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知识点题库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   )

A . 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B . 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C . 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D . 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下列诗句,可以获取我国古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这一历史信息的是(    )

A . 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B .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C .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D .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商海
我国劳动人民在唐朝发明的水利灌溉工具是(  )

A . B . C . D .
司马睿(晋元帝)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这说明当时(    )
A . 外戚独揽国家大权 B . 门阀政治影响政局 C . 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 . 国家处于四分五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梁武帝萧衍上台伊始,下诏将凡属后宫、乐府、西解等处的妇女全部放遣。禁绝除习礼乐、缮甲兵以外的一切浮費,提倡节俭。他身体力行,经常只穿布衣,食菜蔬。又虚己待下,采纳众议。他诏令公东府置木函、石涵各一,规定如果对在位者所来注意的政事欲加议论,可投谤木函;如果以功劳、才能、冤枉未为人所知,投石函。萧衍还注重整肃吏治,每当选择长吏,都尽量做到廉平。凡被擢举者,亦亲自召见,训以政道。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梁武帝》

  1. (1) 根据材料,概括梁武帝改革的措施。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武帝改革的影响。
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
A . 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 . 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C . 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 . 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太守王景在庐江一带教犁耕之法,兴水利,推广蚕织,卫飒、任延等地方官着手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经过两百余年的发展,江南的落后状况有所改变。汉末,“中国失纲,寇贼横暴,淮、泗间非遗种之地”。中原大乱,民众深受战争的苦难而四散逃离,而此时“江东沃野万里…可以避害”。北人南渡和越汉、蛮汉融合,加之江南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遂在东吴政权的有力组织下,通过适当减少农民徭役与赋税,禁止恶吏扰民等措施,促使劳动力与土地的迅速结合,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初步开发。

——摘编自杨洪贵《试论孙吴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

材料二

南朝时期,地方官员在江南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宋武帝时期,青州刺史申恬在防御边境的同时,努力劝课农桑,修筑水利工程,使齐地“二三年间,遂皆优实”。梁中大通二年,陈庆之除南北司二洲刺史,“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仓廪充实”。“昌国(郡)初为蛮地,俗不知学。(阮)弥之教之稼空,兴学校。家有诗书,市无斗器。”地方官还采取措施安置流民、安抚少数民族,化解彼此矛盾,“编户属籍”,“自是商旅流通,安居乐业”。雍州刺史张邵,至襄阳,筑长围,修立堤堰,开田数千顷。南朝地方官以廉洁奉公的精神,把安民、富民、造福百姓作为自己的施政目标,在江南开发的大潮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事迹被史家写史立传、被百家修祠树碑颂念,为后代树立了“循吏”“良吏”的楷模。

——摘编自杨钰侠《南朝地方官对开发江南地区的贡献》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吴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地方官员开发江南的主要措施和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1. (1) 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的状况是怎样的?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2. (2) 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下图为我国某一历史阶段的朝代更迭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朝代是(   )

图片_x0020_100006

A . 西晋、北周、北魏 B . 西晋、北魏、北周 C . 北魏、西晋、北周 D . 北魏、北周、西晋
以下属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    )

①自然环境优越    ②劳动力和技术因素    ③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④南方农作物品种增多

A . ①②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下列材料或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

材料或史实

结论

A

官渡之战,袁绍兵十余万,曹操兵仅十分之一,击破之

曹操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B

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刘备占领四川和云贵地区,孙权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湖北和湖南

促进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C

曹操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战乱频繁

D

东晋在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战胜前秦

破坏南方稳定,阻碍经济开发

A . A    B . B    C . C    D . D
汉代禄秩等级是从属于职位的,官员若无职位则无等级可言,魏晋南北朝时官阶制却开始向另一种“品位分等”类型过渡了。当时有两种“品位分等”:一种是“门品秩序”,它是士族政治的产物;另一种则是由军阶代表的“官品秩序”,它较富功绩制色彩。后者在北朝却迅速推进,而在南朝则阻力很大。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 北朝社会较南朝更有活力 B . 南朝官员更有安全感 C . 北朝社会较南朝更为安定 D . 南朝官员收入更稳定
某学者这样描述一场战役:“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该战役的交战双方是(   )
A . 西晋和后秦 B . 西晋和前秦 C . 东晋和前秦 D . 东晋和后秦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牛一人耕作方式已居于主要地位,但汉代以来的二牛一人耕作方式也还存留着,这种并存情况在唐及以后各朝代都存在。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   )
A . 农耕文明停滞不前 B . 农业耕作技术发展缓慢 C . 农业产量难以提高 D . 农业生产规模较为固定
魏晋之际思想家傅玄提出:“臣闻先王分士农工商以经国制事,各一其业而殊其务。……农以丰其食,工以足其用,商贾以通其货,故虽天下之大,兆庶之众,无有一人游手在其闲。分数之法,周备如此。”在此,傅玄强调(    )
A . 农工商并重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 . 分民定业保证经济协调发展 C . 发挥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职能 D . 继承和发扬重农抑商的思想
西晋灭亡前后,大量北方人民流亡南下,他们在南方被称为侨人。东晋政府在侨人聚居地按其原籍州、郡、县的名称设立侨州、侨郡、侨县,登记户口、进行管理,任命侨人大族为长官。侨州郡县的设置(   )
A . 妨碍了南方的开发 B .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C . 推动门阀政治的发展 D . 促进北方的民族交融
学者易中天在《中华史卷十二:南朝北朝》中指出“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南北朝的历史意义,我认为那就是:原来有的没了,什么没了?五胡。什么有了?南北。”这不能说明(   )
A . 从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就有了南方和北方的划分,一直延续到后世 B . 南北朝对中华文化发展产生了影响 C .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导致民族之间的差异缩小 D . 国家分裂严重阻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
《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希”,百姓“无积聚而多贫”;而《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B . 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C . 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 . 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 
A . 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B . 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 C . 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D . 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材料三: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2.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以来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的历史作用。 
  3. (3) 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