里”。后经学者考证,该工程为(   )
A . 秦长城 B . 直道 C . 五尺道 D . 灵渠
“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也已经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这主要归因于下列哪一制度的实行(   )
A . 郡县制 B . 嫡长子继承制 C . 分封制 D . 王位世袭制
秦朝时,中国完成了从“一个天下、许多国家、独立主权、供奉天子”的封建制向“一个天下、一个国家、中央集权、分级管理”的郡县制的转变。这种转变 (    )
A . 标志着选官制度在古代成熟完善 B . 使得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C . 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D . 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谭嗣同在《仁学》中说“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秦朝行政制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中许多首创的东西,在中国乃至世界形成了深远的影响。下列制度属于秦朝首创的是 (    )
A . 皇帝制 B . 三公九卿制 C . 郡县制 D . 郡国并行制
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 (  )
A . 图片_x0020_887283096 B . 图片_x0020_100002 C . 图片_x0020_100003 D . 图片_x0020_100004
秦统一后将故六国统治阶层及家眷进行迁徙,状况如下。秦政府此项措施旨在(    )

王族

从人

从人家眷

赵王迁房陵

原迁巴县盐,后改为洞庭郡

不明

代、齐

齐王迁共县

不明

原迁巴县盐,后改为洞庭郡

魏、楚

魏豹之兄魏咎迁为家人

巴县盐

洞庭郡

A . 瓦解旧势力巩固国家统一 B . 延续国家分封统治的传统 C . 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与开发 D . 迁徙人口促进民族的交融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铭文原文为“宅兹中国(指今河南洛阳)”。秦汉以后“中国”的概念随之发生变化,在王朝统治的地理区域内,都可称为“中国”。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中原文化的广泛传播 B . 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C . 边远地方势力的发展 D . 民族交融的不断加强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迁徙50万人到南海、桂林、象三郡戍守,与越人杂居;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又迁3万户居民到北河、榆中,垦田生产。这些措施(   )
A .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控 B . 抵御了匈奴对边疆的侵扰 C . 缓解了中原地区人口压力 D .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帝国时代

秦汉帝国(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秦朝实行郡县制秦朝统一文字秦朝修长城防御匈奴,秦汉长期同匈奴作战秦朝修建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秦汉法律细密,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秦汉时期丝绸、漆器以及冶铁技术等领先世界汉朝出现农书《氾胜之书》

汉朝开通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秦朝焚书坑儒,汉朝确立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

罗马帝国(公元前27—公元476年)

在新征服地区设立行省,权力向君王和将军集中

在不列颠修长城抵御外族入侵,罗马长期抵抗外族侵略修建以罗马城为中心通往帝国各地的硬面公路法律由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法律体系日趋完备玻璃工艺、银器、铸币和采矿技术先进科鲁美拉写就名著《论农业》

海外贸易发达确定基督教为国教

——摘编自胡孝文等主编《秦汉与罗马:帝国时代的倒影》等

从上表中提取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相关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第一帝国时代”的特征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A . 郡县制 B . 分封制 C . 井田制 D . 宗法制
有学者认为,《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是供学习为吏者使用的识字课本。其末尾附录的两条魏律(颁布于公元前252年)规定:商贾和经营客店者“勿令为户”,不分给他们田地、房屋;派其从军,杀牛犒赏全军时,不给他们肉吃。由此可见(    )
A . 魏律成为秦吏准绳 B . 强制耕战成效显著 C . 秦国实行以吏为师 D . 抑商思想影响渐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