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统一 知识点题库

读图1-图4,回答问题。

请回答:

  1. (1) 根据图1、图2判断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名称。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

  2. (2) 与图2相比,图3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

  3. (3)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图4所设机构的主要目的。综合图1~图4,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左右。至西汉末年增加到6000万,三国鼎立形成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此后南北分裂,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至安史之乱前夕,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据葛剑雄《从中国历史各朝代的人口数量变化看5000年中华民族历史沧桑》整理

材料二:新中国人口发展变化曲线图。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人口变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人口发展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影响人口变化的因素。

秦代的丞相作为中枢机构中的最高行政长官,位高权重。到汉武帝时,则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成为中朝,与之抗衡。这实质上反映(  )
A . 秦朝皇帝并未掌握实权 B . 皇权与相权矛盾由来已久 C . 历朝都在不断削弱相权 D . 君臣间的矛盾从汉朝开始
《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秦汉是如何践行的?(    )
A . 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 B . 经常巡游天下 C . 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D . 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对下面图片进行观察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 古代疆域不断扩大 B . 中央集权曲折发展 C . 地方自治权力加强 D .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统治者继往开来,精心制定的监察制度,在不同时期曾经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仔细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秦创建御史大夫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同时,地方刺史。魏晋南北朝,中央御史台直接受命于皇帝,检察权扩大,自王太子以下无所不纠。隋设御史台、司隶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分十道监察区,形成严密的监察网。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地方设监司和通判,直属皇帝。元朝,地方设立御史台,还制定了一套监察法规。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清朝,地方监察沿用明制。

材料二:宋代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

材料三:元世祖时明确规定“凡考察有官不勤于职者,勿问汉人回回,皆以论诛之,且没其家。

——《元史》卷十,《世祖纪》

    “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

——《明史·职官制》

    清皇太极下诏“凡有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贪酷不清、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

——《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九十八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点。
  2. (2) 材料二中,宋代对担任检查官员的资格有何要求?(不照抄原文)根据你的理解,“月课”“辱台钱”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
  3. (3) 根据材料三,分析元明清时期在吏治方面的特点。
  4. (4) 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政治方面的重要影响
秦始皇被称为“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他为了实现统一和巩固统一采取了许多措施,下列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
A . 他首创军功爵制,使军队保持旺盛的战斗力 B . 他在统一方略上,从弱小的韩国开刀,最后灭赵 C . 他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有关思想、医学和种植的书 D . 他在全国36郡,郡下设县,避免国家重新陷于四分五裂的局面
下图是考古发掘出的秦朝几方印章。根据下列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秦朝(    )

图片_x0020_100001

A . 实行“车同轨、书同文 B . 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 . 随葬品中必有官员印信 D . “焚书坑儒”,文化专制
《荀子•君道》称:“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A . 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B . 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C . 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D . 推行行省制度,加强地方控制
秦统一之前,中国地域内有许多分封的诸侯国,各国有自己的国君或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有限,秦统一后,为了有效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    )
A . 禅让制 B . 分封制 C . 郡县制 D . 皇帝制度
美籍华裔史学家唐德刚教授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到:“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主要表现是(    )
A .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 .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 . 行省制取代封国制 D . 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西周的这套制度,尽管对周帝国的迅速扩张贡献极大,但是,经过四百年左右的发展,这套制度在所谓春秋时代土崩瓦解。经战国,终为秦制所彻底替代。”文中“秦制”指(    )
A . 王位世袭制 B . 分封制 C . 宗法制 D . 郡县制
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这一制度”指 (    )
A . 皇帝制度 B . 三公九卿制 C . 御史制度 D . 郡县制度
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动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秦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去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直接原因在于秦朝与西周相比(  )
A . 生产工具的进步         B . 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确立 C . 社会观念的变化 D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有学者认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保持了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中央集权的“大厦”。据此,图中空格应填写的制度为(  )

A . 分封制 B . 三公九卿制度       C . 郡县制度 D . 三省六部制度
有学者指出,秦灭六国后,比较彻底地废除了西周创立的一些制度,汇总了战国时期各诸候国进步制度的萌芽,秦朝(上溯至秦国)创建了一套全新的国家制度。下列文献史料,能验证这一说法的是(    )

①“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②“为法于秦,战斩首一者,赐爵一级”

③“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④“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①②③ D . ①③④
嬴政自称始皇帝,对国家事务掌至高无上的决定权,下设三公:丞相掌行政、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大为副丞相,主管监察。这种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是( )
A . 国家一统 B . 君主专制 C . 三权分立 D . 中央集权
秦统一后,在讨论地方制度的御前会议上,主张分封制且有大批臣僚附和的丞相王绾却未能敌过独持异议的廷尉李斯,最终确立了郡县制。这说明当时(    )
A . 制度服从于现实需要 B . 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 C . 朝臣掌握着决策权力 D . 三公九卿制发生异变
秦始皇陵发掘的工程劳役人员的墓地中,发现瓦文墓志中标志有死者出身地点的地名共十四个,分别属于三晋、齐鲁和楚国故地。秦王朝大范围的徭役征调(    )
A . 加速了南方经济的开发 B . 推动了国家疆域的拓展 C . 促进了区域间文化融合 D . 为反击匈奴积聚了力量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汉初,最高统治者采取“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作为官方学说;到汉武帝时期,儒学开始确立正统地位。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治国理念的变化本质上(    )
A . 取决于君主的个人意志 B . 服务于国家的统治需要 C . 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D . 体现了多元的文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