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统一与行省制 知识点题库

如下图所示,与隋朝大运河相比,元朝大运河航道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洛阳城市经济衰落 B . 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C . 政治中心向北迁移 D .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据史书记载:元初“世祖皇帝始立御史台以总国宪”,元中“天下大治,不有宪台布在中外,则何以肃纪纲、正风化,辅成朝廷之大政,而休息吾民者乎!”但至元末,“台宪官阶皆谐价而得,往往至数千缗”,“肃政廉访司官,所至州县,各带库子检钞拜银,殆同市道”,吏治已是“荡然无复纪纲”。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
A . 元代御史台掌管中央和地方的监察 B . 吏治清明与否和监察制度密切相关 C . 监察官员仅仅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D . 监察制度的效能大小决定王朝兴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1战国形势图

图2秦朝疆域图

材料二:中国的行省官僚……必须握有便宜行事的实权,但他们的权力还是受到许多制度规定的制约,不仅如此,机密的廷寄制度防止了督抚间的冲突,谁都无法知道邻省的督抚向皇帝报告了什么。最后,皇帝通过频繁调动来防止行省长官在一省坐大。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平定六国后,秦朝疆域扩大的两个主要区域。分别指出秦朝加强对其控制的主要举措。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行省制度产生于哪一朝代,并概括说明该时期行省官员受到中央哪些方面的节制,有何意义。
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中“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
A . 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 . 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 . 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D . 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元代推行行省制,设河南江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将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治所在南昌;将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治所设于武昌。这一规划和设置(   )
A . 体现了“山河形便”的习惯做法 B . 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 保障了蒙古族贵族的统治特权 D . 是对南宋统治区实施的特殊政策
“因俗而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务实精神,作为中国人治国理政的大智慧,成功解决了从古至今的诸多历史与现实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元朝对吐蕃采取了政教合一的政策。在中央设置的管理吐蕃事务的机构是帝师和宣政院……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电中提出著名的“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其中,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在特区政府区域内实行普遍的彻底的民主制度”;将“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指导”……“八一三事变”爆发,日军大举进攻上海,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区,蒋介石为急于使红军出师作战,才同意红军改编和设总指挥部,并答应不派参谋长。1937年9月6日,陕甘宁边区联合政府在延安正式建立,通过议会选举成立了边区抗日民主政权。从此,中国两个政权由尖锐对立转变为并存合作的局面。

——摘编自李荣武、范丽梅《第二次国共合作与“一国两制”》

材料三:“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解决台湾问题开始提出的,由于香港问题的提前到来,使这一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付诸实现,并获得成功。香港回归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史符合中国实际的伟大构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摘编自卢培琪《从香港回归的成功实践看“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1) 根据材料一,说明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37年9月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合作局面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国两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有学者认为“历代封建王朝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与此背离的是(    )
A . 汉中外朝制 B . 唐三省六部制 C . 宋二府三司制 D . 元一省制,只设中书省
元朝行省制度的问世,形成了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的局面。这说明行省的设置(    )
A . 严重制约地方自主性 B . 形成地方威胁中央局面 C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 有利于加强皇帝的权力
自秦汉到明清,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总体趋势是(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中央对地方的监察与控制不断加强

④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根据学者钱穆的说法,元朝政府所设的“行中书省”意为“行动的中书省”,从名称解释看,“行省”是(    )
A . 皇帝的秘书机构 B . 中央的派出机构 C . 地方的自治机构 D . 朝廷的朝贡藩属
元代从七品以下至从九品的地方官吏由吏部“拟注”,正三品至正七品的官员,由中书省“自除”。二品以上的官员则“选自特旨”,由皇帝根据需要选拔。这反映出元代(   )
A . 丞相权力的削弱 B . 行省的实际权力受到限制 C . 科举制度被废止 D . 排斥前代汉族政权的制度
张养浩是元代著名的政治家,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官职。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张养浩(   )
A . 主持宣政院的工作 B . 受枢密院直接领导 C . 成为事实上的丞相 D . 可以复按人命重案
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名称有些听起来不像常设官员,其名称往往带有动词。比如刺史,“刺”即刺探,其本意为临时派出,后演变为州牧;比如行省长官“行中书省事”,意指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比如巡抚,意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巡行变为常设。这表明(    )
A . 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具有随意性 B . 临时委派的做法杜绝了地方割据的出现 C . 监察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主要职责 D . 王朝政府注重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中国的省制开端于(    )
A . 秦朝 B . 唐朝 C . 元朝 D . 清朝
元代的行省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行省之区。该做法(   )
A . 扩大了元代疆域 B . 提高了行政效率 C . 维护了国家统一 D . 加剧了民族隔阂
1264年,忽必烈下诏设立总制院,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地区的军政事务。1288年,总制院改名为(   )
A . 宣政院 B . 行中书省 C . 腹里 D . 理藩院
《马可•波罗行记》记载:“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迈耳,或三十迈耳,必有一驿。无人居之地,全无道路可通,此类驿站,亦必设立。”明代在全国均建有驿站,每隔十里置铺,铺有铺长;六十里设驿,驿有驿丞。沿线每60-80里设一个驿站。这主要表明,元明两朝(   )
A . 注重地方治理 B . 邮政行业发达 C . 军队调动频繁 D . 贩运贸易发达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自身统治,制定并实施治理边疆的政策,以实行有效的管理。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又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 “ 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 ” ;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 “ 改土归流 ” 。乾隆皇帝表示: “ 蒙古、汉人,同属臣民。 ” 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年班朝觐和联姻等政策。

——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从 古至今,少数民族就是边疆地区安全稳定的重要依托,中国自汉代以来的历代中央王朝都比较重视民族工作 。 稳定边疆可谓是国家治理的关键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加强边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中国边疆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边疆的一系列制度体系,包括各领域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

—— 据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等改编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强边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而确立的重要制度,并简要评析该制度。
 [历史一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275 年,维吾尔族景教徒(东传的基督教聂派)列班●扫马从元大都出发一路西行。因蒙古贵族中多有景教徒,他得到了忽必烈的支持,并负有收集欧洲各国情报的使命。“横跨欧亚大陆的道路由一个政权控制”,驿路补给同样不成问题,他很快便到达了伊利汗国的巴格达城。但因耶路撒冷处于埃及马木鲁克苏丹的统治下,只得留居于此。1289 年,他奉阿鲁浑王之命率庞大使团出访欧洲。在巴黎,他感慨于3万多名学者在研究《圣经》的同时,还研究着几何学、天文学等世俗学问。他与英王爱德华一世共商收复圣城的计划。次年春,他受新任教皇尼古拉四世之邀来到罗马,探讨宗教问题,并举行景教圣餐礼,观礼者无不惊叹:“虽然语言不同,仪式则完全一样”。在他离开后不久,教皇便急不可耐地派遣孟德科维诺等前往中国,丝绸之路迎来传教士时代。

——摘编自热依汗●卡德尔《拉班●扫马的丝路之行》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扫马得以出行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扫马出使欧洲的影响。
如图为《元朝疆域图》,其中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图中的序号是(   )

 

A . B . C .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