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知识点题库

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有许多关于农业的叙述。《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 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这些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的共性是(   )

A . 根据时节来安排农业生产 B . 注重因地制宜 C . 尊重自然规律 D . 精耕细作
下表摘编自《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据此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时期(    )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

(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总面积

北方

南方

秦汉

117(全国)

5.72



魏晋南北朝

122(北方),215(南方)

3.85

1.925

1.925

隋唐

124(北方),328(南方)

6.42

3.21

3.21

A . 北方农业经济的衰落 B . 南方农耕技术更先进 C . 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D . 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学者多以注疏先秦经文为首务,宗派林立,互诘不休。至唐,朝廷下令撰修《五经正义》以去“异端邪说”,并纳入科举考试范围。这一举措(  )
A . 加强文化专制,扩大了统治基础 B . 导致宋明儒学家的因循守旧 C . 统一经学,提高了儒学政治地位 D . 有利于儒学与其它思想融合
下图所示内容为南朝梁元帝所作的《职贡图》(局部),记录了前来南梁朝贡的各国有关人物状态,有金发碧眼的波斯胡人,也有浑身只披一块白布的黑人。该图(    )

A . 将西方的写实与中国传统写意有机结合 B . 说明南朝时期的绘画以写实人物画为主 C . 可作为中原王朝与非洲国家交往的史证 D . 是研究中国古代外交史的重要图文史料
据《新唐书》记载,唐文宗想把女儿嫁给当时的北方大姓士族,遭到拒绝。文宗怒曰:“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北方大姓)耶?”这反映了(   )
A . 拒绝攀附皇权导致士族的衰落 B . 门第意识影响着时人的婚姻观 C . 经济发展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 D . 抵制联姻不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政权林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鼎立示意图

材料二: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徭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1. (1) 请写出三个政权的名称①,②,③
  2. (2) 写出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
  3.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写出三点得5分)
  4. (4) 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并简述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5. (5)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南朝时,中书省代皇帝草拟诏敕,号称典掌机密,其长官中书监、中书令及副职中书侍郎多由宗室亲王和门阀士族担任,虽“清贵华重”,但“无事任”。中书省事务实际上由出身不高、职级更低的中书通事舍人主持,故有“舍人省”之说。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 . 三省体制已初步形成 B . 士族政治日渐式微 C . 统治者力图加强集权 D . 中央机构陷入混乱
北魏至唐代的均田制是典型的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下表是西汉到南北朝时期地方州郡县的数量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时间

州数

郡数

县/候国数

西汉末

13

103

1585

东汉中叶

13

105

1150

西晋

19

173

1232

南北朝初期

38

313

1376

南北朝末期

275

663

1500

A . 藩镇割据现象严重 B . 郡国制盛行 C . 中央集权加强 D . 地方制度更替频繁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刘昞(约370-440年),宇延明,敦煌人氏。父亲刘宝,以儒学见长。"独河西一隅自前凉张氏以后尚称治安,故其本土世家之学术既可以保存,外采避乱之儒英亦得就之传授。"刘昞十四岁时,投拜到博士郭踽的门下学习,固品行端雅、学业优异,深爱郭踽赏识。公元400年李暠割据敦煌,建立西凉,让刘昞主持经籍校勘注释工作,他读书著述里加勤魁。刘昞著有记载前凉张氏政权事迹的《凉书》)十卷,撰写了记载敦煌地区史地人物等西凉历史的《教煌实录》共二十卷,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实录体史书,又注释了《周易》《韩子》等书。公元420年,甸奴后裔北凉沮渠蒙进打败西凉,拜刘昞为秘书并请他在学馆中教授弟子。其子沮渠牧犍更尊刘昞为国师,令文武百官跟随刘昞学习经史。刘昞门生弟子遍及河西,"前后显达,至尚书牧守者数十人"。魏世祖平定凉州,士民东迁,拜授他为乐平王从事中郎。不久刘昞病逝。朝朝廷诏令:"昞德冠前世,蔚为儒宗,太保启陈,深合劝善。其孙等三家,特可听免。"

——根据《魏书》等整理

  1. (1) 根据材料,说明刘昞能够"蔚为儒宗"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昞的历史贡献。
晋怀帝、晋愍帝时期,中原地区战争不断,内迁的少数民族相继建立政权,并威胁西晋统治,最终酿成永嘉之祸。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洛阳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这次南迁最深远的影响是(    )
A . 形成了特殊的士族阶层 B .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 . 加强了民族间交流交融 D . 充实了南方劳动力资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代战争分布表(按明代行政区域划分)

序号

省名

战争总数

各历史时期战争次数

先秦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辽金

元明

1

京师

712

89

73

116

228

60

146

2

南直

841

50

65

343

149

98

136

3

山东

437

141

67

103

85

18

23

4

山西

478

95

35

109

131

33

75

5

河南

820

203

138

271

150

43

15

6

陕西

1281

46

201

432

365

158

79

7

四川

381

6

38

82

107

52

96

8

湖广

406

29

34

148

79

63

53

9

江西

126

1

8

37

14

15

51

10

浙江

208

1

4

20

35

21

127

11

福建

107

0

4

3

13

11

76

12

广东

95

0

2

5

10

17

61

13

广西

123

0

2

0

13

28

80

14

云南

130

0

11

8

31

2

78

15

贵州

47

0

0

0

1

1

45

总计

6192

661

682

1677

1411

620

1141

注:京师:指北直隶,以北京为中心,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一带;南直:即南直隶、以今南京为中心,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上海一带。

——据施和金《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战争在时空分布上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 (2) 与前代相比,明代中后期的战争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请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中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汉书·艺文志》罗列的当时著作有14994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四部目录》载书有64582卷,与《汉书·艺文志》相较,书籍卷数增加约4.3倍。与这一变化关系最为密切的发明是(    )
A . 造纸术 B . 雕版印刷术 C . 活字印刷术 D . 转轮排字盘
《选举·历代制》云:“北齐选举,多沿后魏之制,凡州县皆置中正。其课试之法,中书策秀才,集书策贡士,考功郎中策廉良。”笔试中,字有脱误者、书有滥劣者、文理孟浪者,分别给予呼起立席后、饮墨水一升、夺席脱容刀的惩罚。这说明北齐的选官制(    )
A . 进一步改良了科举取士制 B . 一定程度遏制了门阀政治 C . 严格规定了考试实施程序 D . 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度
《隋书·食货志》记载,“梁初,唯京师及三吴、荆、郢、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冀州之北,钱皆不行,交贸者皆以绢布。……河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之钱,而官不禁。……山东之人,犹杂用齐氏旧钱。”这说明(   )
A . 河西诸郡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B . 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C . 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D . 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已经完成
下面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表。据此可知(   )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

75.5%

22.9%

1.6%

唐玄宗天宝年间

61.4%

35.8%

2.8%

北宋神宗元丰元年

34.8%

58.4%

6.8%

A . 政治中心变动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B . 黄河流域水患致人口流失 C . 海上对外贸易超过陆上对外贸易 D . 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
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发展。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秦始皇又增派援军,终于征服了越族,建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秦在统一过程中,派遣数十万内地人民到南方去戍守,把中原人民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带到南方,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在南北劳动人民共同开发南方边地的过程中,也修通了道路,特别是修凿了灵渠,使长江水系同珠江水系连结起来。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从民族学或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来看,自永嘉风暴到隋的统一(311~589),是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互相冲突、采借文化的时期。调适的结果形成了文化的整合或涵化,最终的表现则为隋唐帝国光辉的汉胡混合文化的光临。自永嘉五年以后,虽然有大批中原的士族南渡,但仍有很多的汉人留在北方;新迁入的游牧民族自然也挟带着他们固有的生活方式,于是引起了双方的“文化采借”。在大部分时期内,农业民族是居于指导者的地位,五胡建国于中原后的行政组织、礼仪、法律等,多出自汉人的设计。当然,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思想冲突、种族纠纷、政治斗争等现象难免会经常发生,甚至导致若干悲剧的上演,但随着时势的推移以及双方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一艰巨伟大的历史任务。

——傅乐成主编《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为统治越族地区采取的具体举措,并结合所学,分析由此带来的积极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文化的整合”过程中的特点,并结合所学,举出一例该时期鲜卑族“采借文化”的典型史实。
如图是晋朝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印章:“晋归义羌侯”印。由此可知(   )

①西晋时有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

②西晋实行了相对开明的民族政策

③西晋被少数民族所灭       

④少数民族内迁使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下图是学者阎步克对南北朝时期新兴的政治文化的比较。这反映出(   )

A . 南朝政治文化的成熟 B . 南北实力的此消彼长 C . 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 D . 北朝政治文化的优势
下图为我国某一历史阶段的朝代更迭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朝代是(    ) 

 

A . 西晋、北周、北魏 B . 西晋、北魏、北周 C . 北魏、西晋、北周 D . 北魏、北周、西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