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知识点题库

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 . 春秋时期 B . 西汉 C . 南北朝 D . 北宋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 .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 . 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 . 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 . 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隋书·食货志》云:“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北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州郡县。”如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侨立南徐州。侨州郡县设立的主要影响是(    )

A . 促进了长江流城的开发 B . 提高了地方行政的效率 C . 实现了北人还乡的愿望 D . 维护了江南士族的特权
两汉时期,“钱”字很少见于文学作品中。而从两晋时期起,它的别称被大量收录:鲁褒尊其为“孔方兄”,干宝以“青蚨”称之,而王衍则贬之为“阿赌物”。这说明魏晋时期(    )

A . 商品经济发展促使社会价值观念变革         B . 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儒家义利观解构 C . 儒家地位的变迁影响文学内容变化          D . 商业繁荣为市民文学发展奠定基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侨置郡县是东晋政府为安置南来流民和士族,为保存其旧名按原籍在他们聚居的地区设立的地方机构。自东晋政权南渡以来,流民以及士族南迁者不计其数,在这期间侨置的数量也大大增加,侨州、侨县的数目繁多复杂,分布的地区广泛。东晋虽偏安一隅但仍然坚执正统,始终不承认自己的王朝变迁,而面对暂时难以收复的事实,只好以侨置名称来安慰民心,统一划分地域进行管理。东晋政府初建,需要增殖户口征收固,定的赋税。北方人口南来时间不长,大多抱有收复失地的希望,而这些行政旧有地理名称则成为他们感情寄托和怀念桑梓之情的地方。政府给予南迁的北方士族们更多的土地,使得他们在侨,置的名目下有了更多的特权,这些特权使他们重新恢复了以往在北方地方望族的势力。南迁人数不断增多,加大了政府的管理难度,除了根据侨民而设置的郡县以外,还有一些是在原有郡县名称上冠之以方位名称而命名的侨州郡县。而这些郡县名目的出现,却使得东晋地方行政区域复杂化。

——摘编自孙起《以东晋侨置郡县的设置简论北方士族的消长》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东晋侨置郡县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晋侨置郡县的影响。

晋代博玄提出“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材料反映的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  )

A . 趋利避害 B . 精耕细作 C . 量力而行 D . 扬长避短
曹操在给汉献帝上表论田庄主田畴时说:“畴率宗人避难于无终山,北拒卢龙,南守要害,清静隐约,耕而后食,人民化从,咸共资奉。……畴文武有效,节义可嘉,诚应宠赏,以旌其美。”由此可知,部分田庄在东汉后期(  )
A . 对中央集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B . 起到了维护地方稳定的作用 C . 激化了田庄内部的阶级矛盾 D . 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下表为古代中国实行的几种形式的授田法。

时期

规定

曹魏

屯田制:把流民以军队形式编制起来,分给耕地,用官牛耕种,以收成的6/10为地租。

西晋

占田制:农民可分到不交租的占田和交纳地租(粮食、绢和帛)的课田。

北魏

均田制: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出卖一部分,受田的农户需交纳粮食和布帛。

唐代

均田制:口分田一般不得买卖,水业田可传子孙,一定条件下都可出卖,受田者交纳粮绢布麻。

据表可知(   )

A . 政府将农民的部分福利制度化 B .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遭到了削弱 C . 政府立法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D . 授田法打击了贵族和地主的利益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种族迁徙,民族交融,江南地区也得到开发。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下图):

  1. (1) 图示中①和②处分别是什么政权(或王朝)?它们的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哪座城市?
  2. (2) 依据图示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征是什么?
  3. (3) 依据下图,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xǐ)的两种情形。

  4. (4) 想一想,人口迁徙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曹魏时期,被誉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曾锻铁“以自赡给”;西晋开国功臣石苞也“贩铁于邺市”。他们的做法(   )
A . 丰富了手工业的生产门类 B . 使盐铁官营政策陷入破产 C . 反映了私营手工业的进步 D . 是对农耕经济的有益拓展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魏晋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包括(   )

①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方农民南迁         

③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④南方生产工具比北方先进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都与淝水之战有关,该战役的交战双方是(   )
A . 西晋和东晋 B . 西晋和前秦 C . 东晋和前秦 D . 东晋和陈
下图为考古发现的两幅北朝壁画和砖画内容。这表明当时(   )

A . 书画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B . 少数民族普遍推行农耕生产 C . 统治者积极推行封建化政策 D . 民族间生产和生活相互融合
连线题

唐朝         贾思勰      《授时历》

西晋         郭守敬      《梦溪笔谈》

北朝         沈括        《千金方》

元朝         孙思邈      《齐民要术》

北宋         裴秀            《禹贡地域图》

下图所示,我国古代灌溉工具不断创新。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显著特点是(   ) 

A . 刀耕火种 B . 精耕细作 C . 自给自足 D . 封闭落后
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南渡”直接推动了(   )
A .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 . 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大交融 C . 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D . 江南地区的大开发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孝文帝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B . 大运河的开通 C . 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   D . 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
西汉中期至西晋,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经归附的匈奴、鲜卑族内迁到陕北、晋北、幽州北等长城一带,羌、氐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这(    ) 
A . 加快了中原王朝的衰落 B . 使边患危机更加严重 C . 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D . 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
西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下图为出土文物“晋归义胡王”金印。诸如此类的还有"晋鲜卑归义侯"和"晋鲜卑率善中郎将"等金印。316年,西晋被匈奴所灭。据此推之(    )

A . 西晋对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 B . 西晋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激烈 C . 西晋政权国力有限 D . 西晋实施分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