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知识点题库

下列关于唐代农业发展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①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②使用高转筒车③曾推行均田制④出现了曲辕犁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横于辕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转也。左右系,以乎轭也。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该农具是(    )

A . 耧车 B . 耦犁 C . 曲辕犁 D . 翻车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统治者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所采取的重要举措是(  )
A . 废分封,置郡县 B . 建立法律体系 C . 确立三省六部制 D . 实行科举制
《晋书·卫瓘传》载:“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据此可知(    )
A . 卫瓘认为察举制具有教化功能 B . 魏晋以察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C . 官制改革使民俗更加淳朴和顺 D . 卫瓘主要代表士族门阀的利益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朱陈村》一诗中写道:“桑麻青氛氤。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从该诗中你能得到关于唐代的正确认识有(    )

①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和耕畜

②农民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和生活

③农民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市场交换

④男耕女织,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据统计,《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高官家庭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而出身于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时代愈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愈高;而布衣官员人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反映了(   )
A . 科举制更能选拔出最优秀的官吏 B . 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 C . 北宋官僚队伍膨胀问题日益严重 D . 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
某学者指出:宋代(科举制下)逐渐增加的官户享有优免的特权,宗族势力赖以强盛,贫困化的一般族人则沦为隶属色彩较强的世仆,在其土地占有制度下,世仆制宗族组织逐渐形成,这导致官僚机构缺乏对社会经济部门的控制与数字化管理能力。该学者意在强调宋代(   )
A . 特权阶层的增加迟滞经济改革 B . 制度变迁促进经济运行模式调整 C . 土地兼并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 D . 科举制发展制约经济效率的提高
“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两位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   )
A . 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 . 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C . 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D . 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    )
A . 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 . 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 . 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 . 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有人认为,“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图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其意在说明(    )
A . 楷书演绎了古代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 B . 社会进步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 C . 三种字体演变是古代对科学发展的认识 D . 古代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精神内涵
儒家的治国理念对中国的社会秩序、文化养成和民族心理影响巨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又说:“为国以礼”。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礼的力量。

——宋石男《孔子的历史和历史的孔子》

材料二: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践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者把发挥孔孟之道的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其理由。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程、朱熹构建的国家哲学内涵及其对儒家思想的发展。
  3. (3) 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秩序、文化养成和民族心理三个方面分析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现存东晋顾恺之的名画《女史箴图》共有九个片段。下图为其“修容饰性”片段。画旁附有文字:“人咸知饰其容,莫知饰其性。性之不饰,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据此可知东晋时期(   )

A . 女性的自我审美意识提升 B . 社会重视女性品德的教化 C . 人物画是绘画的主要题材 D . 理学对女性的思想影响大
魏晋玄学是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它所讨论的问题,从《周易》、《老子》、《庄子》三本经典而来,并以老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探究宇宙人生哲理,即“本末有无”的问题。这表明魏晋玄学的发展(   )
A . 有利于儒道思想的融合发展 B . 完成了儒家信仰的重建 C . 助长了宗教迷信思想的泛滥 D . 促使汉代经学走向辉煌
论及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多元文化的面貌,有研究者指出:“这个时代,儒玄佛道四家并立,而且相互影响,有的人儒玄双修,有的人调和儒佛。……(这其中),佛教在这一时期初步完成了中土化的过程,道教则完成了官方化的过程。”该时期这一多元文化面貌的出现,反映了(   )
A .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逐渐确立 B . 庞大而又严密的理学体系建立 C . 儒家思想的核心地位受到冲击 D . 儒学的正统地位在根本上动摇
曹魏景元四年,蜀汉后主刘禅面对司马氏强大的军事压力,主动献降。司马氏将蜀汉的军政实力派人物和有声望的士人,一律迁往中原。据《华阳国志●大同志》记载,随后主刘禅迁往北方的就有三万家之多。“蜀人北迁”这一做法旨在(    )
A . 促进民族融合 B . 发展北方经济 C . 重建中原秩序 D . 加强地方统治
科举制的推行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发展的重要表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新兴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源自统治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士人治国的强烈需求,是对春秋战国以来诸子百家政治文化的选择的继承,是建立在以儒家价值观念为核心基础之上的一种综合素质的考评体系。

——摘编自何宗海《科举制在唐朝的变异及其对后世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宋代统治对科举考试非常重视,宋太祖决定在殿上举行复试,加在诸试之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宋朝取消了唐代以来举士时在品行、职业、服纪等方面的限制。宋太宗定制,举人若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殿试仅考策论,限千字以内。

——摘编自贾志扬著《宋代科举》

材料三   丁韪良多次强调科举制中所体现的“进步”元素。一方面,中国人自幼年开始读书,经历各个阶段,向秀才、举人、进士等更高层次不断努力的过程,体现了个人对“进步”的追求;另一方面,科举制经历不同历史时代,其考试形式和内容的不断完善,体现了该制度本身的“进步”。更为重要的是,科举制也在制度层面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整体“进步”。

——摘编自王剑《论丁韪良对中国科举制的评价》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隋朝科举制产生的条件。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改革的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所体现出的“进步”元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就选拔人才制度的形式而言,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与两汉察举制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如科举制的选官是经过推荐和考试的,而察举制的选官也是通过推荐和考试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它们之间却有着实质性的差异。“前代选举之权,操之郡县,士有可举之材,而郡县不之及,士固无如之何,今则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夫苟怀牒自列,州县即不得不试之;试之,即不得不于其中举出若干人。是就一人言之,怀才者不必获信,而合凡自列者而言之,则终必有若干人获举;而为州县所私而不能应试者,州县亦无从私之:是过选举者之徇私,而俾怀才者克自致也。此选法之一大变也。”这正指出了两者似是而非的本质所在。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说明两汉察举制与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异同。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报考程序角度简析隋唐时期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某个朝代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多年,但留下的物质遗产、文化遗产和政治遗产(比如大运河、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直到明清两代都让人受用无穷。这个朝代是(   )
A . 秦朝 B . 西晋 C . 隋朝 D . 清朝
在汉朝,如果某人比较有才能,名声也比较大,他可能会被推举为官员,这种选官制度就是“察举制”。下列关于汉武帝实行的“察举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是汉朝的选官制     

 ②规定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 

 ③一种由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④一种监察制度 

A . ①②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①③
唐代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作诗以表达其欣喜之情(下图)。这可以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
A . 世袭制 B . 察举制 C . 九品中正制 D . 科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