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点题库

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

A . 众人集体生产 B . 田庄规模生产 C . 个体农户耕作 D . 官府募民耕作
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

A . 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 B . 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 C . 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D . 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开始于隋唐时期 B . 它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发展 C . 它消除了土地兼并现象 D . 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分配
北魏至唐朝中期,封建国家为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    )
A . 井田制 B . 均田制 C . 屯田制 D . 摊丁入亩
范文澜、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中称,北魏孝文帝深慕汉文化,所以要变鲜卑俗为华风,他想用同化的方法,保持拓跋氏的统治地位,因之排除阻碍,决计迁都。北魏孝文帝迁都到(    )
A . 长安 B . 洛阳 C . 平城 D . 北京
移风易俗是商鞅改革和孝文帝改革的重要着眼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

——《战国策·魏策三》

材料二:从服装和语言的改革说来,鲜卑旧服不合于“华夏衣冠”传统,也不适宜于中原农业社会的生活,鲜卑语言……不适宜于作全社会的交际工具。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古今言者,胥以为商君变秦,为废仁义而即暴戾,若由文而退之野。是岂知商君之为缘饰秦人戎狄之旧俗,而使渐进于华夏之文耶?凡商君之法,多袭秦旧,而非商君之自我作古。

——蒙文通《古史甄微·秦之社会》

材料四:此汉化政策其子孙遵行不替,及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其汉化程度更为增高,至宣武、孝明之世,则已达顶点,而逐渐腐化矣。然同时边塞六镇之鲜卑及胡化之汉族,则仍保留其本来之胡化,而不为洛都之所浸染……六镇鲜卑及胡化汉族既保持胡部特性,而不渐染汉化,则为一善战之民族,自不代言。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1.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秦国民风特点和中原看待秦国、北魏旧俗所体现的观念。
  2.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袭秦旧”与“进华夏”并举的措施;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北魏移风易俗的两种不同趋势。
  3.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时移风易俗的认识。
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这段文字反映了(    )
A . 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B . 南朝时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C . 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D . 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作者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   )
A . 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 B .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产生离心力 C . 推动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遭到绝大多数人的反对 D . 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潮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三: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
  2. (2) 材料一、三都涉及到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
  3. (3) 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
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 . 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 . 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 . 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 .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这充分反映了( )
A .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B . 鲜卑族具有尊宗敬祖的优秀传统 C . 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D . 只有讲求孝道才能巩固封建统治
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它是一种封建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 B .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 . 起了限制豪强兼并、增加政府收入的作用 D . 受田农民必须负担租庸调等义务
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能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 . 改革顺应民族交融趋势 B . 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C . 孝文帝的改革决心坚定 D . 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扇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造成北魏时期洛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孝文帝改革的推动 B . 民族交融的发展 C . 均田令的推动 D . 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图5为莫高窟第285窟北壁的《释迦、多宝二佛说法图》(西魏时期)。图中释迦、多宝二佛褒衣博带、秀骨清像,展现出一副智慧超脱和风骨美伦的汉人风流名士形象。作品体现了(   )

A . 民族融合的时代印记 B . 人物画成为绘画主流 C . 儒释道融合发展趋势 D . 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
北魏政府对户口极为重视,经常下达检括户口的指令。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 . 井田制的恢复 B . 分封制的推行 C . 租调制的实行 D . 行省制的创立
材料: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下表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已发掘的部分重要的北魏墓葬及研究发现。

地点

墓葬

研究发现

山西大同

文成文明皇后冯氏永固陵

砖石混构的多室墓

平城镇将元淑夫妇合葬墓

形制更接近宣武帝景陵

河南洛阳

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

孝明帝定陵

北魏迁洛前后帝陵制度的承接关系及所发生

的变化

常山王元邵墓

阳平王元冏墓

清河王元怿墓

土洞结构墓室的规模一般要略小于砖室墓,墓葬规模的大小估计和墓主生前的实际权势密切相关

燕州刺史寇猛墓

瀛州刺史王温墓

出土位置在元氏贵族墓地外围区域,进一步证实了学者关于洛阳北邙北魏墓葬布局的推论

陕西华阴

杨舒墓

 

内蒙古

姚齐姬墓

 

山西太原

陇西(位于今甘肃省)辛氏家族

墓地

证实《魏书》所载“世祖之平凉州”,(辛氏先

祖)绍先内徒,家于晋阳(今太原)。”

——摘编自杨哲峰《北魏墓葬考古五十年》

  1. (1) 根据材料,概括北魏墓葬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2. (2) 根据材料,说明历史研究中考古发掘的意义。
下列改革中,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的是(   )
A . 商鞅变法 B . 王莽改制 C . 北魏孝文帝 D . 北魏分裂
下图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它体现了这一时期社会文化习俗的演变,著名学者易中天曾对孝文帝改革做出评价:“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有的有了。”这说明(    )

A . 汉民族文明对少数民族文明的单向融合 B . 汉胡文化交流有利于隋唐文化包容性的发展 C . 国家分裂严重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 D . 导致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文化消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融合,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潜下改变自身原有的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处吸收于已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 

 一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不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内迁少数民族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