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点题库

对于均田制阐述不正确的是(  )

A . 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 B . 触动大土地所有制 C . 促进封建生产关系发展 D . 有利于土地的开垦和利用
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A . 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B . 井田制得以恢复 C . 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 D . 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

A . 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 . 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 . 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 . 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北魏均田制规定:凡男年满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女二十亩。牛一头授田三十亩,以四牛为限。露田禁买卖,老死还政府。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说法正确的是(  )


A . 统一分配了全国的土地 B . 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 C .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   D . 改变了农业经营方式
有学者统计,北朝正史记载的男女双方均有姓名可考的族际通婚共241起,仅北魏一朝就有121起,其中鲜卑与汉族通婚占绝大多数。这一现象(   )
A . 是北魏改行汉制的结果 B . 属于纯粹的政治联姻 C . 加快了民族交融的进程 D . 解决了民族歧视问题
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改鲜卑勇武之风为汉人文弱之气。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   )
A . 均田制 B . 三长制 C . 租调制 D . 汉化政策
《北史》载:“(北)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辽史》载:“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辽本炎帝之后。”这些记述体现出(    )
A . 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B . 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 C . 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 D . 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下列与北魏均田制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将全国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 B . 将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归农民所有 C . 将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D . 获得土地的农民承担租、调和徭役
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
A . 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 . 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C . 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D . 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下图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它体现了这一时期社会文化习俗的演变,著名学者易中天曾对孝文帝改革做出评价:“原来有的没子,原来没有的有子。”这说明(   )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鲜卑人乐舞图》—鲜卑人以汉族礼仅形式的歌舞表演

A . 汉民族文明对少数民族文明的单向融合 B . 汉胡文化交流有利于隋唐文化包容性的发展 C . 国家分裂严重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 D . 导致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文化消失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据此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   )
A . 改鲜卑姓为汉姓 B . 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 C . 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 D .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部族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三: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1. (1)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
  2. (2) 据材料二、三,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 (3) 简要指出材料二、三,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不同。说出你对孝文帝改革的看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建立夏政权的匈奴首领自称“大禹之后”“(将)复大禹之业”。这表明( )
A . 各民族隔阂完全消失 B . 中原文明的影响扩大 C . 游牧民族转向农耕生活 D . 北方地区统一进程加快
戎氏是原生活在西域的少数民族,南朝时期开始进入中原。学者在对其家族墓志的研究中发现,第四代戎琼(卒于公元655年)的墓志,将其籍贯从“上游西域人”改为“恒州灵寿人”。这一改动可以说明唐朝(   )
A . 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B . 统治区域扩大 C . 宗法观念影响广泛 D . 北方人口南迁
北魏初行均田制时,男丁为主要授田对象,妇人、奴婢、丁牛(可以耕种之牛)也作为授田对象。这一做法(   )
A . 贯彻了男女平等原则 B . 旨在刺激农业技术创新 C . 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 D . 有利于北魏社会封建化
北魏政权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曾大量任用汉人为官。太武帝以汉人崔浩为司徒,掌管选举。431年,崔浩将北方大族名士如范阳卢玄、博陵崔绰等数百人全部“差次叙用”,创造了北魏一次任用汉人最多的纪录。北魏统治者大量任用汉人的举措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不包括(    )
A . 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B . 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汉族与鲜卑族的矛盾 C . 完成了鲜卑政权的汉化 D . 客观上顺应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趋势
北魏献文帝即位后大力遏制汉族官僚、重用鲜卑贵族,遭到群臣和冯太后的反对,被迫传位给孝文帝。冯太后逝世时,孝文帝失声痛哭,“朕的祖宗只专意武略,未修文教,是她老人家教导朕学习古道”。据此判断(  )
A . 献文帝曾对汉官进行彻底清洗 B . 迁都洛阳适应了北魏发展需要 C . 群臣都曾坚决支持孝文帝改革 D . 冯太后有力地推动了鲜卑封建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政府利用各地“宗主”督护地方,宗主控制下的包荫户多数没有户籍,任凭宗主剥削和奴役,国家不得征调干预,这严重影响了北魏政权的赋税来源。孝文帝改革时,创立三长制。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把原来荫蔽于宗主的人口夺取过来,重新作为国家的“编户”,以保持赋税的正常收纳,维护正常的徭役征发。从三长的职能来看,清查户籍、赈灾、治安、教化、公益事业、赡养老人和兴办教育等地方事宜,中央政权的各种意志在基层大都得到了贯彻。三长的工作从经济上瓦解地方的士族和豪强,却并不能消除长期以来形成的士族豪强在乡里的声望。

——摘编自李娜《北魏三长制研究》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魏孝文帝推行三长制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北魏的三长利。
北魏前期土地关系紊乱,土地产权纠纷不断。一些豪强地主宁肯让霸占的土地丢荒,也不让农民耕种,以致出现了“良畴委而不开,柔桑枯而不采”的现象。这说明当时(   )
A . 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B . 土地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C . 人口的急剧减少 D . 北魏农业逐渐衰退
据《魏书•文明皇后冯氏传》记载:“(冯太后)性聪达,自入宫掖,粗学书计。及登尊极,省决万机……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由此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
A . 冯太后聪颖惠达 B . 冯太后做事果断,具有雄才大略 C . 冯太后的“登尊极”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D . 冯太后精通汉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