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知识点题库

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B . 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C . 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D . 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播出便收获观众热情的点赞。除了跌宕起伏的剧情,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它击中了反腐败的社会心愿!为预防和治理腐败,古今中外都做了有益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一,为政以德——防治腐败的德治经验

材料一:秦简上载有秦朝“为吏之道”,严格规定了官吏的行为规范,包括“五善”、“五失“。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唐太宗曾重视对大臣的廉政教育:“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我国古代对官员的考核主要包括政绩和德行,最早可见于《周礼》中的“八法”和“六记”,前者考核官员政绩,后者侧重考核官德。对官员德行的考核,从先秦到明清历朝看来,趋向于细化和严厉。例如唐代的“四善”就是把官员的道德修养放在考核的首位。

——李丽珊《谈中国防治腐败的历史努力》

二,御史之名——防治腐败的监察经验

材料二: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值得注意的是,御史大夫是宰相的副手,因此,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

三,分权制约——防治腐败的制度经验

材料三:中国古代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伯里克利时代的城邦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系统,已具备了近代国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监督等国家职能,并开始向分权的方向过渡。

——张治平《关于分权与制衡问题的探讨》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王朝为预防腐败、加强德治的主要措施?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从汉朝到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据此简要评价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3.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希腊政权机构的“分权”设置。并说明其与中国古代“分权”设置的本质区别。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以受封土地为列侯。此项措施的实施使得(    )
A . 汉初以来的分封制被废除 B . 宗法制得以重新确立 C . 王国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理 D . 土地兼并更加严重
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的嬗变过程。

皇帝

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

汉武帝

“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督察郡国,巡视吏治”

汉昭帝、宣帝

增加“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

汉平帝

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

据此可知(   )

A . 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 B . 诸侯王国问题彻底解决 C . 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加强 D . 刺史丧失地方监察职能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主要是为了(   )
A . 加强中央集权 B . 扩大地方权力 C . 推行郡县制 D . 削弱相权
西汉初年,各重要部门长官均由跟随汉高祖打天下的军功阶层及后裔出任,丞相也不例外。汉武帝时,提拔早年“家贫、牧豕”的公孙弘为丞相。汉武帝的主要目的是(    )
A . 扩大丞相来源 B . 重视丞相素质 C . 削弱丞相权力 D . 弥补丞相才干不足
汉惠帝时期中央以明确的法律条文对恢复的监御史的职权做了规定,使监御史成为单纯的地方监察官,而不是像秦朝监御史那样在监察之外还有很多职权。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这些做法(   )
A .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 可以消除地方吏治的腐败 C . 控制了地方经济的自主发展 D . 有效地防止地方王国割据
董仲舒:“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一认识(   )
A . 有益于贤明政治的出现 B . 体现了老子“无为”思想 C . 实现了汉初的稳定局面 D . 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朝代

特点

中央

地方

传承开创

皇帝、三公九卿

郡县制

汉承秦制

中朝、尚书台、外朝

郡国、州、郡县

承前启后

三省六部制

州、县二级

发展完善

三省六部制

道、州、县三级

进一步加强

二府、三司、参事

路、州、县

有新发展

一省二院

行省制

空前加强

废丞相设内阁

废行省设三司

发展顶峰

康设南书房               雍设军机处

——摘编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具体而言,中华传统文明至少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

一是以农耕文明为主轴,以草原游牧文明与山林农牧文明为两翼,并借助商业和手工业予以维系的复合型文明。

二是以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为主轴,以血缘网络与地缘网络为两翼,并借助众多经济共同体及文化上高度认同而予以强化的大一统文明。

三是尊德性,崇礼义,重教化,尚君子,以伦理为本位的泛道德主义文明。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三大文明特征的长期存在支撑和保障了千年中华帝国的有效治理和体系的存续。

——摘编自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或结论),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不能照抄材料原文,要做到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论从史出。)

“尝考历世盐法……及汉武始立榷(专卖)法,为牢盆(国家发放的煮盐工具)之制。自是历代皆踵行之。计其利,于军国之费略于半,唐宋及元因之。有加无瘳(减损),大抵率由养兵多而资费广,故不能革也。”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   )
A . 中国历代政府都实行垄断食盐经营制度 B . 垄断食盐经营目的之一是解决财政问题 C . “故不能革”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共识 D . 该制度阻碍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    )
A . 利于加强控制地方 B . 旨在终结丞相制度 C . 有利于加强皇权 D . 加速了西汉的灭亡
汉代晁错认为:“(粮食)王者大用,政之本务”,“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人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从而“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晁错在这里主要提出了(    )
A . “重农抑商”论 B . “贱商论” C . “贵粟论” D . “粟爵粟任”论
汉初,土地兼并尚不明显;到了汉武帝时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造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现象说明汉代:(   )
A . 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B . 统治者“无为而治” C . 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 . 土地政策发生变化
《汉书·食货志》载,董仲舒进言汉武帝:“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汉宣帝颁行的《令甲》中规定:“诸侯在国,名田他县,罚金二两”。这些措施的提出(   )
A . 通过政治手段增强了郡国实力 B . 有助于营建清明的吏治 C . 通过经济手段巩固了专制集权 D . 推动了土地资源的转化
史书记载,汉顺帝即位后,发生一场大瘟疫,顺帝即招纳贤才,广开直言之路;汉冲帝即位当年发生大地震,冲帝随后进行贤良方正之选。据此可知当时(   )
A . 君主以民本仁政思想治国 B . 天灾人祸已成为普遍现象 C . 天人感应思想已影响执政 D . 形成开放民主的政治风气
汉代刺史以“六条问事”,第一条就是“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田宅逾制”是当时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刺史巡视监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由此可知当时的监察制度(   )
A . 解决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B . 具有促进社会稳定作用 C . 对地方进行了有效管理 D . 限制了田庄经济的发展
西方新航路开辟与中国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两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格局 B . 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 . 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 D . 加速了殖民扩张的进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回避制度作为预防官吏滥用职权营私勾结的一项制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西汉武帝始,朝廷在任命地方行政长官时,不用本地人担任本地官。东汉桓帝颁布“三互法”,回避制度略具雏形。汉代以后,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宋元明清在官吏任用中都有回避方面的规定,形成了以避亲、避籍为主的回避制度。

——摘编自肖杰《中国古代制度保廉论》

材料二:任官回避制度是为适应人事行政管理实际需要而产生的并按人事行政管理的需要而逐步完 善。从汉武帝中叶到清末近二千年来,它在整顿吏治,防止和限制官员利用亲情关系拉帮结派,徇情枉 法,营私舞弊等方面以及在引导各级官员摆脱各种宗法关系和裙带关系的羁绊,使之尽职尽责地进行行政管理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张长立、宋超《论我国古代任官回避制度及其当代价值》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回避制度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回避制度的作用。
汉代后期,不少皇帝亲自讲经,参与儒士的学术论辩。汉代实施通经致仕政策,于是“遗子黄金满籝(箱笼一类的器具),不如一经”广为流行,当时狱吏走卒、农夫牧人、幼童白首纷纷诵读儒经、研习章句。据此可知,儒学(   )
A . 开始在官方处于独尊地位 B . 是选拔官员唯一标准 C . 导致非儒家各学派的消亡 D . 社会影响力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