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统一与行省制 知识点题库

今天我们国家共划分为23个省、5个自治区和4个直辖市。其中“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单位开始于(    )
A . 西周的分封制 B .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 . 秦朝的郡县制 D . 元朝的行中书省制
读图,完成要求:

比较两幅图片,从中提取两个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对其进行合理解读(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元朝时,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新是设立了(    )
A . 中书省 B . 节度使 C . 行省制 D . 三省六部制
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世祖末成宗初,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事实上,行省在具有上述基本性质的同时,仍然长期保留着代表朝廷分驭各地的使命,仍然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元朝人有时还把行省称为“外廷”和“政府”。这正反映了行省所具有的二重性质。

材料二  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如五岭地区被纵向切开,以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于是,五岭不复为凭险割据的条件。

——以上材料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据材料一,指出元朝制度创新的表现及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创新的原因。
  2. (2)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政区域划界依据的原则及作用。
  3. (3) 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
元朝行省是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但是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材料中处应是(    )
A . 吏部和兵部 B . 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C . 中书省和枢密院 D . 尚书省和军机处
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    )
A . 便于中央直接管理 B . 防止出现地方割据 C . 推行汉蒙二元统治 D . 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抓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表所列关键词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兰亭序》、三长制、灌钢法

参知政事、五大名窑、“交子”

“天可汗”、曲辕犁、雕版印刷

行省制、关汉卿、《授时历》

A .  ①②④③ B .  ①③②④ C .  ②④①③ D .  ③④①②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元代统治者在疆域空前扩大、民族融合全面加深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完善文化管理,在保留部分草原游牧文化的同时也积极推行汉化,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多元文化政策。元代延续重儒政策,但未像前朝那样对儒学予以独尊,儒生仕途狭窄。元代实行兼容而防范的宗教政策,在优待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的同时牵制汉地民间教派。元代重视文化交流,积极引进吸收不同地区的文化成果,形成了中西融汇的文化体系。通过文化政策的推行,元代统治者巩固了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政权,在文化交流中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力,对明清文化政策的选择与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王或《元代文化政策研究》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文化改革的背景与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元代文化改革予以简要评价。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各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元代是有中央无地方的,中国只是其征服地,像英国的香港。”此言论反映的实质是(    )
A . 元代通过行省制度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B . 行省制度使地方行政机构形同虚设 C . 元代中央最高行政机关是行中书省 D . 元代中央政府与地方的矛盾十分尖锐
据元人叶子奇《草木子》一书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有一个说法:管行政的中书省是我的左手,管军事的枢密院是我的右手,管监察的御史官是我用来医治这两手的。这说明(    )
A . 官僚政治的工具性 B . 三权之间相互牵制 C . 大大提高行政效率 D . 家国一体政治特征
元朝强制征调民间工匠服役,特设“匠籍”,并规定匠人世代服务官府,不得脱籍改业。明朝规定匠人除分班定期服役外,其余时间可以自制成品进入市场销售。清初宣布废除“匠籍”,匠人获得自由身份。“匠籍”的放宽和废除 (     )
A . 打破了官营作坊的垄断地位 B . 促进了先进工艺技术的传播 C . 加速了传统生产方式的瓦解 D . 摧毁了士农工商的价值观念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对地方特别是少数民族区域的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蜀志》记载,秦灭六国,“徙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以致“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秦政权奉行法治,以严刑峻法而见称于史。少数民族伤了人,按情节轻重论处,杀人犯了死罪,可以用货、钱赎免。《巴志》记载,“复夷人顷田不租,十妻不算”。其意为一户可免交一项田的租税,虽有十个妻子也不纳口算。

﹣﹣摘编自《从<华阳国志>看秦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材料二: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主要防范诸蒙古部落的叛乱,派驻许多蒙古骑兵团在河南江北行省、云南行省、四川行省来进行军事控制,而东南是天下财赋重地,设置行省是为了搜刮财富进统治者囊中。秦汉唐宋以来,中国政区都以“山川形便”为惯例划分,常以大江、大河作为政区的边界,元朝则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元朝以五事(即“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息、赋税平”),作为对地方官的考核标准。

﹣﹣摘编自《元朝行省制度及其渊源略论》

材料三:布达拉宫由吐蕃时的藏王宫殿演化成后世达赖喇嘛驻憩的宫院,不仅继承了吐蕃的建筑传统,而且吸收了佛殿的建筑艺术……一座建筑的艺术感染力,离不开它所处的环境和族群关系。宫殿寺庙建筑和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取法自然、依山舒展、建筑上下错落,前后参差,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层次……艺术上的对比随处可见,白宫、红宫和金殿、金塔的质感对比,华贵与朴实,细腻与粗拙,人工与自然的对比,强化了布达拉宫的崇高,也给人们带来了艺术上的愉悦。

﹣﹣《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朝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行省制有哪些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为了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还采用了哪些举措。
  3. (3) 综合上述材料,有两种认识可供讨论:

    ①“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述唐太宗、康熙帝和中国共.产.党在加强藏族地区民族团结方面的实践。

    ②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艺术角度说明布达拉宫“为人类建筑历史增添了独特的色彩”,并指出白宫的功用。

元朝行省体制下,各省重要事务必须上报中书省,由中央做出决定。但对于职务范围内的事务可以自行解决,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由此可知行省制(   )
A . 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兼顾 B . 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割据 C . 有利于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D . 加强了对山东等地管辖
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在杭州、泉州设置市舶都转运司,“官自具船”,选人到海外进行贸易,所得利润中,“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这表明元初(   )
A . 社会经济走向开放 B . 商人所受剥削沉重 C . 官员注重经商技能 D . 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   )
A .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 . 地方行政监察体制日益完善 C . 地方行政机构权力不断扩大 D . 中央与地方的分权趋于合理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经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
A .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 . 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 . 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 .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统一蒙古族各部,建立蒙古国的是(   )
A . 阿骨打 B . 阿保机 C . 铁木真 D . 忽必烈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华夏……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以别于四邻较为落后的民族,后者相对华夏族被概称为“夷”。春秋争霸史主要是齐、晋两国与楚国争夺霸权的历史,这本身就带有华夷之争的性质。……楚国也在北向争霸的漫长过程中逐步向华夏集团靠拢……同时,华夷关系并非只有斗争一面,双方也存在密切的和平接触与交流。以婚姻为例,双方通婚的材料见于史载者颇多。……秦灭六国,诸夏为一,秦始皇接受了邹衍的“九大洲”理论,欲把边疆之土与四境夷狄尽数吸纳到帝国的政治结构之内。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最终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成不逮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陆。

——《元史·地理志一》

材料三:一向足智多谋的孙中山看出要召集知识分子做组织者,必须有一套革命理论。在知识策划方面,他想出了一个“三民主义”。第一个即民族主义,意味着人民和种族结为一体;第二个即民权,即人民的权利和权力;第三即民生,按照古代含义,它意味着百姓生活得不错。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华夷关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帝把“边疆之土与四境夷狄尽数吸纳到帝国的政治结构之内”的具体举措。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元朝管理边疆的举措。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依据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的举措和法令,概述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将“人民和种族结为一体”的具体表现。
元朝统治者在路、府、州、县除了按常规设总管、知府、知州、知县等官职,还在各级政府外另设一官职一达鲁 花赤,代表中央督察地方行政,并规定达鲁花赤只能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这一官职的设置(   )
A . 表现了对汉族官僚的防备心态 B . 扩大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 C . 体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D . 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
元代儒家知识分子在学术义理探研和个体工夫涵养的兴趣之外,在重建社会政治和礼法秩序的经世实践中,突破“致君尧舜”的精英视界,主动寻求与社会中下层的互动及与基层乡村社会的联结。这表明此时期的儒学(   )
A . 抛弃了复古主义的理想追求 B . 存在民间化和大众化的趋向 C . 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具体反映 D . 重构了崭新的基层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