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知识点题库

据《晋书·食货志》记载:“及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 北魏商品经济不发达 B . 社会动荡,经济破坏 C . 五铢钱出现急剧贬值 D . 政府大力提倡实物交易
唐朝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中属于“史识”的是(    )
A . “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 . 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C . 三省六部制的三省分工明确、抑制了皇权,并且降低了行政效率 D . 三省六部制分工合作,减少决策失误,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加试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布达拉宫,不仅以建筑的成就而著称,它还以辉煌的艺术作品和珍贵文物而闻名。宫内拥有大量雕塑、壁画……特别是精刻藏文大藏经、金字缮写的甘珠尔,天竺等地的贝叶经,均是稀世之宝。

据记载,仅修建红宫,就动员了将近7000名技术工匠和乌拉差役参加劳动。清朝廷还特派汉族技术工匠进藏参与施工。

——摘自《西藏风物志》

材料二  在18世纪上半期开始保护西藏以后,充当西藏与中国之间缓冲剂作用的土司的存在价值明显降低。1723年,清朝废除丽江的(原有制度),由中央派去的官员管理当地……此后,云南与西藏之间的贸易发展超乎以前。这也是盛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被称作茶马古道的贸易之路上,每一处交通要道都有藏族经营的旅馆,装满货物的马帮来回穿梭……

在青藏高原,清朝将统治权限集中于达赖喇嘛政权,同时由贵族、僧人组成的四人会议负责政治决策。四位大臣决定的政策经由清朝驻拉萨的西藏办事大臣协商后接受达赖喇嘛的裁定后然后实行。

——摘编自上田信著的讲谈社·中国的历史《明清时代·海与帝国》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
  2. (2) 指出材料二中“清朝废除丽江的(原有制度)”后实行的措施及大规模实行这一措施的皇帝。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清朝政府加强对青藏地区管辖的表现。
“选举”作为中国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有一个更替嬗变的发展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举”可以说是由统治者自上而下地来选择治理者,或者说是以“贤”选“贤”。……西汉时岁举和特举“贤良方正…‘明法”诸科并行,地方官掌握着较大的选举权。魏晋时代,实际选举权掌握在豪门世家手中。唐代选举权收归中央,士民可以自由投考。宋代通过锁院、糊名、誊录等方式形成“取士不问家世”的局面,……北宋入宋史的官员有46.1%来自寒族。

——摘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

材料二:选举政治是孙中山及革命党人共同追求的目标。……孙中山指出“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民国初年参议员选举法有44条,众议院议员选举法有121条,国会组织法22条。

——摘编自谢冬慧《我国选举制度的近代嬗变》

材料三:很多地区在普选运动中,发展了互助组,整顿和新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扩大了生产。通过普选宣传动员,使他们懂得普选的意义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好处。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和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拥护得以实现。各级选举委员会提出了“整顿作风,迎接普选”的口号,开展普选,整顿干部作风。

——摘编自熊秋良《“选举下乡”与建国初期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到唐宋时期“选举”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国初年选举制度嬗变的历史背景。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国初期“选举下乡”的意义。
下图为一组纪念邮票,邮票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中,曾被认为是文人雅士必备素养的是(    )

①(围棋)

②(捶丸一球类竞技)

③(弓箭)

④(蹴鞠)

原题无图 未搜到

A . B . C . D .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此诗赞誉的是唐代大诗人(   )
A . 社甫 B . 李白 C . 白居易 D . 陆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史记·陈丞相世家》

材料二

唐三省六部分工图

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国史新论》

  1. (1) 据材料一,概括丞相的地位并分析其弊端。
  2. (2) 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的成熟,据材料二加以说明。
  3. (3) 结合有关史实说明材料三的观点(结合明清政治制度分析)。
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
A . 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 . 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C . 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 . 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
“盖尚书省以统会众务,举持绳目。门下省以侍从献替(提出建议)规驳非宜(审核对错)。中书省以献纳(提出意见)制册,敷扬(传播宣扬)宣劳(尽力)。”唐代官制如此设置的深意是(    )
A . 改变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 B . 相互监督制衡,减少过失 C . 分割相权,以保障皇权 D . 扩大相权,限制君主权力
在印尼海域打捞上来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的众多文物中,有一件烧有“湖南道草市石渚盂子有明(名)樊家记”题记的瓷器。结合对他处出土器物的考证,有专家认为“黑石号”是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可靠证据之一。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迅速 B . “黑石号”的沉船年代不早于唐朝 C . 题记这样的广告词表明政府放松对商业的直接监管 D . 由“湖南道”可知“樊家”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
下面《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描绘的是唐朝敦煌地区最高统治者张议潮接受唐朝廷敕封为河西节度使后,统军出行的浩大场面。下列与图片历史信息相关的是(    )

A . 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 B . 节度使镇守边关,享受超官秩的仪仗 C . 节度使接受敕封,加强了君主专制 D . 藩镇势力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有学者认为“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对该土地制度理解正确是(    )
A . 一定程度抑制了土地兼并 B . 反映了井田制的经营情况 C . 说明铁犁牛耕已全面普及 D . 实际上否定了土地私有制
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这句话反映出(    )
A . 中国古代科技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 B . 西方资产阶级利用中国的发明进行侵略扩张 C . 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西欧社会的转型 D . 三项伟大发明蕴含着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通过秦末、隋末农民战争的史实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
A . 实现了改朝换代 B . 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C . 帮助农民夺回一些土地 D . 使封建王朝名存实亡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与北方强国晋国会盟,开凿了人工运河邗沟(如图),并凭借水道实现了黄池会盟(今河南封丘),完成了“观兵中国,称号五霸”的愿望。材料表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是为了(  )

A . 实现称霸中原的目的 B . 促进南方地区的开发  C . 加快黄河下游农业发展 D . 构建全国性的道路体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制度须不断生长,又定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制度决非凭空从某一种理论而产生,而系从现实中产生者。惟此种现实中所产生之此项制度,则亦必然有其一套理论与精神。理论是此制度之精神生命,现实是此制度之血液营养,二者缺一不可。”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952年)

根据材料,提取一个观点。综合运用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就所提取的观点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观点,阐述须运用史实,史论结合。)

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经济文化交流,唐蕃会盟使唐蕃之间基本停止了纷争。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是指(   )
A . 唐朝实现了对吐蕃的有效管辖 B . 汉藏两族最终实现了民族交融 C . 唐蕃之间建立了牢不可破同盟 D . 唐蕃之间友好关系得到了巩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材料三:夫近百年来,贯穿于中国历史之一中心问题,为如何求自强以御外侮。此一自强运动,实始于咸丰末年英法联军之役以后,而甲午一战,则为此初期三十年自强运动失败之总结也。

——石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

材料四:这些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安排,是以新中国建立之初的政治构想为基础,随着时代的演进而不断丰富发展,留下每代人智慧烙印的中国政治发展模式,为世界政治文明提供了一个新样本。

——吴邦国《“七确立”与“五不搞”描述中国特色政治文明》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摘编自《民主与民主:党的十六大以来经验与启示述评》

  1. (1) 材料一中雅典实施的是哪两项民主制度,分析这两项民主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
  2. (2) 归纳材料二中所述的制度的特点和积极作用?分析材料二所述制度与雅典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
  3. (3) 根据材料三学者的观点,简述中国近代“自强运动”初期的主要表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自强运动”的发展出现了怎样的新特点?请用史实加以说明。(至少两个史实)
  4. (4) 材料四所说的“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如何体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说明了什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列表格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

时期

录取数量或方式

考试内容

考试程序

唐代

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诗赋、儒家经典、法律、文字、算学等

武则天时,初设殿试,但未形成定制

宋代

录取名额大为增加

儒家经典为主,儒家经典可依据多种注疏

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明代

开始实行“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命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主

士人需先入地方学校为生员或入国子监为监生,再通过乡试、会试、殿试而入仕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唐代士人参加进士科考试,中试者称进士及第。但唐后期却出现了皇帝特赏个别士人进士及第的现象,即特殊情况下的“赐进士”。这反映出(    )
A . 唐朝后期政治黑暗 B . 科举制度遭到破坏 C . 专制皇权得以强化 D . 吏治得到有效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