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知识点题库

唐太宗统治时期,在鸿胪寺经常可以看到的人是( )

A . 各国使者 B . 宗教人士 C . 少数民族首领 D . 各地学子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阅读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   我们既然有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政府形式,……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立宪体制不愧为现代世界所产生的最稳定持久的政治结构。它经受了领土大扩张、对外战争、痛苦的内乱和国际关系的考验。……  我将向国会要求对付危机的最后手段——向紧急状况开战的广泛行政权力,如同确实遭受外敌入侵时应该授予我的大权。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首次就职演说

材料三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

  2. (2) 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运用全球史观,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3. (3) 根据材料二、 你认为罗斯福所指的 “立宪体制”在罗斯福时期以及以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起了什么影响?

  4. (4) 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我国不同时期的法制建设对政治民主化建设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材料二: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其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摘自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举制度有哪些发展?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我国古代的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 . 监察权力 B . 中央集权 C . 专制皇权 D . 对农民的控制
唐代对参加科举考试的报考者出身限制非常宽松,但对道德品行却有严格要求;在官员晋升的考核指标中,道德水平是最重要的一项;监察部门也经常考察官员之“善恶”和“德行孝悌”。这反映出当时(    )
A . 官员道德日趋败坏 B . 道德教化备受重视 C . 监察机构职权广泛 D . 科举选拔轻视成绩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楚辞的杰出代表。下列选项中与《离骚》文学创作手法(风格)相似的是()
A .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B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 . “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D .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自秦始皇泰山封禅以来,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帝王均到泰山举行封禅活动,“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五经通义》)。这说明(   )
A . 君权神授观念不断深化 B . 君主治国理政思想的宗教化 C . 君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D . 儒学思想成为主流
隋唐五代时期我国除麻纸、桑皮纸、藤纸外,还出现了檀皮纸、稻麦秆纸和新式的竹纸。这一记载表明隋唐时代时期(    )
A . 造纸技术已达到了巅峰 B . 造纸术出现革命性进步 C . 造纸原料来源更加多元 D . 纸张用于印刷已经普及
阅读材判,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时期

史实

秦汉

张骞出使西域

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自波斯湾而还

中国的铸铜和制漆传到朝鲜

隋唐

唐朝高丽了盛行

玄奘西行

胡椒、波斯枣、无花果、开心果等传入中国

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宋元

设置市舶式管理海外贸易

指南针、火药相继传到欧洲

刺桐港(泉州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

明清

郑和七下西洋,远至非洲、红海沿岸

传教士利玛窦来华

《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流传海外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明确说明需史论结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武则天同时还通过各种途径扶植庶族地主官僚,从庶族地主中搜罗更多的人才,扩大其统治基础。一是由朝廷派遣存抚使到全国各地搜罗人才,送到京城,由皇帝亲自考试,这就是制举、策问,如《大唐新语》所载:“则天初革命,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则天御洛阳城南门,亲自临试。”成绩优异者,不拘资格,破格录用,任以要职。二是下令“内外九品以上及百姓,成令自举”,准许官吏、百姓自己推荐自己,以免荐举有所遗漏。三是进一步发展以乡贡(贡举)即由州县保举为主的科举制度,不仅科目增多了,而且录取人数也大为增加,平均每年的录取人数比贞观年间增加了一倍以上。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则天改革选官制度的措施。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武则天选官制度改革的影响。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曾说: “(唐)太宗鉴前世之弊,深抑宦官无得过四品。明皇始随旧章,是崇是长,晚节令高力士(宦官)省决章奏,乃至进退将相,时与之议,自太子王公皆畏事之,宦官自此炽矣。”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 . 封建君主专制相对孱弱 B . 内阁诸臣听命于司礼监 C . 唐初中枢体制渐被破坏 D . 宦官专权因废相而出现
清朝基本沿袭明代官吏考课(核)制度,并不断严密强化。但在具体考核中,出现考课官员“取自上裁”现象;许多官员为了获得升迁机会,虚报计薄、账本。逐渐形成了一种察言观色、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等官僚作风。这反映了当时
A . 考核制度呈现僵化 B .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 . 社会风气逐渐腐化 D . 封建王朝走向衰败
唐代诗人皮日休曾作诗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此诗意在 (   )
A . 总结隋朝灭亡的根源 B . 称赞隋朝大运河的功绩  C . 抨击隋炀帝的目光短浅 D . 分析运河演变的历程
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用儒家经义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量刑的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断方式,董仲舒曾收集整理了232个案例,指导律吏,称《春秋决狱比》。这表明汉代(   )
A . 推行礼法并用 B . 关注人情冷暖 C . 弱化宗法观念 D . 强化法制体系
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   )

A . 秦汉时期 B . 隋唐时期 C . 宋元时期 D . 明清时期
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君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为此唐太宗采取了(   )
A . 开明的民族政策 B . 互惠的开放政策 C . 公平的选官政策 D . 严密的监察政策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人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    )
A . 为隋唐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B . 促进民族大融合
C . 促进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 . 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唐律疏议》明确规定:“(私藏)弩一张,加二等(处罚);甲一领及弩三张,流两千里;甲三领及弩五张,绞。”“若化外人(外国人)来为间谍,或传书信与化内人(本国人),并受化外书信,知情容止(包庇)者,并绞。”这说明唐王朝(   )
A . 刑法细密严酷 B . 加强边疆地区管控 C . 对外交往收紧 D . 重视维护国家安全
有学者认为“唐宋以前,城乡之间呈现出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唐宋以降,城乡关系逐渐分离并形成了‘交相生养’的新型关系”。促使城乡关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中央集权的强化 B . 经济形态的转型 C . 税收制度的革新 D . 商品经济的发展

宰相总人数

出身于非三省长官的宰相人数

机构变化

唐肃宗

16

14

翰林学士开始参政

唐代宗

12

10

置内枢密使

唐德宗

35

33

唐宪宗

29

27

翰林学士草诏权

上表是唐中后期出身于非三省长官的宰相人数及参与机构变化的统计情况。这反映了当时(    )

A . 中枢权力结构的重构 B . 三省内部制衡机制强化 C . 相权扩大威胁了皇权 D . 中央行政效率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