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 知识点题库

明人朱载堉在《十不足》歌写道:“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这说明(     )

A . 商品经济发展是促进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 B . 明代商业发展影响了社会风貌 C .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人们道德水平下降 D . 传统农业社会品格已不再适应新的时代
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保护了农业发展,确保了赋税的征收。伴随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消失。(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二: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盘货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三:(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百顷。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雍正帝对待农业与工商业的基本态度是什么?他的根据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三揭示了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
传统观点认为明代的釉上红彩为宣德朝(1426—1435年)所首创。下图是1964年在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并被南京博物院收藏的白地釉上红彩云龙纹盘(残片)。考古专家认为盘上所绘的云龙纹是明代洪武朝景德镇官窑瓷的典型纹饰。据此推知,明代( )

A . 景德镇官窑烧制的彩瓷供宫廷使用 B . 官窑已经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 C . 釉上红彩首创时间提前到洪武年间 D . 彩瓷和珐琅彩的制作工艺日趋成熟
《大明律》专设《禁止搬做杂剧律令》,不准艺人在民间戏曲中扮演程朱形象,违令者都按亵渎圣贤治罪。程颐、程颢和朱熹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圣贤偶像。这表明明代(    )
A . 圣贤崇尚成为社会生活主题 B . 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相统一 C . 民间艺术受到政府严格管理 D . 主流思想与世俗文化相冲突
对明清时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封关闭疆,一概禁绝外商来华贸易 B . 长期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C . 其目的在于防范西方殖民入侵 D .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存在是深层原因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乾隆时期,发展较快的手工业行业主要有丝织业和棉纺织业,在这两个行业的生产与流通领域,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明清之际,松江府一带,“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而且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及北方边疆地区。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之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中国、西欧社会经济发展部分数据比较表

时间

占世界GDP份额

(世界=100)

人均GDP

(1990年国际元)

中国

西欧

中国

西欧

1500年

25

17.9

600

774

1600年

29.2

19.9

600

894

1820年

32.9

23.6

600

1232

——数据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并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态势的总体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了城市风气的转变,即由淳朴转为奢靡……“象(像)这种社会风气从俭而奢的记载,封建上下秩序的颠倒,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十五、六世纪以后南北各地所普遍存在的”。既承认这一“社会风气的变化,出现一股活泼、开朗、新鲜的时代气息”,又指出“消费和积累的不平衡”对扩大再生产的负面影响。……商贾地主奢侈腐化、经济发达的地区尤为突出。……明清江南城市的高消费以奢侈品消费为大宗,与乡村的低消费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正是新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反映到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其中明代人陆楫的“崇奢黜俭”主张,就是其典型的代表……陆氏关于奢侈不足以贫天下,而“其地俭,反不易为生”的主张…

——摘编自钞晓鸿《明代社会风习研究的开拓者傅衣凌先生——再论近二十年来关于明清“奢靡”风习的研究》

材料二:18世纪以来,英国社会各阶层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与对各类奢侈品的狂热消费,突破了等级与阶层分野,奢侈消费经济兴起。……旅居英国的荷兰医生伯纳德・曼德维尔在《蜜蜂的寓言》中提出了“私人恶德即为公众利益”的惊人论断,认为奢侈消费刺激贸易发展,促进经济繁荣,公开为奢侈传统进行辩解。英国思想界甚至掀起了“奢侈大讨论”,预示着奢侈消费正在经历“去道德化”趋势。亚当·斯密也站在政治经济学立场为奢侈消费和商业辩护…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在《商业计划》中这样描写英国社会:“人口众多,国家富裕,物质产品丰富多样,人们的生活更加奢侈、爱慕虚荣,每个人都出手阔气。”

——摘编自曹瑞臣《18世纪英国消费社会的兴起》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人陆楫的奢侈消费观点,说明其积极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经济兴起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明朝中后期和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风尚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的差异。
李贽被称为明代“文艺复兴”的领路人,其思想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思想的相似点有(   )

①挑战正统权威  ②反对神权统治    ③ 提倡个性解放  ④批判君主专制

A . ②③ B . ①③ C . ①② D . ②④
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下面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皇权得到空前强化    B . 内阁已经成为两个国家最高权力的典型象征 C . 明朝的内阁长官称宰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 D . 明朝内阁是君主内侍机构,英国内阁是国家行政机构
明代中叶江南士大夫家族“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薔好殖,已故富庶”,贵为内阁首辅的徐阶亦“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贸”这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   )
A .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 .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 . 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D . 庄园经济发展迅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学者对于把16世纪还是19世纪看作是近代中国的开端这个问题上颇有分歧。即使把鸦片战争界定为近代的起点,我们也仍需熟悉中国传统的国家和社会形态,因为这些形态制约了中国对19世纪外来挑战所作的反应。西方的入侵可以被视为一种催化剂,促使传统中国转化为近代中国。确实,从历回顾的角度来看,16、17世纪欧洲人和俄罗斯人的来临,为19世纪西方的强烈活动铺平了道路。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对于近代中国的开端,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围绕材料观点提出看法(可赞成、否定或修改),并结合相关史实说明理由。(要求:看法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明朝后期,耶稣会传教士将一些西方科学知识介绍到中国,其中最受时人重视的是“天文历算之学”,徐光启在传教士协助下,应用西方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修成具有较高精确度的《崇祯历书》。由此可知(    )
A . 西学东渐盛行 B . 中国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 C . 近代科学崛起 D . 传统思想影响科学发展
某中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在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过时光隧道在一起谈论自己的丰功伟绩。下列台词与史实不符的是(   )
A . 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B . 唐太宗:“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C . 明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D . 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账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有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

材料二:奠定荣氏商业世家基础的便是荣毅仁的父亲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伯父荣宗敬雄才大略,父亲荣德生讷于言而敏于行,平实勤励。他俩早年随父经营钱庄业,后贩面粉北销,获得厚利,遂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独资经营后更名茂新面粉厂。1905年又开设振新纱厂,随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历经二十余年,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成为名震工商业界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

材料三:荣毅仁说:你们知道我家过去是搞面粉厂的。面粉厂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我说一个故事。武威物时候很不容易,刚开始没有多少钱,有一年发大水,小麦很潮,放久了有一股味道。我父亲就下命令,不能买潮湿的,都得买最好的。后来,市场上的面粉一比较,我们的最好。荣德生在1943年对自己的经营之道以一副对联作了总结“意诚言必中”“心正思无邪”。荣宗敬的名言是:造厂力求其快,设备力求其新,开工力求其足,扩展力求其多,因之无月不添新机,无时不在运转。人弃我取将旧变新,以一文钱做三文钱的事,薄利多做,竞胜于市场,庶必其能成功。……荣氏兄弟在银行拥有股份,并且还与银行总经理结成儿女亲家,为企业借贷扩张打下了基础。

材料四:1937年日军进攻上海后,荣氏企业备受重创,申新一、二、八厂全部被毁,其他企业不同程度遭受损失、劫掠和强占。在此逆境下,荣氏家族为求生存,历经艰难,将申新四厂、福新五厂迁往后方。抗战胜利后,荣德生力阻荣氏部分企业向海外拆迁,坚守产业,迎接新中国的到来。

  1. (1)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它的实质是什么?这一现象最终结果及其原因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荣氏兄弟发展成为名震工商业界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的二十余年中,发展最快的是哪一段时间?分析其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概述荣氏家族的经营思想。
  4. (4) 根据材料四国民党统治后期荣氏企业艰难发展直至后来向海外拆迁,结合史实分析其原因。
  5. (5) 通过以上材料对荣氏企业兴衰历程的介绍,谈谈你对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历史命运的认识?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和珠江三角洲扩大了桑树种植和渔业养殖,并通过“塘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使多余营养物质和废弃物得到循环利用。这(    )
A . 迟滞了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 B . 促成了经济重心的转移 C . 活跃了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 D . 改变了江南的经济结构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 .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B . 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 . 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 .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明神宗有意放弃皇长子,立宠妃郑氏的儿子为太子,但受到阁臣与皇太后的极力反对,最终还是以立长子为太子而告终,没有在立储这个问题上采取更为强硬的立场。这说明当时(   )
A . 官僚政治臻于完善 B . 君主专制走向式微 C . 内阁行使决策大权 D . 传统伦理影响朝政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应要求。

材料一

宋代商业已与国计民生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联系生产与消费、支撑城乡经济发展的经济命脉,对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清晰展示出商业发展的历史脉络与演进态势,揭示出宋代工商业文明因素加速生长的时代特色。

——张熙惟《宋代: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峰》

材料二

属于同一思潮下的各个学派和人物,其有共同的思想倾向性。但一种奔放前进的社会思潮决不仅仅是刻板单调,千篇一律的重复和事仿,而是在共同的倾向性中显示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千变万化的风格,彼此影响,互相推动,形成具有时代特色和相当群众基础的社会思潮。

——苗杨《浅议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工商业文明因素加速生长”导致的社会变化有哪些?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具有时代特色和相当群众基础的社会思潮”的主要内容。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一个史实加以说明。
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从历史发展趋势看,这种做法(   )
A . 强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 . 以法律和行政命令干预经济 C . 阻碍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D . 使专制统治开始受到挑战